誰知道,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袁世凱一下子就火了,指派手下將領大呼擁護君主立憲,誓死抵抗共和政體,北洋軍更是開始炮轟武昌。
在各種力量的逼迫下,革命黨作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你袁世凱要當大總統也可以,但是必須要拉清帝下位。袁世凱心裏樂開了花,指使多名北洋將領聯名上奏,請清政府承認共和政體,還發電通告說什麼共和政體是民心所向,我袁世凱很樂意率領北洋軍隊進宮為各位王公大臣講述一下共和的好處等等。言外之意就是,如果不立共和,我就率軍攻打北京。這樣一來,清政府也沒人敢反對了。
1912年2月12日,溥儀正式退位,中國的封建製度到此結束。孫中山隨後辭職,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
當時按照《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規定,總統製改為責任內閣製,內閣代大總統對國會負責,這麼一來,袁世凱苦心經營來的大總統一職變成了有名無實的虛職。約法還規定大總統必須到南京就職,袁世凱多聰明啊,拔下一根頭發都是空的,去了南京就會受革命黨的限製。於是袁世凱給南京臨時政府回複說自己沒什麼能耐,當個大總統實在是勉強,現在北方更是不太安定,自己還要留下鎮守。還說自己思前想後,覺得如果硬要自己南下,還不如自己主動離職。各方人士聽了袁世凱的話覺得很有道理,於是紛紛反對定都南京。孫中山無奈之下派蔡元培率領使團到北京迎接袁世凱南下。袁世凱指使手下發動兵變,讓南京政府作了讓步,同意袁世凱在北京就職,同時臨時政府和臨時參議院也遷到北京,南北政府完成了統一。
袁世凱當上臨時總統之後,便開始對革命黨開刀。像什麼裁軍啊、暗殺國民黨要員、毒殺高級官員等。就連提倡“五權憲法”的孫中山也坐不住了,不顧眾人的反對,毅然使用武力討伐袁世凱,也就是二次革命,但是失敗了。
1913年10月6日,袁世凱被國會選舉為第一任正式大總統。隨後,由國會編製的《天壇憲法草案》新鮮出爐,對總統的權限進行了相當大的擴充。不過,袁世凱還是感到不滿意,覺得自己的權力還是不夠,於是致電國會,要求將總統的權力做到總攬政務。國會回複說,這份草案毋庸置疑,不用修改,一再拒絕袁世凱提出的建議。
袁世凱再次發飆,通電全國,尋求各方對自己修改草案意見的支持。各省官員對袁世凱的話不敢不聽,於是不僅附和他,還說幹脆取消國民黨,否定草案得了。
袁世凱在眾人的一致“支持”下,擺出一副痛苦的樣子,拿出“挽救國家之危亡,減輕國民之痛苦”的借口將國民黨解散,同時取消國民黨的議員資格,緊接著,袁世凱下令解散國會,廢除《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袁世凱於1914年於5月隆重推出新的《中華民國約法》,將內閣製改為總統製。大總統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同時大總統的產生和任期都沒有什麼限製,可以無限期地做下去。這麼一來,袁世凱就成了名義上的皇帝了。
如果袁世凱老老實實地把這個大總統當下去,那麼中國的曆史就完全改變了。袁世凱被後人記住的可能就是民國第一任國會選舉的正式大總統了。
不過,曆史可不管這一套。
袁世凱的手下,包括袁世凱的兒子,整天都在勸袁世凱幹脆稱帝得了。袁世凱一開始也裝作無所謂的樣子,但是要說不動心那純粹是騙人的。袁世凱暗地裏為自己的稱帝作著準備:與日本人簽訂“二十一條”,獲取日本支持;製造輿論支持;打壓反對稱帝的實力將領等……經過一係列活動,袁世凱認為時機已經成熟,於是在1915年12月12日這一天迫不及待地當上了皇帝,年號“洪憲”。不過,稱帝的袁世凱引來一片討伐聲,3月份袁世凱便在一片唏噓聲中灰頭土臉地下了位,總共才當了83天的短命皇帝。此後,袁世凱心裏便有了一股怨氣,最終一病不起,於1916年6月6日去世,此時距離他下位也不過兩個多月而已。
曆史的車輪總是前進的,任何企圖阻止它的行為都是徒勞的。袁世凱的事例也再一次證明了:凡是不顧社會曆史的發展進程,違背人民意願倒行逆施的人,不管他生前多麼有成就,多麼顯赫,結果就是被人們丟到垃圾堆裏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