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康姓之源
(1)漢族康姓的來源
漢族康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姒姓,大禹的後裔,以國名為氏。
大禹的氏族為姒姓。大禹之子夏後啟有二子,為太康、仲康,他們的始封地均為康,即古康國(故地在今河南禹州西北)。夏後太康、夏後仲康的後裔有以康為氏的,為姒姓康氏。姒姓康氏的曆史有近4000年。大禹之孫太康、仲康是姒姓康氏的始祖。
黃帝之玄孫棄,也稱後稷(即稷王),是帝嚳之子,為姬姓,是帝堯時代管農事之官。姬姓康氏有兩支:
其一,是周文王的後裔,以國名為氏。
西周初期,周武王將其同母弟封於康(故地在今河南禹州西北,即夏王少康的古城),稱為康叔。周成王時,將康叔轉封於衛(故地在今河南浚縣西南衛賢集),史稱衛康叔。居於康地的康叔子孫以國名康為氏,為姬姓康氏。這支姬姓康氏的曆史有3000餘年。周文王之子衛康叔是這支姬姓康氏的始祖。
其二,是東周頃王的後裔,以先祖之號為氏。
東周中期,周頃王封其季子於劉累的古封地劉(故地在今河南郾師南的劉聚),為周畿內國,子爵劉子國,史稱劉康公,也稱劉子。劉康公之子孫有以其諡號康為氏的,為姬姓康氏。這支姬姓康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周頃王之子劉康公是這支姬姓康氏的始祖。
(2)各民族康姓的融合
西漢時期,西域的康居國(故地在今新疆境內),唐朝時稱康國,其人進入中國後均以康為姓。1000多年來西域的康姓,包括突厥的康姓不斷進入中原,最終融入漢族。
北宋初期,因避宋太祖趙匡胤的名諱,改匡氏為主氏;宋政和年間,官方又不準以主作為姓,又改為康氏。
93.賀姓之源
(1)漢族賀姓的來源
漢族賀姓源於慶姓,由慶姓改為賀姓。
東漢時期,為避漢安帝父親劉慶的名諱,命天下慶氏改為與其同義的賀氏。慶姓改為賀姓的曆史有1900多年。
慶氏起源至少有四支:
①第一支源於薑姓慶氏,以先祖之名為氏。
春秋初期,齊桓公時的齊國成為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之子無虧生慶克,慶克為齊大夫,亦謂之慶父,慶克之子孫有以慶為氏的,為薑姓慶氏。薑姓慶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齊桓公之孫慶克是此支薑姓慶氏的始祖。
慶克之子慶封在齊景公時獨攬朝綱,引起齊國大族田、鮑、高、欒等氏族的攻殺,慶封南逃吳國,吳王賜予朱方(故地在今江蘇丹徒東南),從此薑姓慶氏在吳地發展。
②第二支源於媯姓慶氏。
春秋時期,陳桓公之裔陳大夫慶虎之子孫以父名慶為氏,為媯姓慶氏。媯姓慶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陳桓公之裔慶虎是媯姓慶氏的始祖。
③第三支源於姬姓諸侯國魯國的姬姓慶氏。
春秋初期,魯國魯桓公之庶長子慶,亦稱慶父,字公仲,世為魯卿。慶父之子孫有以其名慶為氏的,為姬姓慶氏。此支姬姓慶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魯桓公之子慶父是此支姬姓慶氏的始祖。
④第四支源於姬姓諸侯國晉國的姬姓慶氏。
春秋時期,晉國大夫慶鄭之子孫以先祖之字慶為氏,為姬姓慶氏。此支姬姓慶氏的曆史也有2600多年。晉國大夫慶鄭是此支姬姓慶氏的始祖。
(2)各民族賀姓的融合
西晉時期,匈奴族賀賴部、賀蘭部集體改為漢姓賀氏。
南北朝時期,北魏鮮卑族賀敦部集體改為漢姓賀氏。
北宋時期,西夏國黨項族中有賀姓。後被同化成漢族賀姓。
94.嚴姓之源
(1)漢族嚴姓的來源
漢族嚴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古嚴國,以國名為氏。
帝堯時期,嚴僖是嚴部落(故地在今河南洛陽一帶)人,是名士許由之友。古嚴部落之子孫以嚴為姓。此嚴姓的曆史有4200多年。帝堯時嚴僖是此嚴姓的始祖。
夏朝時期,嚴部落已經滅亡,嚴人的後裔一部分向西遷移到今四川的西昌一帶;向東遷移的曾駐留過浙江建德地區;而向南遷移的一部嚴人定居於湖北武穴地區和湖南益陽地區。
②第二支源於羋姓,楚莊王的後裔,由莊氏改嚴氏。
春秋時期,楚王熊旅死後諡號莊,史稱楚莊王。楚莊王支庶子孫以其諡號莊為氏,為羋姓莊氏。
戰國時期,楚國名士莊周,尊稱莊子,出自這支莊氏。
東漢時期,為避漢明帝劉莊的名諱,命天下的莊氏改為與其同義的嚴氏,為羋姓嚴氏。羋姓嚴氏的曆史有1900多年。楚莊王是羋姓嚴氏的遠祖。
魏晉時期,一部分嚴氏又恢複了莊氏,莊、嚴兩姓都尊楚莊王為始祖。
(2)各民族嚴姓的融合
東晉末期,十六國時,後燕的丁零人的嚴氏族隨慕容氏族進入中原,成為河南嚴氏的一部分。
北魏時期,川東、鄂西的巴人中有嚴姓,不久也成為西部漢族嚴姓的一部分。
這些丁零人和巴人中的嚴姓氏族的先人很可能是古嚴國西遷的後裔與當地土著的混血人群。
95.尹姓之源
(1)漢族尹姓的來源
漢族尹姓主要有四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嬴姓,少昊的後裔,以族名徽號為氏。
伏羲氏太昊之裔,少昊的氏族為嬴姓。嬴姓尹氏有兩支:
其一,少昊時期,少昊之子殷任工正之官,封於尹(故地在今山西隰縣東北),其氏族以“尹”為族名徽號,演變成文字姓的尹氏,為嬴姓尹氏。此支嬴姓尹氏有近4500年曆史。少昊之子殷是嬴姓尹氏的始祖。
其二,帝堯時期,少昊之後裔壽,為堯之師,位師尹之職,其後人以官名尹為氏,為嬴姓尹氏。“尹”字像人手持杖之形,象征權力,本義是治理、管理,後來多用於官名。尹氏族世襲師尹之職。此支嬴姓尹氏有4200多年的曆史。少昊之後裔壽是此嬴姓尹氏的始祖。
②第二支源於姒姓,夏朝沈國的後裔,以先祖官名為氏。
大禹的氏族為姒姓。夏朝時期,夏人吞並了嬴姓沈國(故地在今山西臨猗西),建立了姒姓沈國。
商朝時期,姒姓沈人南遷建國(故地在今河南固始之寢丘),為沈子國。
西周初期,蔣國(在今河南獲嘉縣西北)滅姒姓沈子國,沈國國君沈子逞南逃楚地的沈鹿(故地在今湖北鍾祥東的大洪山之麓),為楚國一邑。沈子逞為楚令尹,其子孫以其官名尹為氏,為姒姓尹氏。姒姓尹氏有3000餘年的曆史。楚令尹沈子逞是姒姓尹氏的始祖。
③第三支源於姬姓,西周尹國的後裔,以國名為氏。
西周初期,周武王封其同姓親族於尹(故地在今河南宜陽西北),子爵,為周畿內小國尹子國。尹子國之子孫以國名尹為氏,為姬姓尹氏。姬姓尹氏有3000餘年的曆史。周文王是姬姓尹氏的始祖。
尹國君主一直為周卿士,春秋時期國滅,地屬鄭國。
④第四支源於兮姓,西周尹吉甫後裔,以先祖官名為氏。
西周時期,周宣王時,吉甫,原姓兮,名甲,官為師尹,稱為尹吉甫。“師尹”為輔弼之官,位於太師、太傅、太保三公之首。因尹吉甫功績赫赫,封於钜(故地在今河北南安)。尹吉甫之子孫有以其官名尹為氏的,為兮姓尹氏。兮姓尹氏有2800多年的曆史。周宣王師尹尹吉甫是兮姓尹氏的始祖。
(2)各民族尹姓的融合
東漢時期,漢桓帝時,尹姓是西南貴州夜郎族大姓,尹姓之族人尹珍為荊州刺使。
東晉末期,巴蜀僚族中有尹姓。
宋朝時期,西羌族也有尹姓。
明、清時期,西南地區的土著加速漢化,尹姓是其中的一部分。東北地區的尹姓可能源於朝鮮人,尹姓是朝鮮人的大姓。
96.錢姓之源
(1)漢族錢姓的來源
漢族錢姓源於彭姓,黃帝後裔,以族名徽號為氏。
帝舜時期,顓頊之玄孫陸終,是祝融氏吳回之子。陸終之子籛的氏族以“彭”為族名徽號,演變成文字姓的彭姓。“彭”由“壴”(鼓的形狀)與“彡”(表示鼓發出的聲音)組成,鼓聲彭彭,便稱為“彭”。
西周初期,彭氏族的後裔彭孚在朝中錢府擔任上士官,經理財政,即管理錢幣的官。彭孚之子孫以其官名錢為氏的,為彭姓錢氏。彭姓錢氏的曆史有3000餘年。黃帝裔孫籛的後裔彭孚是彭姓錢氏的始祖。
(2)各民族錢姓的融合
明朝時期,雲南地區的哈尼族中的錢姓土司是來自臨安的錢姓漢族,其後裔至今在當地有很大的影響。
清朝時期,吉林的錢姓滿洲人也是源於漢人。
97.施姓之源
(1)漢族施姓的來源
漢族施姓主要有三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僖姓,古施國的後裔,以國名為氏。
黃帝二十五子的僖姓,是得姓者十四人的十二姓之一。
夏朝時期,僖姓的後裔已建立的施國,也稱有施國(故地在今安徽合肥的施水旁),其子孫以國名施為氏,為僖姓施氏。僖姓施氏的曆史有4000餘年。黃帝是僖姓施氏的遠祖。
有施國與夏有姻緣關係,其女妹喜為夏後桀之妃,成為夏的親戚。因有施國助桀為惡,商湯滅夏桀時,有施國被滅。
②第二支源於子姓,殷商遺民的後裔,以國名為氏。
商朝初期,僖姓有施國被滅後,商人封子姓親族於古施國之地,成為殷民七族之一。
西周初期,周成王時將殷商遺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等也封給衛康叔。殷商遺民子姓施氏的曆史有3000餘年。商湯是子姓施氏的遠祖。
③第三支源於姬姓,春秋魯惠公的後裔,以先祖字為氏。
周朝的姬姓諸侯國魯國,周公旦為始祖。
春秋時期,魯惠公之子公子尾,字施父,施父之子孫以其字施為氏,為姬姓施氏。姬姓施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魯惠公之子施父是姬姓施氏的始祖。這支施氏是組成當今施姓人群的主要成分。
(2)各民族施姓的融合
兩晉時期,山越族有施姓。
明朝時期,雲南的土司中多施姓。
清朝時期,滿洲人也有施姓。
這些南北地區的外族施姓大都同化成漢族。
98.牛姓之源
(1)漢族牛姓的來源
漢族牛姓源於子姓,微子啟後裔,以先祖字為氏。
春秋初期,宋武公時,宋微子的後裔牛父為大司寇,牛父是其字。司寇牛父在一次抵禦北部長狄人入侵時,率軍抗敵,在長丘(故地在今河南封丘西南)英勇戰死。宋武公隨即立牛父的後代以其字牛為氏,為子姓牛氏。子姓牛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宋微子後裔牛父是子姓牛氏的始祖。
漢唐時期,牛氏在隴西(故地在今甘肅臨洮)形成望族。
三國時期,子姓牛氏的後裔魏國大將軍牛金,為司馬懿所忌,以毒酒害死。牛金後裔為逃難改姓‘牢’,後又改姓‘寮’。南北朝的北魏時,北魏侍中寮允,開始恢複牛姓。
(2)各民族牛姓的融合
明、清時期,蒙古人、滿洲人中出現牛姓,這些外族與漢族長期混居,大多逐漸同化成漢族。
99.洪姓之源
(1)漢族洪姓的來源
漢族洪姓有三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薑姓,共工氏的後裔,以族名徽號為氏。
黃帝時期,神農氏炎帝後裔方雷之子句龍,句龍之子共工,遷居之地稱為共(故地在今河南北部的輝縣、林州一帶),主要從事治水,稱為共工氏。共工氏族以“共”為族名徽號,演變成文字姓的共氏,為薑姓共氏。
“共”字由“口”(器物)形與“廾”(雙手)形組成,用雙手捧器之形,表示眾人共同搬石治百川之形象,引申指共同之義。
共工氏是古代能治理洪水的氏族,其部落首領一直稱為共工。後來,共工氏部落遷居於江淮之間。
顓頊帝時期,共工氏部落首領共工,曾為大臣司水土,一度與顓頊帝爭奪帝位。
帝嚳時期,共工氏部落首領共工被誅殺。
堯帝時期,共工氏與驩(huān)兜、三苗、鯀並稱“四凶”。
舜帝時期,共工氏部落被逐出中原至幽(故地在今河北北部、遼寧南部一帶)。
夏朝之前,共工氏是一支十分強大的部落。後來共工氏後裔的一支將“共”字加“氵”為洪氏,為薑姓洪氏。薑姓洪氏的曆史有4000多年。句龍是薑姓龔氏的始祖。
②第二支源於偃姓,皋陶的後裔,共姓改洪氏。
帝堯時期,少昊之子皋陶任大理之職,皋陶之子孫襲其祖皋陶的大理之官職,本為嬴姓。帝舜時期,帝舜賜皋陶為偃姓。偃姓是燕氏族的一大支係。
商朝時期,皋陶的後裔被封於共(故地在今甘肅涇川北),侯爵。共國亦作恭國。共國子孫以國名共為氏,為偃姓共氏。偃姓共氏曆史有3600多年。皋陶是偃姓共氏的遠祖。
商朝末期,共國被周文王所滅,共人歸周。
西周初期,周武王封皋陶的後裔於共(故地在今河南輝縣),伯爵,為偃姓共國。不久,共國被衛國所並,成為衛國之邑。
東漢時期,漢靈帝時,有個皇帝隨從官為偃姓共氏後裔,為避禍將共姓改為洪姓,由原籍敦煌(即今甘肅敦煌)徙青州(故地在今山東臨淄)。共姓改洪姓的偃姓洪氏曆史有1800多年。
③第三支源於弘姓改洪氏,有兩支:
其一,毗陵(故地在今江蘇武進)弘姓改為洪姓。
唐朝時期,唐高宗之太子名李弘,死後諡號孝敬皇帝。為避李弘之名諱毗陵弘姓改為洪姓。此支弘姓改洪姓的曆史有1300多年。
其二,豫章(故地在今江西南昌)和曲河(故地在今江蘇丹陽)弘姓改洪姓。
宋朝初期,宋太祖趙匡胤之父名趙弘殷,為避趙弘殷之名諱,豫章和曲河的弘姓改為洪姓。此支弘姓改洪姓的曆史有近1000年。
(2)各民族洪姓的融合
秦漢時期,東南地區的山越族中有洪姓,與中原漢人混居,不久同化為東南漢族洪姓。
清朝時期,滿八旗中的愛新覺羅氏、洪佳氏、宏義氏,蒙古八旗中的烏蘭氏、弘吉剌氏等先後部分或全部改為漢姓洪氏,形成北方地區的洪姓。
南方土著中的洪姓最早是來自東南地區的洪姓漢民,後來又有一些土著洪姓回到漢族。
100.龔姓之源
(1)漢族龔姓的來源
漢族龔姓主要有三大來源:
薑姓龔氏與薑姓洪氏同源。
共氏後裔的一支為避難,承其祖句龍之名,在“共”字上加“龍”字為龔氏,為薑姓龔氏。薑姓龔氏的曆史有4000多年。句龍是薑姓龔氏始祖。
②第二支源於偃姓,皋陶的後裔,以國名為氏。
商朝時期,皋陶的後裔被封於共(故地在今甘肅涇川北),侯爵。共國子孫以國名共為氏,為偃姓共氏。
商朝末期,共國遭周文王的討伐而亡。偃姓共氏改為偃姓龔氏。偃姓龔氏的曆史有3000多年。皋陶是偃姓龔氏的遠祖。偃姓龔氏與偃姓共氏、偃姓洪氏同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