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中華當代常見姓氏之源5(3 / 3)

西周初期,周武王將其同母弟封於康(故地在今河南禹州西北),侯爵,稱為康叔。周成王平定管叔、蔡叔及武庚叛亂後,以康叔為司寇,移封康叔於殷商故都朝歌城郊,稱為衛(故地在今河南浚縣西南衛賢集),侯爵,稱為衛康叔。衛康叔之庶子食采於常(故地在今山東滕州東南),其子孫以采邑名常為氏,為姬姓常氏。此支山東滕州之姬姓常氏曆史有近3000年。周文王之子衛康叔是此支姬姓常氏始祖。

其二,是江蘇之常氏,西周時吳王的後裔。

西周時期,吳王封吳國的始祖吳伯和仲雍的支庶子孫於常(故地在今江蘇常州),也就是吳氏先祖曾居住過的延陵古城,子孫以封邑名常為氏,為姬姓常氏。這支江蘇常州姬姓常氏的曆史也有2900多年。周太王之子太伯和仲雍是此支姬姓常氏的始祖。

③第三支源於羋姓,楚大夫恒思的後裔,由恒氏改常氏。

春秋時期,楚國大夫恒思公的後裔以其字恒為氏,為羋姓恒氏。

北宋時期,為避真宗趙恒的名諱,將恒氏改為與恒同義的常氏,為羋姓常氏。羋姓常氏源出羋姓恒氏。這支常氏族人主要繁衍於今江蘇東海沿岸一帶。羋姓常氏的曆史有將近1000年。

(2)各民族常姓的融合

兩晉時期,山越族有常姓。

隋朝時期,西域鄯善右族有常姓。

清朝時期,滿洲八旗中的瓜爾佳氏、常佳氏集體改為漢姓常氏;隨後蒙古人、回回人都有改為漢姓常氏的。這些北方外族逐漸同化成漢族。

88.萬姓之源

(1)漢族萬姓的來源

漢族萬姓主要有三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姬姓,以先祖之字為氏。

黃帝之玄孫棄,也稱後稷(即稷王),是帝嚳之子,為姬姓,是帝堯時代管農事之官。姬姓萬氏有兩支:

其一,是周武王之臣芮伯萬後裔,以先祖之名為氏。

西周初期,周武王之臣芮伯,因滅商有功,被封於芮(故地在今山西芮城西、陝西大荔的朝邑城東南),伯爵。芮伯在周王室任司徒,是西周重臣,世襲周朝卿士。

春秋初期,周桓王時,芮國國君傳到芮伯萬,芮伯萬子孫以其字萬為氏,為姬姓萬氏。姬姓芮國萬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芮國國君芮伯萬是此支姬姓萬氏的始祖。

其二,是周武王之弟畢萬的後裔,以先祖之字為氏。

商朝末期,後稷的後裔周文王第十五子高,隨周武王伐商,立大功而封於畢(故地在今陝西鹹陽東北),公爵,稱畢公高。

周武王於鎬京(故地在今陝西鹹陽)建立周朝。春秋中期,畢公高的後裔畢萬為晉國司徒,輔佐晉獻公。畢萬之子孫有以其字萬為氏的,為姬姓萬氏。姬姓萬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周文王之子畢公高的裔孫畢萬是此支姬姓萬氏的始祖。

②第二支源於嬴姓,春秋莒國的後裔,以居邑名為氏。

春秋時期,少昊的後裔嬴姓莒國有一邑萬(故地在今山東莒縣),居於萬邑之子孫以邑名萬為氏,為嬴姓萬氏。嬴姓萬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少昊是嬴姓萬氏的遠祖。

後來莒國被楚國所吞並。

③第三支源於羋姓,楚大夫的後裔,以食邑名為氏。

春秋時期,楚國滅嬴姓莒國後,楚大夫食采於萬(故地在今山東莒縣),其子孫以邑名萬為氏,為羋姓萬氏。羋姓萬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黃帝裔孫季連是羋姓萬氏的遠祖。

(2)各民族萬姓的融合

南北朝時期,北齊文宣帝時改夏州萬俟氏為萬氏;北魏孝文帝改契丹族吐萬氏為漢姓萬氏。

清朝初期,滿八旗中的萬姓原本是漢人,入旗後子孫成為滿族,後有部分改為漢族。

89.顧姓之源

(1)漢族顧姓的來源

漢族顧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己姓,黃帝的後裔,以族名徽號為氏。

己姓本是黃帝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的十二姓之一。

帝舜時期,顓頊之玄孫陸終,是祝融氏吳回之子。陸終的長子樊,為己姓。樊氏族居於昆吾(故地在今山西運城東北的安邑鎮),後來發展成為強大的昆吾部落,史稱昆吾氏。

昆吾氏有一支擅長養鵪鶉以驅雀來保護桑蠶的部落,稱為有雇氏,亦稱有顧氏。有雇氏族以“雇”鳥為族名徽號,演變成文字姓的雇氏,為己姓顧氏。雇鳥是農桑候鳥,今稱鵪鶉,用鳥飛入戶中,表示一種按農事季節來去的候鳥之意。因鵪鶉習慣擺頭環顧四周,又稱其為“顧”,“顧”是環視、左顧右盼之義。古代顧、雇通用。己姓顧氏有近4200年的曆史。黃帝裔孫樊是己姓顧氏的始祖。

夏朝時期,有雇氏顧國(故地在今河南範縣東),侯爵,曾是夏朝的東方強國。顧國子孫有以國名顧為氏的,為己姓顧氏。夏朝末年,成湯滅夏前先滅了顧國,顧國人四散。

商朝末期,顧人的一支隨周太王古公亶父之長子太伯、次子仲雍南下進入顧山(故地在今江蘇無錫東),顧山是因顧人的遷入而得名。從此,顧國的後裔世代活躍在蘇南地區,後來成為三國至唐朝時期江東的朱、張、顧、陸四大姓之一。蘇南地區也是當今顧姓的聚集中心。

②第二支源於姒姓,以先祖封號為氏。

大禹的氏族為姒姓。姒姓顧氏有兩支:

其一,是大禹的後裔,以國名為氏。

夏朝時期,大禹的後裔封於顧(故地在今山東鄄城東北),是夏的附庸小國。顧國子孫以國名顧為氏,為姒姓顧氏。此支姒姓顧氏有4000餘年的曆史。大禹是此支姒姓顧氏的始祖。商湯起兵伐夏時,顧國被滅。

其二,是越王勾踐的後裔。

西漢初期,漢惠帝時,越王勾踐的裔孫閩君搖因佐諸侯滅秦有功,被封為東海王,建都東甌(故地在今浙江永嘉西南),又稱東甌王。東甌王搖封其子為顧餘侯,顧餘侯定居會稽(故地在今浙江紹興),其支庶子孫以封號的第一個字顧為氏,為姒姓顧氏。此支姒姓顧氏有2100多年的曆史。越王勾踐裔孫顧餘侯是是此支姒姓顧氏的始祖。

(2)各民族顧姓的融合

元朝時期,貴州貴陽定番州顧姓土司歸順。

清朝時期,滿洲八旗伊爾根覺羅氏的一支改漢姓顧氏。

這些外族顧姓逐步同化為當地的顧姓漢族。

90.賴姓之源

(1)漢族賴姓的來源

漢族賴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薑姓,炎帝的後裔,以國名為氏。

夏朝以前,神農氏炎帝的後裔有一支居於山西汾河流域,稱為烈山氏,又稱厲山氏、賴山氏,是善於種植穀物和蔬菜的氏族。因烈山氏族在種植農業上有功績被奉為稷神。

商朝時期,烈山氏後裔建立了厲國(故地在今山西介休),厲國也稱賴國。賴國子孫以國名賴為氏,為薑姓賴氏。此支薑姓賴氏的曆史有3600多年。炎帝是薑姓賴氏的遠祖。

西周初期,厲國受周所迫,南遷至賴鄉(故地在今河南鹿邑東),後又南遷於另一賴鄉(故地在今河南商城南)。周武王征伐商朝的殘餘時,賴國又投奔楚國,遷於隨(故地在今湖北隨州)。

春秋初期,賴國臣屬於楚,楚武王時,賴國已南遷到楚地的厲(故地在今湖北隨州北的厲山店),其中有一支向北遷到齊國的賴亭(故地在今山東章丘西北)。後來,賴國被楚國所滅。

②第二支係源於姬姓,周文王的後裔,以國名為氏。

西周初期,周武王封其弟叔穎於薑姓賴國的兩個賴鄉之間的賴亭(故地在今河南息縣東北的包信集鎮),子爵,史稱賴子國。賴國之子孫以國名賴為氏,為姬姓賴氏。姬姓賴氏的曆史有3000餘年。周文王之子叔穎是姬姓賴氏的始祖。

春秋後期,楚靈王滅姬姓賴子國(故地在今河南息縣東北),將賴人遷於鄢(故城今湖北宜城)。

(2)各民族賴姓的融合

清朝時期,有部分滿洲人、蒙古人漢姓化中有改為漢姓賴氏的。

91.武姓之源

(1)漢族武姓的來源

漢族武姓主要有三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偃姓,夏朝武羅國的後裔,以國名為氏。

帝堯時期,少昊之子皋陶任大理之職,皋陶之子孫襲其祖皋陶的大理之官職,本為嬴姓。帝舜時期,帝舜賜皋陶為偃姓。

夏朝初期,偃姓之裔東夷族有窮氏興起,後羿為有窮氏之首領,稱為方伯,是曆史上有名的神射手。後羿率有窮氏由鉏(故地在今河南滑縣東)遷窮石(故地在今河南洛陽南),並乘機占領夏之都城斟鄩(故地在今河南登封西北),篡夏後太康之位。史稱太康失國。

夏後少康殺後羿,恢複夏朝的統治,史稱少康中興。之後有窮氏東遷到今山東德州陵縣,被彭姓之國寒浞所滅。

東夷族一支偃姓之裔武羅國,其首領武羅是有窮氏後羿之臣。武羅之子孫以國名武為氏,為偃姓武氏。偃姓武氏有3800多年的曆史。皋陶後裔武羅是偃姓武氏的始祖。

②第二支源於子姓。

黃帝玄孫契,是帝嚳之子,為子姓。契的後裔商湯建立商朝。子姓武氏有兩支:

其一,是商王武丁的後裔,以先祖之名武為氏。

商朝後期,商王武丁時,武丁重用傅說、甘盤為大臣,先後吞並了北方的土方、鬼方,西方的羌,東方的夷,南方的虎方,鞏固了商朝的統治,是商朝的中興時期。商王武丁的後裔中有一支以武丁之名武為氏,為子姓武氏。此支子姓武氏有3200多年的曆史。商王武丁是此支子姓武氏的始祖。

其二,是春秋宋武公的後裔,以先祖之諡號武為氏。

西周初期,周成王封在平定管叔、蔡叔和殷侯武庚叛亂有大功的商紂王庶兄微子啟於宋(故地在今河北趙縣北),為宋公,以奉商祀。宋公稽之子宋丁公申繼位後,宋國南遷至商丘(故地在今河南商丘西南)。

春秋初期,宋國自微子啟傳十世,第十二位君主,為宋武公。宋武公之子孫中有一支以先祖之諡號武為氏,為子姓武氏。此支子姓武氏有2600多年的曆史。宋武公是此支子姓武氏的始祖。

③第三支源於姬姓,以先祖之名字為氏。

黃帝之玄孫棄,也稱後稷(即稷王),是帝嚳之子,為姬姓,是帝堯時代管農事之官。後稷的後裔周武王建立周朝。姬姓武氏有兩支:

其一,是周平王少子姬武的後裔,以先祖之名為氏。

東周初期,周平王少子因出生時在手心中有像武字符而取名武,姬武之子孫以武為氏,為姬姓武氏。此支姬姓武氏有2600多年曆史。周平王之子姬武是此姬姓武氏始祖。

其二,是春秋鄭卿武子賸的後裔,以先祖之字為氏。

春秋時期,鄭穆公之子公子喜,字子罕,其後人為罕氏,世為鄭卿。

春秋末期,鄭聲公時,鄭卿罕達,字子姚,亦字子賸,也稱武子賸。武子賸之子孫以其字武為氏,為姬姓武氏。此支姬姓武氏有2300多年的曆史。鄭卿武子賸是此支姬姓武氏的始祖。

(2)各民族武姓的融合

唐朝時期,武則天時代,鮮卑族賀蘭氏冒姓武氏。

清朝時期,滿八旗中的武聶氏、武佳氏、武庫登吉氏均改為漢姓武氏,族人多成為東北漢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