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羅馬城中在準備下次戰事的時候,阿普利亞的戰火業已重燃。漢尼拔在時節允許他離開冬營時,立即決定了戰爭路線。他采取攻勢,從吉倫尼阿出發,向南,經過魯塞利亞,越過奧菲德斯,取得坎奈城砦(在坎諾撒與巴勒塔之間);這個城砦控製坎紐西阿平原,因之是羅馬的主要兵庫之一。羅馬這方麵,由於法比亞已在中秋依法辭卻獨裁之職,現在軍隊便由奈阿斯·塞維利阿斯和馬卡斯·雷克拉斯率領;此二人,原為執政官,現在則成為次執政官,衷心不悅,卻又無法改變事實。不論從政治或軍事立場而言,現在都比任何時期更需製止漢尼拔前進,其方法即是對陣戰。元老院下達了具有這種含意的命令,而兩位新的總司令保拉斯與瓦羅,於是於538年夏初抵達阿普利亞。羅馬軍有四個新軍團,再加同數的聯盟軍,共達步兵八萬(半數為自由民,半數為盟軍),騎兵六千(三分之一為自由民,三分之二為盟軍);漢尼拔則騎兵一萬,而步兵僅隻四萬。這樣一場對陣戰是漢尼拔再切望不過的了,不僅是由於前已述及的原因,而且特別因為寬廣的阿普利亞平原可以任他盡量發揮他騎兵的優越性。再者,雖然他有優秀的騎兵,但羅馬兵力兩倍於他的大軍紮營於附近,又有連串的堡壘做依托,使他日用品的征集倍感困難。羅馬這方麵,如前所說,也已決心一戰;但其中較明智的一個,卻看出漢尼拔的有利態勢,因此認為暫時應當先按兵不發,隻紮營於敵軍附近,迫其後退,而在其較為不利地點二戰。持此觀點的便是保拉斯。因此,對著迦太基軍於坎奈的軍營——在奧菲德斯河右岸——他建了兩個羅馬軍營,均在該河更為上遊之地,其中較大的,也在該河右岸,較小的,則在左岸,距河一英裏,距敵營亦一英裏;他這樣做是為了在兩岸均阻止敵人的征集部隊。但這種“迂腐的”軍事布置是他的民主派同僚所不能讚成的——到戰場上來是為揮刀的,而不是放哨的,這個話已經說得太多了——因之下令,無論何時,無論何地,見敵人就打。由:於軍事會議一向就遵循一個愚蠢的慣例——兩個總司令,今天你當家,明天我做霸——那麼,除了讓這人行道上的英雄霸道之外,又還有什麼辦法?能以,在羅馬主營中隻留了一萬人,以便在兩軍酣戰之際,奪取迦太軍營塞,因之截斷敵軍渡河的退路。於是,照未更正的曆書,在八月二日,照更正過的曆書,或當在六月,羅馬大軍渡河——此時節,河水淺,不礙行軍——在羅馬較小的軍營附近布陣——這羅馬的小軍營距敵營最近,介於羅馬大軍營與迦太基營之間,業已在進行散兵戰——布陣之地本身,則是河左岸從坎奈向西延伸的廣大平原。迦太基軍也隨之渡河,其左翼依於河邊,而羅馬軍則右翼依於河邊。羅馬大軍置於兩翼者照舊為騎兵,弱部——由自由民組成,鮑拉斯率領——在右方,靠近河邊;強部——由盟軍組成,瓦羅率領——在左方,向平原。中央置縱深異乎尋常的步兵,由次執政官奈阿斯·塞維利阿斯指揮。正對這中央縱隊,漢尼拔布置的是新月陣形的步兵,突出的圓形部分為佩戴本土甲胄的塞爾特與伊比利亞戰士,而配備了羅馬武裝的利比亞部隊則構成後收的月尖兩翼。在河邊,布置的全部是重騎兵,由哈斯德魯巴指揮;平原一邊,則為紐米底亞輕騎兵。在騎裝部隊短暫的散兵戰後,立即全線交戰。迦太基的輕騎兵力戰瓦羅率下的重騎兵,紐米底亞人不斷進攻,而無決定性戰果。中央,羅馬軍團則將首先遭遇的西班牙部與高盧部悉數剿滅;勝利者乘勢逼進,急求戰果,但右翼之羅馬軍則已處於不利。漢尼拔僅求先纏住敵軍左翼騎兵,然後率同哈斯德魯巴全體正規騎兵橫壓羅馬軍較弱的右翼,首先擊潰之。羅馬騎兵在勇敢抗抵之後,終於棄手,未遭落馬者,均被逐趕過河,潰散於平原;鮑拉斯負傷,奔至中央戰陣,意圖扭轉步兵軍團陣勢,或與之共生死。而羅馬步兵此時則由於敵軍步兵的前湧,為乘勝一舉而破之,乃改變其前方部署,使成攻擊縱隊,以鍥形陣勢穿入敵人中央。在這種陣勢下,他們遭到從左右兩方輪轉而來的利比亞步兵的猛烈攻擊,其中一部分被迫停止前進,以便抵抗側翼來的攻擊。於是,羅馬步兵的前進遭到遏止,然其主部已太擁擠,此時已經不再有施展空間。同時,哈斯德魯巴在徹底擊敗鮑拉斯翼以後,重新召集整編其騎兵,率奔敵軍中央部隊之後背,攻擊瓦羅部。瓦羅的意大利騎兵,與紐米底亞人纏戰業已窮於應付,在雙重攻擊之下,迅即潰散。哈斯德魯巴,將追擊逃軍的任務交與紐米底亞人,第三度集合其部隊,奔攻羅馬步兵背後。這一擊成為決定性的行動。逃無退路。如羅馬人在坎奈之役如此龐大的軍隊之徹底毀滅,而敵人的代價又如此之少的,可能史無前例。漢尼拔損失人員不及六千,其中三分之二為塞爾特人,因為他們首先遭到羅馬步兵軍團的攻擊;但羅馬七萬六千上戰場的人,倒於地者七萬人,其中包括執政官魯西阿斯·鮑拉斯,次執政官奈阿斯·塞維利阿斯,軍官中的三分之二,還有八十名元老級的人物。執政官瓦羅逃得一命,隻是由於他眼尖馬快,奔到了溫紐西亞,不以眾死獨生為恥。羅馬營中留守的一萬軍馬大部分被俘,隻有數千人——部分為留守者,部分為戰陣潰退者——逃至坎紐西阿。然而,這一年,羅馬還似乎厄運未滿,年底派往高盧的軍團也遭遇埋伏,連同其將軍魯西阿斯·鮑斯杜米阿斯——本已指派為次年的執政官——全軍毀滅於高盧人之手。
正文 第27章 漢尼拔指揮下的戰爭——從開始至坎奈之戰(3)(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