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蘭姓之源
(1)漢族蘭姓的來源
漢族蘭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姬姓,鄭穆公的後裔,以先祖之名為氏。
春秋初期,鄭文公之子為鄭穆公,名蘭。鄭穆公之母懷穆公之日,夢見天使送來蘭草,於是穆公出生後取名為蘭,也稱公子蘭。傳說鄭穆公病危時,命身邊侍從把房中的蘭草割掉,隨之而亡。其子孫將蘭草看作神草,穆公的一支庶出子孫以穆公之名蘭為氏,為姬姓蘭氏。姬姓蘭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鄭穆公是姬姓蘭氏的始祖。
②第二支源於羋姓,戰國楚人的後裔,以采邑名為氏。
戰國中期,楚懷王時,楚國的疆土一度東抵山東的南部莒縣、泰安一帶。楚國在今山東南部建立了蘭邑(故地在今山東蒼山西的蘭陵鎮),蘭邑楚人是一群十分喜好蘭草和蘭花的人群,把南方佩帶香草、種植蘭花的習俗帶到了北方,此邑命名為蘭邑。食采於蘭邑的楚國公族大夫子孫以邑名蘭為氏,為羋姓蘭氏。羋姓蘭氏的曆史有2300多年。楚懷王是羋姓蘭氏的始祖。
(2)各民族蘭姓的融合
漢朝時期,北部的匈奴貴族中有蘭姓。
南北朝時期,北魏鮮卑族中的烏洛蘭氏改為漢姓蘭氏;盧水胡、巴氐人均有改用漢姓蘭氏的,並同化為漢族。
元朝時期,元人喀喇氏中的一支也改為漢姓蘭氏。
當代常把蘭、藍兩姓混為一談,曆史上完全是兩個姓氏。
155.甘姓之源
(1)漢族甘姓的來源
漢族甘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夏朝時期,神農氏炎帝後裔所建的甘國(故地在今陝西戶縣北甘亭),其子孫以國名甘為氏,為薑姓甘氏。薑姓甘氏的曆史有4000多年。炎帝是薑姓甘氏的遠祖。
大禹之子夏後啟滅有扈氏(故地在今陝西西安一帶)時,甘國也淪亡。扈人東遷至扈城亭(故地在今河南滎陽),甘人也東遷至甘(故地在今河南宜陽)。
②第二支源於姬姓,以食邑名為氏。
黃帝之玄孫棄,也稱後稷(即稷王),是帝嚳之子,為姬姓,是帝堯時代管農事之官。後稷的後裔周武王建立周朝。姬姓甘氏有兩支:
其一,是周武王的後裔。
西周初期,周武王滅薑姓甘國,封其同姓親族於甘(故地在今河南宜陽),子爵,為周畿內小國甘子國。甘子國之子孫以國名甘為氏,為姬姓甘氏。此支姬姓甘氏的曆史有3000餘年。周文王是此支姬姓甘氏的始祖。
其二,是周惠王的後裔。
東周初期,周平王東遷洛邑時,將姬姓甘國並為周邑。周惠王封少子太叔帶食采於甘(故地在今河南宜陽),子爵,為甘昭公,其子孫以邑名甘為氏,也為姬姓甘氏。此支姬姓甘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周惠王是此支姬姓甘氏的始祖。
(2)各民族甘姓的融合
明朝時期,青海土族土司中出現了甘姓。
清朝時期,滿洲八旗中甘佳氏、噶魯氏等集體改為漢姓甘氏;蒙古人中的嘎查古特氏、噶赤克兀惕氏也改為漢姓甘氏。
156.裴姓之源
(1)漢族裴姓的來源
漢族裴姓源於自嬴姓,非子後裔,以封邑名為氏。
西周中期,秦部落活動於汧、渭兩水之間(今陝西千陽西、甘肅天水的東北一帶),伯益的後裔非子為秦部落首領,善於牧馬、訓馬。非子所供馬匹深得周孝王的喜歡,周孝王封非子於秦亭(故地在今河南範縣),為周朝附庸國。不久,秦嬴又西遷回秦部落活動故地秦穀(故地在今甘肅天水東北張家川)。秦氏族由秦亭西遷時,曾停留於棐林(故地在今河南新鄭東),此地因非子所居而得名,將“非”字下麵加上義符“木”為棐林,非子有支子留居於此。
春秋初期,鄭武公欲東遷新鄭(故地在今河南新鄭)時,將居於棐林(故地在今河南新鄭東)的非子後裔封於另地,並將其原來的“棐”字下麵的義符“木”改為“邑”,為(故地在今山西聞喜東裴氏村),居於邑的非子後裔以為氏,為嬴姓裴氏。非子的後裔裴陵因功封於解(故地在今山西解州),裴陵乃將之義符“邑”改為“衣”,為“裴”氏,為嬴姓裴氏。嬴姓裴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伯益的後裔非子是嬴姓裴氏的始祖。
非子的後裔自(故地在今山西聞喜東裴氏村)遷徙至解(故地在今山西解州),又遷至大解(故地在今河南洛陽南),後又遷至小解(故地在今河南洛陽西)。
(2)各民族裴姓的融合
唐朝時期,西域疏勒王裴夷鍵降唐,封為右驍騎大將軍,其後用漢姓為裴氏。
清朝初期,滿洲八旗中的培佳氏集體改為漢姓裴氏;朝鮮人中也出現了裴姓。
157.梅姓之源
(1)漢族梅姓的來源
漢族梅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係源於子姓,商湯的後裔,以國名為氏。
商朝初期,商王成湯之子商王太丁封其弟於梅(故地在今河南新鄭西北),伯爵。梅國之子孫以國名梅為氏,為子姓梅氏。“梅”即梅樹,古梅地是產梅之地。梅氏人群所居注遷移之地留下許多帶梅的地名。子姓梅氏的曆史有3600多年。商王成湯是子姓梅氏的始祖。
商朝末期,梅伯為商的忠臣,軾死諫被紂王所醢,即被剁成肉醬,爵廢。
西周初期,周武王封梅伯之玄孫於黃梅(故地即今湖北黃梅),號忠侯,子孫仍以梅為氏,為子姓梅氏。此子姓梅氏的曆史有3100多年。
春秋時期,梅國遷於梅城(故地在今安徽亳州南)。吳越交戰時,梅人又南遷梅裏(故地在今江蘇無錫),成為吳國一邑。
②第二支源於姒姓,越王勾踐的後裔,以封邑名為氏。
大禹的氏族為姒姓。夏朝時期,夏後少康封其庶子於越(故地在今浙江紹興),號無餘,後來建立了越國。
春秋時期,越王勾踐的後裔封於梅裏(故地在今江蘇無錫),其子孫以邑名梅為氏,為姒姓梅氏。姒姓梅氏隨後散居沅湘。姒姓梅氏的曆史有2400多年。越王勾踐是姒姓梅氏的始祖。
(2)各民族梅姓的融合
漢晉時期,襄陽梅姓,為南蠻大姓。
唐朝時期,西北地區北狄奚酋長有梅姓;貴州府開州有梅氏土司。
清朝初期,滿洲八旗中的梅佳氏、梅勒氏均集體改為漢姓梅氏;蒙古人的梅日根哈拉氏、俄勒斯特氏改為漢姓梅氏。
158.童姓之源
(1)漢族童姓的來源
漢族童姓是黃帝裔孫老童後裔,以先祖之號為姓。
黃帝之孫高陽氏顓頊繼黃帝位,為顓頊帝。高陽氏顓頊帝之孫號老童,老童之子孫有以其號童為姓的。童姓的曆史有近4400多年。黃帝裔孫老童是童姓的始祖。
夏朝初期,老童後裔童律,因隨大禹治水有功,其封地稱為童(故地在今江蘇睢寧與安徽泗縣之間),侯爵國。
商湯滅夏時,童國淪亡。
(2)各民族童姓的融合
北宋時期,金國出現了童姓。
明清時期,滿洲人、蒙古人先後出現了童姓。
清朝時期,滿洲八旗大姓佟佳氏中有一部分人改為漢姓童氏。
159.翁姓之源
(1)漢族翁姓的來源
漢族翁姓源於姬姓,周昭王後裔,以食邑名為氏。
黃帝玄孫棄,是帝嚳之子,是帝堯時代管農事之官,官名為“後稷”,棄也稱後稷(即稷王),為姬姓。後稷的後裔周武王建立周朝。
西周初期,周昭王封其庶子食采於翁山(故地在今浙江定海東),其子孫以采邑名翁為氏,為姬姓翁氏。姬姓翁氏的曆史有3000餘年。周昭王是姬姓翁氏的始祖。
(2)各民族翁姓的融合
清朝初期,蒙古八旗中的弘吉剌氏集體改為漢姓翁氏;後來在滿族、土家族、侗族、壯族回族中先後出現了翁姓。
160.霍姓之源
(1)漢族霍姓的來源
漢族霍姓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葴姓,黃帝的後裔,以族名徽號為氏。
黃帝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中的十二姓之一有葴姓。
夏朝時期,葴姓後裔所建立的諸侯國霍國(故地在今山西霍州東南),以“霍”為族名徽號,演變成文字姓的霍氏,為葴姓霍氏。葴姓霍氏的曆史有4000餘年。黃帝是葴姓霍氏的遠祖。
“霍”本由三個“隹”(鳥)與“雨”組成,後來簡為一個“隹”,用鳥群在雨中疾飛,表示群鳥突然起飛時發出的響聲。霍地是多鳥之地。
商朝末期,霍國被周所滅。
②第二支源於姬姓,周文王的後裔,以國名為氏。
西周初期,周武王封其弟叔處於霍(故地在今山西霍州東南),為霍叔處。周武王命霍叔處與管叔鮮、蔡叔度監視商紂王之子殷侯武庚,為管叔、蔡叔。周武王死後,成王年幼,周公旦輔政,管叔、蔡叔不服,聯合武庚發起叛亂。不久被周公旦平定,管叔鮮被殺;蔡叔度被囚;霍叔處降為庶人,轉封霍叔於遠離商都的霍城(故地在今河南汝州的霍陽聚)。北南兩地的霍國子孫均以國名霍為氏,為姬姓霍氏。姬姓霍氏的曆史有3000餘年。周文王之子霍叔處是姬姓霍氏的始祖。
春秋中期,晉獻公吞並了地處今山西霍州的姬姓霍國。
春秋末期,楚昭王滅了地處今河南汝州的姬姓霍國。
(2)各民族霍姓的融合
唐朝時期,武陵郡蠻七姓中有霍姓,為兩湖地區的重要姓氏。
161.遊姓之源
(1)漢族遊姓的來源
漢族遊姓有兩支,源於春秋時期的姬姓鄭國和晉國。
①其一是春秋鄭穆公的後裔,以先祖字為氏。
西周末期,周宣王封其弟姬友於南鄭(故地在今陝西華縣東)史稱鄭桓公。周幽王時,犬戎攻破西周都城鎬京,殺了周幽王與鄭桓公,鄭桓公之子在東鄭(故地在今河南新鄭)即位,建立了鄭國,為鄭武公,史稱新鄭。
春秋時期,鄭穆公之子公子偃,字子遊,其子孫以其字遊為氏,為姬姓遊氏。此支姬姓遊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鄭穆公之子子遊是此支姬姓遊氏的始祖。
②其二是春秋晉文侯的後裔。
春秋初期,晉國傳至十一世晉昭侯時,晉昭侯封其叔父成師於曲沃(故地在今山西聞喜東),號曲沃桓公,史稱曲沃成師,曲沃越來越強大造成了晉國分裂的局麵。晉國到晉緡侯時,曲沃桓公之孫曲沃武公,殺晉侯湣奪權取代晉,自稱公國,史稱晉武公。曲沃桓公的子孫有以遊為氏的,也為姬姓遊氏。姬姓遊氏的曆史也有2600多年。晉昭侯之叔曲沃桓公是此支姬姓遊氏的始祖。
(2)各民族遊姓的融合
五代十國時期,王審知在福建閩國,被封為閩王。後來,五代南唐李璟滅閩國,閩王王審知後裔因國亡家破,為避難多改姓氏為遊氏、葉氏,寓意如遊蕩之樹葉飄零,不知所止。
162.阮姓之源
(1)漢族阮姓的來源
漢族阮姓源於偃姓,皋陶的後裔,以國名為氏。
帝堯時期,少昊之子皋陶任大理之職,即司法官,主征伐刑戮之事,皋陶之子孫世襲大理之官。帝堯賜皋陶為偃姓。
商朝時期,皋陶的後裔遠封於阮(故地在今甘肅涇川東南),為殷商小國,阮國子孫以國名阮為氏,為偃姓阮氏。偃姓阮氏的曆史有3600多年。商朝末期,周文王滅了阮國。皋陶是偃姓阮氏的遠祖。
(2)各民族阮姓的融合
西晉末期,河南陳留人阮敷任交州(故地在今越南境內)太守,因中原政局混亂,率族居留交州不歸,其子孫繁衍昌盛,成為越南大姓;與當地南越族混居,土著人也多從阮姓。凡留居中國境內的阮姓、當地的土著與漢族長期混居,多被同化。當前廣西的壯族中多阮姓,廣東也多阮姓。
163.尤姓之源
(1)漢族尤姓的來源
漢族尤姓有三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神農氏炎帝後裔蚩尤。
神農氏炎帝時代末期,榆罔為帝王時,政務廢弛,炎帝之裔蚩尤作亂。欲奪榆罔天下,將榆罔逐出空桑(故地在今山東曲阜),並追至阪泉(故地在今河北涿鹿),蚩尤在阪泉築城守,自稱“炎帝”,亦稱阪泉氏。
炎帝氏族與黃帝氏族聯合,經多年數十次戰爭,阪泉之戰蚩尤聯軍被打敗,蚩尤餘部向南敗退。
神農氏炎帝後裔蚩尤之子孫有以尤為氏的,為薑姓尤氏。薑姓尤氏的曆史有4600多年。蚩尤是薑姓尤氏的始祖。
②第二支源於山越族之尤氏。
三國時期,吳國鄱陽(故地在今江西南昌地區)尤氏,出自山越族。山越族是秦漢時期東南地區的土著後裔一支,進入晉朝以後被漢化,融入到漢人之中。山越族尤氏的曆史有1800多年。
③第三支源於姬姓,沈氏改尤氏。
商朝末期,後稷的後裔周文王封其第十子季載於冉(故地在今陝西西安附近),伯爵。季載是周武王之母弟,世為周卿士,稱冉伯。
西周初期,冉國東移至聃(故地在今河南修武西聃村),亦稱聃伯。冉國的一支轉封於沈(故地在今河南平輿北),侯爵,其子孫以封地名沈為氏,為姬姓沈氏。
五代時期,閩王名王審知,閩人為避“審”音,姓沈者將“沈”去“氵”為“尤”,為姬姓尤氏。姬姓尤氏的曆史有1100多年。聃伯是姬姓尤氏的遠祖。
(2)各民族尤姓的融合
清朝初期,滿洲人中,尤其黑龍江地區的赫哲人一支改為尤姓;西北地區的回回人中,以伊斯蘭教經名尤素夫為名的,選用漢姓時用首音字為尤氏。
164.舒姓之源
(1)漢族舒姓的來源
漢族舒姓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偃姓,皋陶的後裔,以國名為氏。
西周初期,周武王封偃姓皋陶後裔於舒(故地在今山東滕州南),子爵。“舒”的本義是舒展,由舒展引申用作野鵝的別名,即舒雁、舒鴨。舒地是因多野鴨、野鵝而得名。後來舒人隨徐人南遷建立舒國(故地在今安徽廬江一帶),子爵。舒國子孫以國名舒為氏,為偃姓舒氏。偃姓舒氏的曆史有3000餘年。皋陶是偃姓舒氏的遠祖。
春秋中期,徐國滅舒子國。後來舒人又複立舒國,還建立了舒庸、舒鳩、舒蓼、舒龍、舒鮑、舒龔等小國,史稱群舒。群舒子孫均以國名舒為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