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中華當代常見姓氏之源10(1 / 3)

188.簡姓之源

(1)漢族簡姓的來源

漢族簡姓有兩支,源於姬姓魯國和晉國。

①第一支是東周簡叔的後裔,以先祖之字為氏。

東周時期,魯釐公大夫,即周大夫簡師父,稱簡叔。簡叔之後人以其字簡為氏,為姬姓簡氏。此支姬姓簡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的。魯國大夫簡叔是此支姬姓簡氏的始祖。

②第二支是春秋續簡伯的後裔,以先祖諡號為氏。

春秋初期,唐叔虞的後裔,有在戎狄者以狐為氏。晉襄公大夫狐鞫居,其采食之邑為續,其諡號為簡,故稱其為續簡伯。續簡伯之子孫有以續簡伯之諡號簡為氏的,為姬姓簡氏。此支姬姓簡氏的曆史也有2500多年。周武王之子唐叔虞後裔續簡伯是此支姬姓簡氏的始祖。

(2)各民族簡姓的融合

漢朝時期,檢姓氏族改姓簡氏。

三國時期,蜀漢昭德將軍簡雍,本是幽州涿郡人,耿姓,後音訛為簡,今四川簡姓大都為其族之後。

189.時姓之源

(1)漢族時姓的來源

漢族時姓主要有三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嬴姓,少昊的後裔,以國名為氏。

商朝時期,封少昊的後裔於時水附近,為時國。時國之子孫以國名時為氏,為嬴姓時氏。嬴姓時氏的曆史有3600多年。少昊是嬴姓時氏的始祖。

時水,又名如水。時水的上遊即今山東淄博東南烏河,下遊自今山東臨淄西北分兩支:一支西流至今桓台西北注入古濟水,一支北流折東循今小清河合淄河入海。

②第二支係子姓,宋大夫後裔,以封邑名為氏。

黃帝玄孫的氏族為子姓,契的十四世孫履,即成湯,建立了商朝。

西周初期,周成王平定管叔、蔡叔及武庚叛亂之後,封在平定叛亂中有大功的商紂王之庶兄微子啟於宋(故地在今河北趙縣),公爵,以奉商祀。宋公稽之子丁公申繼位後,宋國南遷至商湯故地商丘(故地在今河南商丘西南)。

春秋時期,宋大夫公子名來,封於時邑(故地在今河南滎陽東),也稱邿國。時邑之子孫有以封邑名時為氏的,為子姓時氏。子姓時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宋國大夫來是子姓時氏的始祖。

③第三支源於羋姓,楚申叔後裔,以先祖之字為氏。

春秋時期,楚莊王之子為楚共王,楚共王大夫申叔,字時,食采於申(故地在今河南信陽),申時之子孫以先祖之字時為氏,為羋姓時氏。羋姓時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楚共王大夫申時是羋姓時氏的始祖。

(2)各民族時姓的融合

唐朝時期,西北鮮卑吐穀渾部有時姓。

清朝初期,滿洲八旗人中有改為漢姓時氏的,後來被同化為漢族。

190.連姓之源

(1)漢族連姓的來源

漢族連姓主要有四大來源:

帝舜時期,黃帝的玄孫祝融氏吳回,吳回之子陸終,陸終第六子季連,季連氏族以“羋”為族名徽號,演變成文字姓的羋姓,稱為羋氏族,季連是部落首領。季連之子孫以其名連為氏,為羋姓連氏。羋姓連氏的曆史有4200多年。黃帝裔孫季連是羋姓連氏的始祖。

②第二支源於董姓,黃帝的後裔,以先祖之名為氏。

帝舜時期,顓頊之玄孫陸終,是祝融氏吳回之子。陸終之次子惠連,亦名參胡,封於董(故地在今山西南部運城、萬榮、聞喜一帶),惠連氏族以“董”為族名徽號,演變成文字姓的董姓。

“董”本為鼎董,又名長苞香蒲、蘱草,是能製草繩的草。盛產蘱草之地稱為董。

惠連氏族是擅長製草繩的部落,活動於今太行山南側。

夏、商時期,董國臨近其祖居地山西平陸的吳山,侯爵。惠連之子孫有以其名連為氏的,為董姓連氏。董姓連氏的曆史有近4000年。黃帝裔孫惠連是董姓連氏的始祖。

③第三支源於薑姓,齊國連稱的後裔,以先祖之字為氏。

春秋前期,齊襄公時大夫連稱,其子孫以先祖之字連為氏,為薑姓連氏。薑姓連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齊國大夫連稱是薑姓連氏的始祖。

④第四支源於羋姓,楚國連敖的後裔,以先祖之字為氏。

春秋時期,楚莊王大夫連尹襄老,也稱連敖,其子孫以先祖之字連為氏,為羋姓連氏。羋姓連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楚國大夫連敖是羋姓連氏的始祖。

(2)各民族連姓的融合

南北朝時期,北魏鮮卑族的赫連氏、是連氏,高車族的大連氏改為漢姓連氏。

191.車姓之源

(1)漢族車姓的來源

漢族車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嬴姓,春秋秦國公族的後裔。

西周後期,秦襄公時正式建立秦國。

春秋中期,秦穆公時,有公族為子車氏。兩個著名大夫叫子車奄息、子車仲行。子車氏族的子孫以複姓子車為氏,後改為單姓車氏,為嬴姓車氏。嬴姓車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秦國子車奄息、子車仲行是嬴姓車氏的始祖。

②第二支源於媯姓,春秋田姓齊國的後裔。

西周初期,周武王封帝舜後裔媯滿於陳(故地在今河南淮陽東南),史稱陳公滿。

春秋初期,因陳國發生內亂,陳勵公之子陳完逃奔齊國(國都在今山東臨淄),陳完不想稱故國之號,以齊地“陳”、“田”之音相近而改陳氏為田氏。

春秋末期,薑姓齊國之齊景公以後,陳完後裔世代為薑姓齊國重臣。

戰國中期,陳完裔孫悼子建立田姓齊國,田姓齊國取代薑姓齊國。

西漢時期,漢武帝時,丞相田千秋媯姓田氏的後裔,因年老須乘小車出入宮內和官署之地,時人謂之車丞相,其子孫因以將田氏改為車氏,為媯姓車氏。媯姓車氏的曆史有1800多年。陳公滿的後裔田千秋是媯姓車氏的始祖。

(2)各民族車姓的融合

南北朝時期,北魏改代鮮卑族的北車焜氏、車非氏改為漢姓車氏;西域車師國胡人,入中原以國名車為氏。

清朝初期,東北的高麗人有車姓,即今朝鮮族車姓。

清朝時期,滿族的章佳氏改為漢姓車氏,為今滿族姓;鄂倫春族特禾格氏、蒙古族帖良古惕氏,均改為漢姓車氏。

192.項姓之源

(1)漢族項姓的來源

漢族項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姬姓,西周項國的後裔,以國名為氏。

西周初期,周武王封其同姓親族於項(故地在今河南項城東南的沈邱槐店鎮),侯爵。項國之子孫以國名項為氏,為姬姓項氏。姬姓項氏的曆史有3000餘年。周文王是姬姓項氏的始祖。

②第二支源於羋姓,春秋楚國後裔,以封邑名為氏。

戰國後期,楚考烈王滅魯,魯國之項邑(故地在今河南項城東南的沈邱槐店鎮)歸楚。楚國封其親族於項,其子孫以邑名項為氏,為羋姓項氏。羋姓項氏的曆史有2200多年。黃帝裔孫季連是羋姓項氏的遠祖。

後來項氏族人東遷下相(故地在今江蘇宿遷西)形成望族,西楚霸王項羽出於此支。

(2)各民族項姓的融合

唐朝時期,羌人一支改為漢姓項氏。

清朝時期,蒙古人唐古特氏一支改為漢姓項氏。

193.閔姓之源

(1)漢族閔姓的來源

漢族閔姓源於姬姓,魯閔公後裔,以諡號為氏。

商朝末期,後稷的後裔周文王封其第四子旦於魯(故地在今甘肅天水、甘穀之間的鹵城),為魯國。

西周初期,周武王移封其四弟旦於西魯(故地在今河南魯山)。周成王時,魯國又從西魯移至奄(故地在今山東曲阜),為東魯。因周公旦在朝輔政,未赴魯任職,命其長子伯禽代任國君,為侯爵,史稱魯侯。魯國成為東方強大的諸侯國。

春秋中期,魯國傳18位至姬啟。姬啟死後諡號為閔,即魯閔公。魯閔公支庶子孫以其諡號閔為氏,為姬姓閔氏。姬姓閔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魯閔公是姬姓閔氏的始祖。

(2)各民族閔姓的融合

清朝以前,閔姓幾乎沒有外族融入。

清朝初期,滿洲人和高麗人才出現閔姓。

194.鄔姓之源

(1)漢族鄔姓的來源

漢族鄔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妘姓,黃帝的後裔,以族名徽號為氏。

帝舜時期,顓頊之玄孫陸終,是祝融氏吳回之子。陸終的第四子求言的氏族部落為妘姓。

求言之子封於鄔(故地在今河南偃師西南)。“鄔”源自“烏”,“烏”是看不見眼睛的鳥,即烏鴉,多烏鴉之邑為“鄔”。鄔氏族以鄔為氏,為妘姓鄔氏。妘姓鄔氏的曆史有4200多年。黃帝裔孫求言是妘姓鄔氏的始祖。

②第二支源於姬姓,晉獻公的後裔,以封邑名為氏。

春秋中期,晉獻公之裔孫奚,為晉大夫,食采於祁(故地今山西祁縣東),奚之子孫以邑名祁為氏,為姬姓祁氏。

春秋後期,晉頃公時,晉大夫祁盈家臣鄔臧食采於鄔(故地在今山西介休東北之鄔城店),其子孫以邑名鄔為氏,為姬姓鄔氏。姬姓鄔氏的曆史有2400多年。晉國鄔臧是姬姓鄔氏的始祖。

春秋末期,鄔臧與祁勝通室(換妻),被祁盈抓住殺死,晉頃公殺祁盈並滅族,分祁氏之地為七縣,其一為鄔,封司馬士彌牟為鄔大夫,其子孫也以邑名為鄔氏,也為姬姓鄔氏。

(2)各民族鄔姓的融合

清朝以前,鄔姓氏族很少融入其他民族。

清朝初期,滿洲鑲白旗中出現鄔氏。

195.吉姓之源

(1)漢族吉姓的來源

漢族吉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姞姓,黃帝的後裔,姞姓改吉氏。

黃帝二十五子的姞姓,是得姓者十四人中十二姓之一。

黃帝時期,吉夷氏部落,吉夷氏的後裔有以姞為姓。姞姓的曆史有4600多年。黃帝是姞姓的始祖。

西周時期,封黃帝之裔孫伯儵於燕,史稱南燕(故地在今河南武陟北)。南燕姞姓人又將姞去“女”旁改為吉氏,為姞姓吉氏。姞姓吉氏的曆史有3000餘年。

②第二支源於兮姓,以先祖官名為氏。

西周時期,周宣王時,吉甫,原姓兮,名甲,官為師尹,稱為尹吉甫。“師尹”為輔弼之官,位於太師、太傅、太保三公之首。尹吉甫之子孫有以其字吉為氏的,為兮姓吉氏。兮姓吉氏的曆史有2700多年。周宣王師尹尹吉甫是兮姓吉氏的始祖。

(2)各民族吉姓的融合

唐朝時期,西域安息國人,其先祖姓安,為避仇移居南海,後遷居金陵,改姓吉氏。

清朝時期,青海西寧土司吉保,西番人,是土族先民,其後裔以吉為姓;嘉慶年間,兩廣總督吉思哈,滿族鑲白旗人,本姓烏蘇氏,其子孫改為漢姓以其名的首字吉為姓。

196.黨姓之源

(1)漢族黨姓的來源

漢族黨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任姓,魯大夫的後裔,以食邑名為氏。

春秋時期,魯莊公之大夫黨氏是黃帝的之子禹陽任姓的後裔,食采於黨(故地在今山東曲阜東北),其子孫以采邑名黨為氏,為任姓黨氏。任姓黨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黃帝之子禹陽是任姓黨氏的遠祖。

②第二支源於姬姓,晉大夫的後裔,以食邑名為氏。

春秋時期,晉國公族大夫食采於上黨(故地在今山西長治北)。晉大夫之子孫以采邑名黨為氏,為姬姓黨氏。姬姓黨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周武王是姬姓黨氏的遠祖。

(2)各民族黨姓的融合

當今“黨”簡化為“黨”。但古代“黨”氏與“黨”氏是兩個不同的姓氏。任姓為“黨”氏,姬姓為“黨”氏。現在混而為一。

南北朝時期,鮮卑部落拓跋部族有黨氏。

西漢時期,西羌部落當煎、當闐族,首字諧音為黨,亦作瓽姓;匈奴赫連部族也有黨氏。

北宋時期,西夏黨項族也有黨姓。黨項族有融入回族的。

這些外族黨姓長期與漢族混居,均被同化成漢族。

197.陽姓之源

(1)漢族陽姓的來源

漢族陽姓主要有三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姒姓,大禹的後裔,以封邑名為氏。

大禹的氏族為姒姓。帝堯之時,堯命顓頊帝之子鯀治水,鯀采用堵塞之法,九年治水不成功。舜繼承堯的帝位後,把鯀放逐於羽山,起用鯀之子禹來治水,禹改用疏導之術,曆經13年平息了水患,因大禹治水有功,封於陽翟(故地在今河南禹州)。大禹的子孫有以封邑名陽為氏的,為姒姓陽氏。姒姓陽氏的曆史有4000餘年。大禹是姒姓陽氏的始祖。

②第二支源於姬姓,有五支:

其一,是西周武王的後裔,以國名為氏。

西周初期,周武王封其同姓親族於陽(故地在今山東沂水西南之陽都城),侯爵。陽國之子孫以國名陽為氏,為姬姓陽氏。此支姬姓陽氏的曆史有3000餘年。周文王是此支姬姓陽氏的始祖。

其二,是東周景王的後裔,以采邑名為氏。

東周中期,周景王封少子於陽樊(故地在今河南濟源皮城),其子孫以采邑名陽為氏,為姬姓陽氏。此支姬姓陽氏的曆史有2400多年。周景王是此支姬姓陽氏的始祖。

其三,是春秋魯國陽虎的後裔,以采邑名為氏。

魯國是周朝的姬姓諸侯國。

春秋時期,魯國季孫氏家臣陽虎,封邑在陽關(故地在今山東泰安南),陽虎之子孫以采邑名陽之為氏,為姬姓陽氏。此支姬姓陽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魯國陽虎是此支姬姓陽氏的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