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寶寶少生病,媽媽少擔心(1 / 3)

一 新生兒易發生哪些疾病

新生兒是指剛出生0~28天的嬰兒,這個時候寶寶是很脆弱的,很容易感染疾病。而且新生兒的很多常見疾病是寶寶在新生兒時期才會有的。年輕的父母要特別對待。

1.新生兒窒息

新生兒出生後僅有心跳而無呼吸,或僅有不規則、間歇性、表淺的微弱呼吸,皮膚發紫,是產前或分娩過程中,引起嚴重缺氧造成的,若胎兒心率每分鍾超過160次或低於120次或羊水黃綠均為缺氧征象。輕者一般經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刺激皮膚,彈腳心,呼吸可很快恢複。嚴重者可致腦細胞壞死或於24小時內死亡。

2.新生兒頭顱血腫和產瘤

新生兒出生數天內見頭部出現一圓形腫物,若觸之見邊緣清楚,不超過骨縫,稱為頭顱血腫;若觸之邊緣不清楚,腫塊超過骨縫,有波動感,稱為頭皮水腫,即產瘤。一般血腫可在1~4個月吸收,而水腫可在出生2~3天後消失,不需治療,切勿按摩,穿刺抽吸。

3.新生兒顱內出血

新生兒頭顱內血管破裂引起出血。有顱內出血者表現為煩躁不安,高聲尖叫,嘔吐、抽搐、前囟膨隆,頭向後仰,兩眼凝視,呼吸困難,不吃不喝,嗜睡,肌肉鬆弛,反射消失。這是一種危重症,搶救不及時易致死亡。

4.新生兒肺炎

新生兒出生後頭幾天內發生的肺炎(一周內)多由於分娩過程中,吸入了汙染的羊水或陰道分泌物等,稱為吸入性肺炎,若數日後才發病的,則與呼吸道感染的病人接觸或其他途徑的感染有關。

新生兒患肺炎後,症狀多不典型,發病急者有發燒、氣促(即氣急)、口周青紫、腹脹、咳嗽等症狀;發病慢的多不發燒,甚至有的體溫偏低(36℃以下),全身發涼。所以新生兒雖然不發燒,隻要看情況不好,如有不會哭、不吃奶、精神萎靡、煩躁、嗆奶、嘔吐或口吐白沫等現象,一定要考慮是否患了肺炎,不能延誤,需要馬上去醫院求治,否則會有生命危險。

為預防新生兒肺炎,平時要保持室內溫度及濕度,注意空氣流通。母親或護理人員患感冒時,應嚴格與新生兒隔離,防止乳汁、嘔吐物、藥物吸入氣管內。營養方麵以少量多次喂奶為宜,如大量喂乳會妨礙膈肌運動,加重缺氧。

科學小知識

什麼是新生兒疾病篩查

新生兒疾病篩查,即在孩子一出世,在足跟取一滴血進行化驗。列入篩查的項目有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和苯丙酮尿症。

目前篩查的兩種疾病,嚴重損害著腦組織的正常發育,如不抓緊早期確診,合理治療,日後肯定是智力低下者,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

二 新生寶寶頭號殺手:敗血症

新生兒敗血症,可能一下子就奪走了一條來之不易的小生命。這是新生寶寶的頭號殺手,無論是對於家長還是醫生來說,都是一種需要高度警惕的情況。

寶寶在出生後一個月內,被細菌或病毒感染,造成寶寶身體不適,而且在血液檢查中確定有細菌或者病毒的存在,即可診斷為“新生兒敗血症”。

通常,新生兒敗血症的早期症狀並不明顯,所以很容易被忽略,就算症狀存在也是包羅萬象,比如:活力差、食欲下降、體溫偏高或偏低、嘔吐、腹瀉、膚色差、黃疸高、呼吸較喘或慢、心跳快或慢、抽搐、腹脹、咳嗽以及鼻塞等。

由於寶寶體內的感染發展很快,也許在短短幾個小時內,原本外表活潑健康的寶寶,就立即陷入休克狀的敗血症中,所以,父母一旦發現寶寶有不適症狀,需馬上送孩子去醫院,不要盲目給孩子服藥。

單純的敗血症隻要是治療得當,應該是沒有任何後遺症的,日後寶寶會像健康的孩子一樣茁壯成長。複雜的敗血症,例如合並腦膜炎、壞死性腸炎等,其後果,則視此器官被破壞的程度而有所不同,例如腦萎縮、腦積水症、聽力障礙、消化吸收不良、營養不足或是長期腹瀉等。

三 寶貝為何變成“小黃人”

寶貝出生後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可能是黃疸。發現寶貝出現黃疸時不要驚慌失措,先要初步判斷一下是生理性黃疸還是病理性黃疸。如果是生理性黃疸就不必憂心忡忡了,隻要注意給小寶貝多飲水就可以了,一般到2周左右就會消退。

如果黃疸在寶貝出生後24小時內出現,一定要趕緊去醫院,千萬不要耽擱。因為,這種黃疸一般發展都很迅速,病情也往往比較嚴重。

如果寶貝的黃疸程度比較嚴重,或者持續加重,或者2周後仍不消退,或者退而複現,這些情況都要盡早去看醫生,否則可能會延誤治療時機。

當寶貝出現黃疸時,一定要注意觀察一下寶貝的大便顏色,有時大便的顏色對診斷也會很有幫助。

新生兒黃疸是由於膽紅素在體內積聚所致,有生理性黃疸、病理性黃疸、母乳性黃疸及藥物性黃疸之分。

四 怎樣區別寶貝屬於哪種黃疸

1.生理性黃疸

一般情況下,大約有50%~60%的足月新生兒和80%以上的早產兒,在出生後2~3天就會出現生理性黃疸。這種黃疸在4~5天達到高峰,一般表現比較輕微,僅有皮膚和鞏膜(白眼球部分)輕微發黃。寶貝的全身狀態通常較好,每天照樣能吃能喝,精神活潑,2周左右黃疸就會自行消退。當然,早產兒黃疸持續時間可能會稍微長一些,但一般也不會超過3~4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