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九章 五月(四)(2 / 3)

午餐

香港風味炒米粉

製法

1.幹米粉(150克)在沸水中滾燙後撈出瀝幹。蝦仁、肉絲(各75克)、白醬油(10克)、精鹽(3克)、豆粉放在一起攪拌勻,用油炒熟出勺。

2.用油把米粉煸炒後,加入調味品、筍絲(150克)、青菜、蝦仁、肉絲等,最後加入韭菜段(適量)炒一下即成。

雞凍

製法

1.雞(1隻)剁成方塊,用涼水泡一下,放入開水鍋內煮去血水,撈出控幹。蔥、薑用刀折碎,花椒用淨紗布包好。

2.豬肉皮(1000克)放入沸水鍋內條透;撈出甩冷水洗淨,與雞塊一起放入盆內,加適量清水、精鹽、料酒、蔥、薑、花椒,上籠蒸至熟爛。然後撈出豬皮、蔥、薑、花椒、撇去浮沫,加入味精,調好口味,涼透凝結即成雞凍。

晚餐

生煎包子

製法

1.麵粉加酵麵,倒入水,和勻揉透後,蓋上濕布,發酵,當麵團脹發且表麵滋潤時,即可使用。

2.堿麵(3克)中稍加熱水溶解後,倒入發酵麵裏,用雙拳紮勻後,再揉至表麵光滑。將麵團搓成長條,揪成麵劑,用小麵杖擀成圓皮。

3.豬肉末加醬油攪拌勻,再加清水繼續順向攪拌,然後放入精鹽(5克)、綿白粽(50克;)、薑末(10克)、香油(50克)拌至上勁時,加入豬皮凍(剁末),拌勻即成為餡心。

4.包製。

5.待餅鍋油熱時,將包子生坯整齊擺放在鍋上,蓋上鍋蓋用旺火燒2分鍾,包底稍見顏色後,倒入清水250克蓋上鍋蓋用中火煎烙10分鍾,再倒入熟豬油(150克),邊煎邊轉動,2分鍾離火即成。

油菜豆腐湯

製法

1.豆腐(250克)切成片,用開水氽一下,撈出。油菜切成同豆腐一般大小的段。將紫菜(適量)撕碎。將湯鍋放入豬油燒熱,添入高湯、油菜段(200克)、豆腐,燒至菜熟後,放入適量精鹽、味精、料酒、撒上紫菜,起鍋盛入湯碗內即成。

飲食常識人每天需要幾十種營養素,但自然界卻沒有能完全滿足這些營養素的單一的食物。因此就餐時就需要科學地搭配食物,使攝取的營養素在質與量上都能與人體需要平衡,以免過剩或不足,這就是一種平衡膳食的工作。平衡膳食有以下4條原則是必須盡量遵守的。

1.熱量應必須充足,這是滿足孩子們生理、學習與必要活動的基需要。

2.各種營養素品種要齊全,數量要充足,營養素間的比例要符合生理要求,各餐分配合理。

3.食物數量充足,各餐食物均衡。不使孩子餐與餐之間有饑餓感。

4.合理烹調,增進食物色香味形,提高食物消化率,減少營養素損失。

5月21日

早餐

大麥米粥

製法

1.大麥米(250克)、豇豆(60克)淘洗幹淨,一起放入砂鍋內,加入象水(2000克)用旺火燒沸後,撇去浮沫,用微火熬1小時,中間需不斷地用勺攪動,以防粘鍋底。熬至大麥米開花,豇豆熟爛,粥汁粘稠為止。

2.吃時碗內放好紅糖,盛入大麥米粥攪勻即成。

麻醬腰片

製法

1.將豬腰子(3個)腰臊(腰子中間紅白色的部分)片掉,再順著腰子一端片成大薄片,加入精鹽(1克)、黃酒拌一拌,隨拌即倒滿開水,用筷子把腰片檢散。此時,腰片已燙到半熟,控去水,再倒碗開水燙一下,見腰片變色,邊緣卷起時,倒入漏勺中,控去水。

2.將芝麻醬用香油調勻,加入精鹽、味精、白糖、朝著一個方向攪勻。

3.把黃瓜片(100克)擺入盤中,上麵碼上腰片,再均勻地澆上芝麻醬即成。

常識據調查,在傳統飲食中,我國人民鹽的攝入量偏高。醫學研究表明,鹽攝入過多,可以造成高血壓,使心髒負擔過重。國外標準每人每天鹽的標準攝入量是7~8克。由於傳統中鹽的攝入較高,一下子控製在7~8克是不現實的,但最好控製在10~15克以內。對於鹽的控製,一方麵可以選用低納鹽,另一方麵應該注意對一些含鹽多的食品的適量控製,如鹹菜、鹹肉、省、醬油等。

一般家庭中對鹽的食用不太注意,一般認為是隻要“夠鹹就行”,否則就是口淡,而口淡的菜又往往被認為不好吃。因此,家長一定要使孩子從小就養成口淡!對於傳統食鹽量而言的好習慣,使他們擺脫掉食鹽量偏高的不好習慣,以保障孩子健康成長。

午餐

綠豆粽

製法

1.糯米(300克)浸泡24小時,綠豆(100克)浸泡4小時,五花肉(100克)、雞肉(200克)切成丁,蔥頭(50克)切末。

2.用豬油煸炒蔥頭末,分數次放入糯米,每放一次翻炒幾下。

3.然後倒入適量水,炒至8成熟出鍋。綠豆加水蒸幼分鍾。

4.用豬油(5克)煸炒肉丁、雞丁後,投入蔥頭末和蝦料(0.5克)。炒鍋離火後,摻入糯米和綠豆,攪成餡。

5.將粽葉卷成鬥形,填入餡,至9成時包紮好,用旺火蒸30分鍾即成。

氽雲片鴿蛋

製法

1.鴿蛋(12隻)分別磕入大酒盅內,然後在鴿蛋上放一個香菜葉,上屜蒸熟,再把鴿蛋從酒盅內取出,放在湯盤內,用溫水泡一下後將水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