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病理性黃疸
病理性黃疸是由於某種疾病而引發的黃疸,主要特點是黃疸出現得比較早,一般在出生後24小時之內就會出現,而且黃疸的程度較重,持續時間也較長或黃疸消退後又複現。引發病理性黃疸的疾病較多,常見的疾病有新生兒溶血症、膽道閉鎖、新生兒肝炎、新生兒敗血症以及一些遺傳性疾病。
3.母乳性黃疸
大約有1%母乳喂養的寶貝可能發生母乳性黃疸。母乳性黃疸是由於母乳中一種酶的活性過高,使膽紅素在腸道重吸收增加而引起。一般是在出生後3天左右出現,開始常常與生理性黃疸重疊在一起,但在2周左右生理性黃疸應該消退時,黃疸卻持續不退或又緩慢地加重。如果寶貝生理性黃疸持續不退,但全身狀態仍然很好,一般考慮是母乳性黃疸。停止母乳喂養3天,如果黃疸減輕就可以確定是母乳性黃疸。
母乳性黃疸如果較輕,可以繼續吃母乳;如果較重,暫停幾天母乳,待黃疸減輕後再恢複母乳喂養。
五 病理性黃疸引發3大疾病
1.新生兒溶血症
新生兒溶血症是指母嬰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主要表現就是新生兒出現黃疸。在我國以A、B、O血型不合所致的新生兒溶血症最為常見,通常母親為O型,孩子為A型或者B型。Rh溶血症較為少見,多數母親為Rh陰性,孩子為Rh陽性。通常,ABO溶血症大多發生在第一胎,Rh溶血症多發生在第二胎以後。
新生兒溶血症的主要症狀就是黃疸,除黃疸外還可能有貧血和肝脾腫大等表現。Rh溶血症一般都在出生後24小時內出現黃疸,並且逐漸加重,而ABO溶血症的症狀較Rh溶血症要輕。新生兒溶血症最可怕的情況是,如果黃疸進行性加重可能引起膽紅素腦病,不及時進行治療,會使患兒很快死亡。即或幸存,也常常留有不同程度的後遺症。
2.新生兒膽道閉鎖
新生兒膽道閉鎖,是由於在母體內感染病毒,出生後導致膽管纖維化而形成的閉鎖。新生兒膽管閉鎖一般在出生後2周左右出現黃疸,並且逐漸加重,同時肝髒也會增大。媽咪常常會發現一個重要現象,那就是寶貝的大便顏色會變得越來越淺,即由淺黃色逐漸變成白色。
如果寶貝被確診為新生兒膽道閉鎖,一定要在出生後2個月內進行手術。如果不及時手術,3個月後病情逐漸發展,會導致肝硬化。
3.新生兒肝炎
新生兒肝炎大多是由於在母體內感染病毒所導致。一般在出生後1~3周逐漸出現黃疸,而且持續加重。也有的患兒是在生理性黃疸消退以後又再度出現黃疸。同時伴有不愛吃奶、嘔吐和體重不增加等表現。大便顏色在出生時正常,以後逐漸變為淡黃色或者灰白色,尿的顏色深黃。如果寶貝被確診為新生兒肝炎,經過保肝等治療後會很快就好轉,一般不會有什麼嚴重後果。
六 新生兒脫水熱是怎麼回事
據統計,炎熱季節出生的新生兒,有1/3在生後2~8天出現發熱,測體溫為38.5~39.8℃或更高,患兒會出現煩躁不安、哭鬧、尿量下降,常伴有麵色紅、皮膚潮紅、口唇粘膜幹燥等症狀。在發熱期間,新生兒能吃奶,無驚厥,精神狀況良好,醫學上稱之為“新生兒脫水熱”。此病是因新生兒體內水分不足、血液濃縮和高鈉血症引起的。
新生兒脫水熱一般無需特殊治療,僅多喂幾次白糖水及白開水即可,先喂5%的白糖水,每2小時一次,每次15~30毫升,共200~300毫升。同時鼓勵母乳喂養。母乳不足者,加母乳化奶粉喂養,並增加喂水次數。隻要補充足夠的水分,體溫常於12~24小時降至正常,脫水症狀自然消失。對個別超熱(腋溫≥40.5℃)或高燒抽搐者,需急送附近醫院,予以留院觀察或住院,接受供氧和輸液治療。病情得到控製後,1~2天就可恢複正常。
七 怎樣處理新生兒發燒
(1)體溫在38℃以下時,一般不需處理。在38~39℃之間時,可將孩子繈褓打開,暴露在室中,通過皮膚散熱降溫,或枕冷水袋降溫。
(2)對39℃以上高熱的小兒,可用75%的酒精加一半水,用紗布蘸著擦頸部、腋下、大腿根部及四肢等處,方可退燒。
(3)對新生兒發熱處理時,嚴禁吃小兒退熱片、阿司匹林和APC等退熱藥品。
(4)在降溫時必須注意,一旦體溫下降就應去除降溫措施,防止矯枉過正。
(5)在炎熱的夏天,常因喝水太少引起發熱,除以上處理外,每隔2小時給孩子喂5~10毫升白開水或白糖水,一般24小時內就可退熱。
(6)對新生兒高熱,除采用物理降溫外,還必須找出高熱的原因,然後根據原因進行治療。
(7)高燒後的新生兒易發生便秘,可用肥皂條沾水塞入肛門即可,不要給孩子服瀉藥。
媽咪一點通
發燒不會“燒壞腦子”
傳統觀念認為孩子發燒會燒壞腦子,其實,隻有腦炎、腦膜炎等疾病,腦質本身受病毒破壞才會傷及智能或感官機能,而非發燒把人燒笨,燒聾了。根據統計,不論是什麼原因引起的發燒,體溫很少超過41℃,如果超過這個溫度,罹患細菌性腦膜炎或敗血症的可能性比較高,應特別警覺。至於腦細胞所能耐受的高溫極限,可能必須到41.7℃,細胞蛋白質才會因高溫變質,造成不可回複的損傷,這種極端的高溫,很少伴隨疾病發生,臨床上惟有對麻醉過敏,引起惡性發燒才可能達到如此高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