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第二支源於任姓,黃帝的後裔。
黃帝之子禺陽的氏族為任姓,其封地為任(故地在今河北任丘西北)。任氏族後來南移山東濟寧東南。
西周初期,周武王封黃帝的任姓後裔有謝、章、薛、祝、佟、舒、呂、泉、畢等國,皆是小國。舒國子孫以國名舒為氏,為任姓舒氏。任姓舒氏的曆史也有3000餘年。黃帝之子禺陽是任姓舒氏的遠祖。
(2)各民族舒姓的融合
清朝初期,滿洲八旗的舒穆祿氏、舒覺羅氏、舒佳氏、舒穆魯氏、他塔拉氏,錫伯族的舒穆爾氏,均集體改為漢姓舒氏。
165.柯姓之源
(1)漢族柯姓的來源
漢族柯姓有兩大來源:
黃帝之玄孫棄,也稱後稷(即稷王),是帝嚳之子,為姬姓,是帝堯時代管農事之官。姬姓柯氏有兩支:
其一,是春秋吳公子柯盧的後裔,以先祖字為氏
商朝末期,後稷的後裔周文王之伯父太伯與仲雍率領吳氏族一起出奔荊蠻,沿長江而下,曆經四代最終到達江蘇無錫東的梅裏。吳伯、仲雍定居於今江蘇一帶稱為吳。
西周初期,周武王封仲雍之曾孫周章於吳(故地在今江蘇無錫),公爵,建立吳國,亦稱句吳。
春秋時期,吳國公子柯盧,亦作柯蘆,柯盧子孫以其字柯為氏,為姬姓柯氏。此支姬姓柯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吳國公子柯盧是此支姬姓柯氏的始祖。
其二,是春秋衛國柯邑人的後裔,以居地為氏。
春秋時期,衛國有一地名稱柯(故地在今河南內黃北),食采於此地者以地名柯為氏,為姬姓柯氏。此支姬姓柯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周文王之子衛叔康是姬姓柯氏的遠祖。
②第二支源於薑姓,齊大夫的後裔,以食邑名為氏。
春秋時期,齊國大夫食采於柯澤(故地在今山東東阿西南),其子孫以食邑名柯為氏,為薑姓柯氏。薑姓柯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薑太公是是此支薑姓柯氏的遠祖。
(2)各民族柯姓的融合
南北朝時期,北魏改代北鮮卑族的柯拔氏為柯氏,此後融入漢人中,成為河南柯姓望族;西羌人也有柯姓。
清朝以後,東北的滿洲人、錫伯人、蒙古人,西北的裕固人等了都出現了柯姓。
166.牟姓之源
(1)漢族牟姓的來源
漢族牟姓源於曹姓,黃帝的後裔,以國名為氏。
帝舜時期,顓頊之玄孫陸終,是祝融氏吳回之子。陸終第五子晏安的部落封於盛產棗之地曹(故地在今陝西周至),為曹姓。
西周時期,有一牟國(故地在今山東萊蕪東),子爵,是顓頊之玄孫陸終第五子晏安的後裔,曹姓。“牟”本義是牛的叫聲,牟地之人將牛稱為“牟”。牟國子孫以國名牟為氏,為曹姓牟氏。曹姓牟氏的曆史有3000餘年。黃帝裔孫晏安是曹姓牟氏的遠祖。
(2)各民族牟姓的融合
漢晉時期,四川涪陵地區百越中的一支中有牟姓,很快被漢化。
167.滕姓之源
(1)漢族滕姓的來源
漢族滕姓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古滕姓,黃帝的後裔,以族名徽號為氏。
黃帝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中的十二姓之一有滕姓,滕氏族受封於滕(故地在今河南輝縣西北的田窯),以“滕”為族名徽號,演變成文字姓的滕姓。黃帝後裔的滕姓有4600多年的曆史。黃帝是滕姓的始祖。
“滕”本義是水向上湧,有奔騰之義。
西周初期,周成王封周文王第十四子錯叔秀於黃帝的後裔滕姓之地(故地在今河南輝縣西北的田窯),侯爵,為滕侯。滕國之子孫以國名滕為氏,為姬姓滕氏。姬姓滕氏的曆史有3000餘年。周文王之子錯叔秀是姬姓滕氏的始祖。
周公旦、薑太公東征平定徐(故地在今江蘇徐州)、奄(故地在今山東曲阜)等十七國後,移封滕國於滕(故地在今山東滕州西南)。滕國後降為子爵。
(2)各民族滕姓的融合
北宋時期,南方的俚人出現了滕姓。
清朝初期,北方的蒙古人中的紀勒格勒德氏、特梭估斯氏都集體改為漢姓滕氏。
168.穀姓之源
(1)漢族穀姓的來源
漢族穀姓源於嬴姓,伯益的後裔,以居地為氏。
西周中期,秦部落活動於汧、渭兩水之間(今陝西千陽西、甘肅天水的東北一帶),伯益的後裔非子為秦部落首領,善於牧馬、訓馬。因非子為周孝王養馬有功,被封於秦亭(故地在今河南範縣),也稱秦嬴,為周朝附庸國。後來秦嬴又西遷回秦部落活動故地秦穀(故地在今甘肅天水東北張家川)。非子後裔的一支以居地的環境“穀”為氏,為嬴姓穀氏。嬴姓穀氏的曆史有2800多年。伯益後裔非子是嬴姓穀氏的始祖。
(2)各民族穀姓的融合
南北朝時期,北魏改昌黎鮮卑一支穀會氏為漢姓穀氏。
唐朝時期,東夷人的穀那氏改為漢姓穀氏。漢族郤姓中有人因事去邑(阝)部改姓穀。以上改姓均發生在北方地區。
169.柴姓之源
(1)漢族柴姓的來源
漢族柴姓源於薑姓,齊文公後裔,以食邑名為氏。
春秋時期,齊文公之子公子高的六世孫高傒,在齊桓公時任齊國正卿。高傒的十代孫子羔,衛大夫,是孔子弟子,食采於柴(故地在今山東新汶西),稱高柴。高柴之子孫以食邑名柴為氏,為薑姓柴氏。薑姓柴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齊文公後裔高柴是薑姓柴氏的始祖。
(2)各民族柴姓的融合
明朝時期,賜降明有功的蒙古人中多人為柴氏。
清朝初期,滿洲八旗中的賽密勒氏集體改為漢姓柴氏,隨後達斡爾人中也出現了柴氏。
170.卜姓之源
(1)漢族卜姓的來源
漢族卜姓源於官名,卜官的後裔,以官名為氏。
古代有卜官。“卜”本義為占卜,即灼燒甲骨,根據裂紋取兆,以占吉凶。商、周時期人們用火燒龜甲,觀察裂紋來測吉凶為占卜。
卜官是占卜之官,商、周兩朝,直至春秋時的晉、秦、魯、楚國,皆有卜官。卜官之子孫有以其官名卜為氏。其中以周文王之子滕叔繡之後的卜氏最為著名,係姬姓,為姬姓卜氏。姬姓卜氏的曆史有3000餘年。
(2)各民族卜姓的融合
卜姓血係一直比較複雜,組成有姒姓、子姓、姬姓、嬴姓、羋姓等。
魏晉時期,北魏改匈奴的須卜氏為漢姓卜氏。
宋朝時期,南蠻族也有卜姓。
清朝初期,滿洲八旗中的布爾察氏、布尼氏、布爾尼氏、卜佳氏等集體改為漢姓卜氏;蒙古人中的博斯沁氏、布忽圖惕氏,赫哲人的卜拉氏,錫伯人的卜占那氏、卜庫索裏氏,達斡爾族人布頓強氏,也都改為漢姓卜氏。
171.成姓之源
(1)漢族成姓的來源
漢族成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姬姓,周文王的後裔。
黃帝之玄孫棄,也稱後稷(即稷王),是帝嚳之子,為姬姓,是帝堯時代管農事之官。後稷的後裔周文王之子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
姬姓成氏有四支:
其一,是周文王之子叔武的後裔,以國名為氏。
商朝末期,周文王封其第五子叔武於郕(故地在今陝西岐山一帶),伯爵。
西周初期,郕國移封於今山東鄄城東南。周穆王時,郕國東遷後,也稱盛國(故地在今山東寧陽北盛鄉城)。郕武之子孫以國名郕為氏,後去“阝”為成氏,為姬姓成氏。此支姬姓成氏的曆史有3000餘年。周文王之子郕武是此支姬姓成氏的始祖。
其二,是周文王親族季戴的後裔,以國名為氏。
西周初期,周武王將另一個王族叫季戴的分封在另一個也稱郕(故地在今河南範縣濮城一帶)的地方,子爵,建立郕國。郕國之子孫以郕為氏,也為姬姓郕氏;後來去“阝”為成氏,也為姬姓成氏。此支姬姓成氏的曆史也有3000餘年。周文王親族季戴是此支姬姓成氏的始祖。
其三,是東周畿內成國的後裔,以采邑名為氏。
東周時期,周朝畿內小國成國(故地在今河南洛陽東),子爵,古稱成周之地,後來成為周的一邑,成國之子孫以邑名成為氏,為姬姓成氏。成周之地之姬姓成氏的曆史有2700多年。周平王是此支姬姓成氏的始祖。
其四,是姬姓魯國大夫公孫成的後裔,以食邑名為氏。
春秋時期,魯國大夫公孫宿,食采於成(故地在今山東寧陽東的華豐鎮),也稱公孫成。公孫成之子孫以采邑名成為氏,為姬姓成氏。此支姬姓成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魯國大夫公孫成是此支姬姓成氏的始祖。
②第二支源於羋姓,楚國若敖的後裔,以先祖號為氏。
春秋時期,楚國國君若敖之孫令尹子玉,號成得臣,其後裔以其號成為氏,為羋姓成氏。羋姓成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楚國若敖之孫成得臣是羋姓成氏的始祖。
(2)各民族成姓的融合
漢晉時期,北方的匈奴族有成姓。
宋朝時期,南方的蠻夷有成姓。
明清時期,湘貴雲地區的土著都有成姓。
這些外族成姓長期與漢人混居早已同化為漢族。
172.饒姓之源
(1)漢族饒姓的來源
漢族饒姓源於媯姓,帝舜的後裔,以國名為氏。
帝舜時期,帝舜之子商均的支子被封於饒(故地在今河北饒陽東北)。“饒”是富饒之義。饒國之子孫以國名饒為氏,為媯姓饒氏。媯姓饒氏的曆史有4200多年。帝舜之子商均是媯姓饒氏的始祖。
戰國時期,饒國淪為齊國一邑,齊臣饒君為舜之裔孫。後來,饒邑歸趙。
(2)各民族饒姓的融合
饒姓基本上沒有外族融入。
明清以後,在南方地區的土家族、壯族、瑤族、布依族、彝族中先後出現了饒姓,主要是漢族融入到少數民族之中。
173.寧姓之源
(1)漢族寧姓的來源
漢族寧姓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來自姬姓,春秋衛武公後裔,以食邑名為氏。
黃帝玄孫棄是帝堯時代管農事之官,官名為“後稷”,棄也稱後稷(即稷王),為姬姓。後稷的後裔周武王建立周朝。
春秋時期,衛康叔之八世孫衛武公佐周平王伐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賜為公爵。衛武公之子季亹食采於寧(故地在今河南獲嘉東北)。季亹之子孫以邑名寧為氏,為姬姓寧氏。姬姓寧氏的曆史有2700多年。衛武公之子季亹是姬姓寧氏的始祖。
②第二支源於嬴姓,秦襄公後裔,以先祖之諡為氏。
西周後期,秦襄公因討西戎、護周平王東遷洛邑(故地在今河南洛陽)有功被封為諸侯,並賜以岐山以西之地,正式建立秦國。
春秋時期,秦襄公之子、孫、曾孫立繼,秦襄公之曾孫為秦寧公,寧公之支庶子孫以其諡號寧為氏,為嬴姓寧氏。嬴姓寧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秦寧公是嬴姓寧氏的始祖。
(2)各民族寧姓的融合
隋朝時期,欽州刺使寧猛力,似為俚族;俚族為今廣西壯族的先民。
唐宋時期,西原蠻酋長姓寧;西原蠻也為今廣西壯族的先民。
清朝初期,滿洲八旗中的寧古塔氏、寧佳氏均有改為漢姓寧氏的;蒙古人的俄格德格氏、寧嘎德氏、吉雅德氏均改為漢姓寧氏。
174.淩姓之源
(1)漢族淩姓的來源
漢族淩姓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姬姓,衛康叔的後裔,以先祖官為氏。
西周時期,專門掌管儲藏冰及供應冰塊之官,稱為“淩人”。“淩”本義是冰淩。衛康叔支係子為周之淩人,其子孫以官淩為氏,為姬姓淩氏。姬姓淩氏的曆史有近3000年。周文王之子衛康叔是姬姓淩氏的始祖。
②第二支源於水名。淩同淩,為水名,在泗水郡淩縣(故地在今江蘇宿遷東南),居此地者以水名淩為氏,也作淩氏。
(2)各民族淩姓的融合
明、清時期,廣西壯族先民中出現了淩姓;隨後土家族、黎族等民族中也出現了淩姓。
175.盛姓之源
(1)漢族盛姓的來源
漢族盛姓有兩支,均來源於姬姓:
黃帝之玄孫棄,也稱後稷(即稷王),是帝嚳之子,是帝堯時代管農事之官,為姬姓。
①第一支是周文王之子叔武的後裔,以國名為氏。
商朝末期,後稷的後裔周文王封其第七子叔武於郕(故地在今陝西岐山一帶),伯爵。
西周初期,郕國改封於今山東鄄城東南。周穆王時,遷至今山東寧陽北,稱為盛國(故地在今山東寧陽北盛鄉城),即郕國。其子孫有以國名盛為氏的,為姬姓盛氏。姬姓盛氏的曆史有3000餘年。周文王之子郕武是姬姓盛氏的始祖。
春秋時期,盛國屬魯國的附屬國,後來被齊國所滅。
②第二支是周文王之子奭的後裔,奭氏改盛氏。
商朝末期,周文王在陝西岐山興起,封其庶子奭於召陳(故地在今陝西鳳翔東南),公爵,史稱召公奭。召公奭之子孫有以其名奭為氏的,為姬姓奭氏。
西漢末年,東海北地(故地在今河北一帶)太守盛苞,其先祖本姓奭,本為奭苞,是周文王之子召公奭的後裔。奭苞為避漢元帝劉奭之名諱,改奭氏為盛氏,為姬姓盛氏。奭氏改盛氏的曆史有1900多年。周文王之子奭的後裔盛苞是姬姓盛氏的始祖。
(2)各民族盛姓的融合
清朝初期,世居遼寧滿洲八旗中的盛佳氏集體改為漢姓盛氏,滿洲八旗中的盛佳氏的先民是來自盛姓漢民。
176.查姓之源
(1)漢族查姓的來源
漢族查姓有三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姬姓,周惠王的後裔,以封邑名為氏。
春秋前期,周惠王之庶子姬慶,字東安,封於查(柤)(故地在今江蘇邳州市西北),子爵。“查”同楂,即山楂。盛產山楂之地為“查”。姬慶之子孫以封邑名查為氏,為姬姓查氏。姬姓查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周惠王之子姬慶是姬姓查氏的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