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漢尼拔指揮下的戰爭——從開始至坎奈之戰(3)(2 / 2)

這史無前例的成功似乎終於催熟了那遠大的政治目標——而漢尼拔遠征意大利的目的就是為此。不錯,他的計劃主要是以他的軍隊為基礎;但由於他精確了解敵人的力量,因之在他的設計中,軍隊隻是前鋒,而東西兩方的各國勢力要逐漸聯合支持它,以準備摧毀那高傲的城市。然而,本似乎最確實的支持,也就是由西班牙派遣的增援部隊,卻由羅馬派去的將軍奈阿斯‘西比奧的勇武與堅毅所挫。在漢尼拔渡過隆河以後,西比奧就航至恩波利艾,首先控製庇裏牛斯山與艾布羅之間的海岸,然後,在征服漢諾之後,也控製了內陸(536年)。次年(537年),在艾布羅河口,他將迦太基艦隊完全摧毀,當他的弟弟,保衛波河河穀的勇將普布利阿斯率八千人增援後,他甚至越過艾布羅,遠至薩岡騰。哈斯德魯已確定於次年(538年)在獲得非洲增援後,受其兄之命,率兵企圖通過庇裏牛斯山;但西比奧部則布陣於艾布羅,把他完全擊潰,時間幾乎與漢尼拔在坎奈戰勝同時。強大的塞爾特——伊比利亞部族和許多其它西班牙部族都加入西比奧一邊;他們控製了海域,庇裏牛斯山的信道,並由忠誠的馬西利歐人之助,也控製了高盧的海岸。因此,由西班牙來增援漢尼拔比以前更渺茫了。

至於迦太基方麵,對於遠征意大利的將軍已經盡了預料中它一切能盡的支持了。腓尼基的各中隊時時威脅意大利海岸和羅馬的島嶼,防範羅馬登陸非洲,隻此而已。更實際的援助是沒有的,主要原因倒不是由於漢尼拔行蹤不定,登陸港口難尋,而是由於許多年來西班牙軍已經慣於自力更生,最重要的則是主和派的怨言。這種不可原諒的消極態度所產生的嚴重後果,是漢尼拔痛切察覺的;雖然他把帶出來的錢與士兵盡量節省運用,他的府庫卻漸漸空竭,薪餉日漸拖欠,精兵日薄。然而現在,當坎奈之戰大勝,家鄉黨派性的反對之言終於沉默下來。迦太基的聖院決議將相當多的金錢與人員——一部分來自非洲,一部分來自西班牙——置於將軍運用之下,其中包括四千紐米底亞戰馬,四十頭大象,並積極從事西班牙與意大利戰爭。

迦太基與馬其頓尼亞之間籌組攻擊同盟,討論已久,其所以一再拖延,係因安提岡納斯猝死,而其繼承人菲立浦又猶豫不決,接下來,他又跟他的希臘盟邦發動了不是時候的戰爭,攻擊艾托利亞人(534—537年)。隻有到了現在,在坎奈之戰以後,法羅斯的德米特裏阿斯寧發現菲立浦有意聽取他的建議,把他伊利裏亞的土地讓與馬其頓——而若要讓,則必須先從羅馬人手中奪回——也隻有到了現在,比拉的宮廷才跟迦太基結成同盟。馬其頓著手派遣入侵軍登陸意大利東岸,為了回報,迦太基答應將把羅馬占領的艾比拉斯之地歸還馬其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