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第二支源於薑姓,齊頃公的後裔,以采邑名為氏。
春秋時期,齊頃公之子食采邑於樝(故地在今浙江杭州蕭山區西南),其子孫以采邑名樝為氏,因“樝”是“查”的古字,遂有查氏,為薑姓查氏。薑姓查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齊頃公是薑姓查氏的始祖。
③第三支源於羋姓,春秋楚大夫的後裔,以采邑名為氏。
春秋時期,楚國有大夫食采於柤(故地在今江蘇邳州西北),“柤”同“查”,楚國大夫之子孫以采邑名查為氏,為羋姓查氏。柤原為宋邑,後並入楚。羋姓查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黃帝裔孫季連是羋姓查氏的遠祖。
(2)各民族查姓的融合
清朝初期,滿洲八旗中的沙拉氏、沙克疸氏集體改為漢姓查氏。
177.單姓之源
(1)漢族單姓的來源
漢族單姓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古人單卷,以居邑名為氏。
帝舜時期,舜之師單卷其封地為單(故地在今山東單縣),其子孫以其居邑名單為姓。單卷後裔之單姓的曆史有4200多年。舜之師單卷是單姓的始祖。
②第二支源於姬姓,周成王的後裔,以封邑名為氏。
西周初期,周成王封其少子臻於單(故地在今陝西眉縣),伯爵。單國之子孫以國名單為氏,為姬姓單氏。姬姓單氏的曆史有3000餘年。周成王之子臻是姬姓單氏的始祖。
東周初期,周室東遷後,周成王之子臻的後裔食采於單邑(故地在今河南孟津東南),為畿內侯。春秋時期,單伯、襄公、頃公、獻公、成公、穆公、武公、平公等,世為周卿。
(2)各民族單姓的融合
魏晉時期,西北氐族出現單姓,並在上郡(故地在今陝西榆林一帶)形成了望族。
南北朝時期,北魏鮮卑族的可單氏、阿單氏、渴單氏均改為漢姓單氏,形成了著名的河南郡望。
北宋時期,金國女真人徒單氏也改為漢姓單氏。
清朝初期,滿洲八旗中的都善氏、敖拉氏均集體改為漢姓單氏;達斡爾人的敖沃勒氏、索多爾氏、克力徹爾氏,蒙古人的斡魯得氏、兀勒圖惕氏、兀勒孛兒氏等改為漢姓單氏。
178.冉姓之源
(1)漢族冉姓的來源
漢族冉姓源於姬姓,周文王的後裔,以國名為氏。
商朝末期,後稷的後裔周文王第十子季載,是武王之母弟,初封於冉(故地在今陝西西安附近),伯爵,世為周卿士,稱冉伯。冉國子孫以國名冉為氏,為姬姓冉氏。姬姓冉氏的曆史有3000多年。周文王之子季載是姬姓冉氏的始祖。
西周初期,冉國東移至聃(故地在今河南修武西聃村),亦稱聃伯。
春秋時期,冉國被鄭國所滅,一支移至湖北荊門縣那口城,後被楚國所並。
(2)各民族冉姓的融合
漢朝時期,西夷冉家蠻所建古國,以冉為姓,是今鄂、川、湘交界地區土家族之先民。
漢、唐時期,西南土著多冉姓。今土家族、布依族、仡佬族、水族仍有冉姓。
179.鮑姓之源
(1)漢族鮑姓的來源
漢族鮑姓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風姓,伏羲氏的後裔。
伏羲氏又稱庖羲氏,其後人有庖氏,後來有庖氏改為鮑氏的,為風姓鮑氏。風姓鮑氏的曆史有6000多年。
②第二支源於姒姓,大禹的後裔,以邑名為氏。
大禹的氏族為姒姓。
春秋時期,杞公子敬叔是大禹裔孫,仕齊。齊桓公時,封敬叔之子叔牙食采於鮑(故地在今山東曆城東),稱鮑叔牙。鮑叔牙之子孫以食邑名鮑為氏,為姒姓鮑氏。姒姓鮑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大禹的後裔鮑叔牙是姒姓鮑氏的始祖。
(2)各民族鮑姓的融合
魏晉時期,代北突厥人的俟力伐氏(即俟力發氏)改為漢姓鮑氏。
清朝初期,北方滿洲人紛紛改為漢姓時,滿洲八旗中的保佳氏、瓜爾佳氏均改為漢姓鮑氏;蒙古八旗中的博爾濟吉特氏、博爾吉錦氏也均改為漢姓鮑氏;蒙古人的孛兒隻斤氏、不古納台氏、布和楚德氏、郝日其特氏、德楞古惕氏、博爾濟特氏、包格祿德氏、包各魯惕氏、包拉各楚惕氏、布忽圖惕氏,均改為漢姓鮑氏。
180.華姓之源
(1)漢族華姓的來源
漢族華姓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姒姓,夏後仲康的後裔,以國名為氏。
大禹的氏族為姒姓。夏後帝啟之長子太康繼啟之位,為夏後太康。夏後太康與夏後帝啟一樣不務朝政,更荒淫無道。有窮氏首領後羿率有窮氏乘機占領夏之都城斟鄩(故地在今河南登封西北),篡夏後太康之位。後羿先立太康之弟仲康擔任新的帝君,為夏後仲康。夏後仲康曾封於西嶽華山,其子孫以國名華為氏,為姒姓華氏。姒姓華氏的曆史有4000餘年。夏後仲康是姒姓華氏的始祖。
②第二支源於子姓,有兩支:
其一,是商朝華國的後裔,以國名為氏。
商朝時期,封子姓親族於華(故地在今河南新鄭北)。華國之子孫以國名華為氏,為子姓華氏。此支子姓華氏的曆史有3600多年。商湯是此支子姓華氏的始祖。
其二,是春秋宋戴公的後裔,以國名為氏。
商朝後期,商王武丁封其子於宋(故地在今河北趙縣北),伯爵國。周武王滅商,宋國也滅亡。
西周初期,周成王平定管叔、蔡叔及武庚叛亂之後,把宋國之地封與在平定叛亂有大功的微子啟,為宋公,以奉商祀。宋公稽之子丁公申繼位後,宋國南遷至商丘(故地在今河南商丘西南)。
春秋初期,宋國第十五位國公宋殤公時,宋殤公太宰華督,字華父,食采於華(故地在今河南商丘南)。華督殺死孔父嘉,搶走孔父嘉的美豔妻子,又殺死宋殤公,厚賂齊、秦、魯、鄭四國,自立為華氏,為子姓華氏。孔父嘉是孔子的六世祖。子姓華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華督是此支子姓華氏的始祖。
(2)各民族華姓的融合
清朝初期,滿洲八旗愛新覺羅氏豫親王的後人有改為華姓的;其後錫伯、蒙古等族中也出現了華姓。
181.包姓之源
(1)漢族包姓的來源
漢族包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風姓,為伏羲氏的後裔。
伏羲氏也稱宓羲氏、包犧氏、庖犧氏、庖羲氏,伏羲氏即太昊,也稱太皞、太皋。伏羲氏部落活動於今河南淮陽一帶,以“鳳”(鳳凰)為族名徽號,因鳳凰飛而生風,演變成文字姓的風姓。伏羲氏的後裔有以包為氏的,為風姓包氏。風姓包氏的曆史有6000多年。伏羲氏是風姓包氏的始祖。
②第二支出於羋姓,春秋楚昭王後裔,以先祖之字為氏。
春秋時期,楚昭王大夫王孫包胥,以說秦救楚之功,被封於申(故地在今湖北房山縣包家河旁),史稱申包胥,其子孫以其字包為氏,為羋姓包氏。羋姓包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楚大夫包胥是羋姓包氏的始祖。
(2)各民族包姓的融合
北宋時期,金國人中已經有了包姓。
清朝初期,滿洲八旗中的烏雅氏、烏蘇氏(吳舒氏)及蒙古八旗中的孛兒隻斤氏、博爾濟特氏、翁牛特氏等全部或部分改為漢姓包氏。這些人的一部分融入到漢族和中。
182.屈姓之源
(1)漢族屈姓的來源
漢族屈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羋姓,楚武王後裔,以食邑名為氏。
春秋初期,楚武王之子王子瑕食采於屈(故地在今湖北秭歸東)。屈國之子孫以采邑名屈為氏,為羋姓屈氏。屈原係此屈氏之族人。羋姓屈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楚武王是羋姓屈氏的始祖。
②第二支源於姬姓,春秋晉獻公的後裔,以居地名為氏。
春秋時期,晉獻公之子公子夷吾,即後來的晉惠公,初封於屈(故地在今山西吉縣東北),晉惠公之子孫以封邑名屈為氏,為姬姓屈氏。晉地屈,出良馬。姬姓屈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晉惠公是姬姓屈氏的始祖。
(2)各民族屈姓的融合
南北朝時期,北魏鮮卑族屈突氏、屈男氏改為漢姓屈氏。
唐朝時期,西蕃人也有屈姓。
清朝初期,滿洲八旗中的屈佳氏改為漢姓屈氏。
183.房姓之源
(1)漢族房姓的來源
漢族房姓源於祁姓,帝舜的後裔,以封邑名為氏。
舜繼承堯帝位後,帝舜封帝堯之子丹朱於古方雷氏的房邑(故地在今河南遂平西南)故地,侯爵,為房侯。丹朱之子孫以其封邑名房為氏,為祁姓房氏。祁姓房氏的曆史有4200多年。帝堯之子丹朱是祁姓房氏的始祖。
曆夏、商、周,房國為周朝子爵小國。
春秋後期,楚靈王滅了房(故地在今河南遂平西南),遷房人於荊山西北之房(故地在今湖北房縣)。
(2)各民族房姓的融合
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的高車貴族房引氏改為漢姓房氏,其族成為河南房姓漢族的主要成分。
184.喻姓之源
(1)漢族喻姓的來源
漢族喻姓源於姬姓,春秋渝彌後裔,以先祖之名為氏。
春秋時期,鄭國公子渝彌,為鄭司徒。渝彌之子孫有以其字渝為氏的,為姬姓渝氏。
西漢初期,漢景帝時,為避皇後阿渝之字諱,改渝氏為喻氏或俞氏。所以渝、喻、俞三姓同祖,而且史書上有時也互通。姬姓喻氏的曆史有1800多年。鄭國公子渝彌是姬姓喻氏的遠祖。
(2)各民族喻姓的融合
西漢時期,漢惠帝時,呂後侄子呂佗封為俞侯,其後人改為喻姓。
晉朝時期,曲阜令喻歸,本姓諭。
當今西南地區的水、土家、布依等民族有喻姓,主要是中原喻姓外流所形成。
185.解姓之源
(1)漢族解姓的來源
漢族解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姬姓,唐叔虞的後裔,以食邑名為氏。
西周時初,周成王封其弟叔虞於唐,稱唐叔虞。唐叔虞之子良,食采於解,即解梁城(故地在今山西臨猗西南之解城)。唐叔虞之子良的子孫以采邑名解為氏,為姬姓解氏。姬姓解氏的曆史有3000餘年。周武王之子唐叔虞是姬姓解氏的始祖。
②第二支源於嬴姓,非子的後裔,以居地為氏。
西周中期,伯益的後裔非子為周孝王養馬有功,封於秦,稱秦非子,也稱秦嬴,是秦國開國始祖。
春秋初期,非子的後裔裴陵因功封於解(故地在今山西解州),裴陵之子孫以封邑名解為氏,為嬴姓解氏。嬴姓解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伯益後裔非子的裔孫裴陵是嬴姓解氏的始祖。
後來,裴陵後裔又自解遷至大解(故地在今河南洛陽南),又遷至小解(故地在今河南洛陽西)。
(2)各民族解姓的融合
南北朝時期,當時朝鮮半島南部的百濟國人來華定居中有解姓;北魏將高車族的解批氏改為漢姓解氏。
清朝初期,滿洲人、蒙古人中均有改為漢姓解氏的。
這些外族解姓多被同化成漢族。
186.蒲姓之源
(1)漢族蒲姓的來源
漢族蒲姓主要有三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姒姓,有扈氏後裔,以草名為氏。
大禹的氏族為姒姓。夏朝時期,有扈氏(故地在今陝西西安一帶)是夏的親族,禹之子夏後啟滅有扈氏。有扈氏滅亡後其後裔,世為西羌酋長,因家中池中生蒲草,長五丈,節如竹形,為時人所異,稱之為蒲家,因以蒲為氏,為姒姓蒲氏。姒姓蒲氏的曆史有4000餘年。大禹是姒姓蒲氏的始祖。
②第二支源於隗姓,赤狄蒲國的後裔,以國名為氏。
隗姓是炎帝薑姓的分支。薑姓源自西北高原,神農氏炎帝的後裔留於今陝西寶雞、隴縣一帶入戎狄的,為遊牧民族,史稱薑戎。後來逐漸東移,遷至今晉南一帶。由於薑戎生活在鬼魅出沒、崎嶇險峻之山地,以“隗”為族名徽號,演變成文字姓的隗姓。
春秋時期,赤狄之國蒲國(故地在今山西隰縣北),子爵,其子孫以國名蒲為氏,為隗姓蒲氏。隗姓蒲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炎帝是隗姓蒲氏的遠祖。
③第三支源於祁姓,帝堯的後裔,以國名為氏。
夏朝初期,帝堯的後裔被封於蒲(故地在今河南長垣),蒲國之子孫以國名蒲為氏,為祁姓蒲氏。祁姓蒲氏的曆史有4000餘年。帝堯是祁姓蒲氏的始祖。
(2)各民族蒲姓的融合
北宋時期,來自阿拉伯進入閩粵的回回人以其經名首音為姓,有蒲姓,如今成為東南地區的回族。
清朝初期,滿洲八旗中的普佳氏集體改為漢姓蒲氏。
187.衛姓之源
(1)漢族衛姓的來源
漢族衛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媯姓,舜的後裔,以國名為氏。
夏朝時期,封帝舜的後裔於衛(故地在今河南浚縣、滑縣、淇縣一帶),為衛國。衛國子孫以國名衛為氏,為媯姓衛氏。媯姓衛氏的曆史有4000餘年。帝舜是媯姓衛氏的始祖。
②第二支源於姬姓,衛康叔的後裔,以國名為氏。
西周初期,周武王封其同母弟於康(故地在今河南禹州西北),稱為康叔。周成王時,將康叔轉封於衛(故地在今河南浚縣西南衛賢集),侯爵,史稱衛康叔。衛國子孫以國名衛為氏,為姬姓衛氏。姬姓衛氏的曆史有3000餘年。周文王之子衛康叔是姬姓衛氏的始祖。
衛國後來三次遷移國都,均在今河南省北部滑縣與濮陽之間。秦朝時期,衛國君主傳至40餘位,被秦二世所滅。
(2)各民族衛姓的融合
東漢時期,昌黎鮮卑族有衛氏,長水匈奴人有衛氏。
晉朝時期,枹罕衛氏源於氐族。
唐末五代時期,遼州刺使衛氏為吐穀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