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中華當代常見姓氏之源5(2 / 3)

晉朝時期,西南的叟族中也有郝姓,直到唐朝郝姓仍為南蠻叟族的大族。

北宋時期,西夏國黨項族有郝姓。

元朝時期,蒙古族都嚕姓改為漢姓郝氏。

清朝時期,蒙古族哈勒努特氏集體改為漢姓郝氏;滿洲八旗中也有郝姓,世居沈陽。這些外族郝姓大多同化為漢族郝姓。

83.孔姓之源

(1)漢族孔姓的來源

漢族孔姓主要五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薑姓,薑姓孔氏有兩支:

其一,是共工氏的後裔,薑姓孔氏。

黃帝時代之前,女媧氏的末期,已有的共工氏族。據說共工氏族的始祖共工姓薑,黃帝史官孔甲源於共工氏族,孔為其氏,為薑姓孔氏。此支薑姓孔氏有4600多年的曆史。黃帝史官孔甲是此支薑姓孔氏出始祖。曆經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共工氏族一直活躍在華北地區。

其二,是春秋齊景公大夫孔虺的後裔,以先祖之名為氏。

西周初期,周武王封在滅商中有大功的薑尚建立齊國。

春秋後期,齊景公大夫孔虺出奔莒國,此也為薑姓孔氏。這支薑姓孔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齊景公大夫孔虺是此支薑姓孔氏出始祖。

②第二支源於子姓,子姓孔氏有兩支:

其一,是商王成湯的後裔,以先祖之字為氏。

黃帝玄孫契,是帝嚳之子,帝堯之異母弟,其氏族為子姓。子氏族始居今河北平山一帶。

子姓後裔商王成湯,名履,字太乙,成湯滅夏建立商朝。成湯子孫有以其姓“子”加其字“乙”組成“孔”為孔氏的,為子姓孔氏。此支子姓孔氏的曆史有3600多年。商湯是此支子姓孔氏的始祖。

其二,是宋微子的後裔,以先祖字為氏。

西周初期,周成王封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啟於宋(故地在今河北趙縣北),為宋公,以奉商祀。宋公稽之子宋丁公申繼位後,宋國南遷至商丘(故地在今河南商丘西南)。

春秋初期,宋國的孔父嘉是宋國第十五位國公宋殤公時大司馬。宋殤公太宰華督看上孔父嘉的美豔妻子,殺死孔父嘉,搶走孔父嘉的妻子,又殺死宋殤公。孔父嘉子孫為避禍逃到魯國,以先祖之字孔為氏,為子姓孔氏。孔父嘉,名嘉,字孔父,是聖人孔子六世祖,後來,孔氏成為魯國的重要氏族。這支子姓孔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宋國大司馬孔父嘉是此支子姓孔氏的始祖。

③第三支源於姞姓,黃帝的後裔,以先祖之名為氏。

黃帝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中的十二姓之一有姞姓。

西周初期,封黃帝姞姓後裔伯儵於燕(故地在今河南武陟西北),侯爵,史稱南燕。

西周末期,南燕被鄭國所滅。其族奔衛,世為衛卿。衛成公時大夫孔達,也稱孔叔莊;衛莊公時大夫孔悝,均為姞姓的後裔,為姞姓孔氏。姞姓孔氏也有2600多年的曆史。衛國大夫孔達是姞姓孔氏的始祖。

④第四支源於姬姓,春秋鄭文公後裔,以先祖之名為氏。

黃帝之玄孫棄,也稱後稷(即稷王),是帝嚳之子,為姬姓,是帝堯時代管農事之官。後稷的後裔周武王建立周朝。西周後期,周宣王封其弟姬友於南鄭(故地在今陝西華縣東),史稱鄭桓公。

春秋時期,鄭文公時,鄭大夫孔叔之族為孔氏,為姬姓孔氏。姬姓孔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鄭國大夫孔叔是姬姓孔氏的始祖。

⑤第五支源於媯姓,陳公滿後裔,以先祖之名為氏。

西周初期,周武王封帝舜之子商均的直係後裔媯滿於陳(故地在今河南淮陽東南),公爵陳國。

春秋時期,陳靈公時,陳大夫孔寧之族為孔氏,為媯姓孔氏。媯姓孔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陳國大夫孔寧是媯姓孔氏的始祖。

(2)各民族孔姓的融合

清朝時期,滿洲八旗中的溫屯氏、溫都氏集體改為漢姓孔氏,其族人大多漢化為東北孔姓漢族。

子姓孔氏是組成當代孔姓的重要成份,大聖人孔子源於這支孔氏。

84.邵姓之源

(1)漢族邵姓的來源

漢族邵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是黃帝的後裔,以國名為氏。

商朝時期,黃帝後裔有一支活動在召陵(故地在今河南鄢城東)一帶,史稱召方。召方之子孫以國名召為氏,為姬姓召氏。“召”作為邑名,另加義符“邑”(阝)寫作“邵”,為姬姓邵氏。召、邵原為一姓,後分為二姓。

商王武丁時代,召方屢遭商的征伐,西移至渭河和涇水之間的召陳(故地在今陝西鳳翔東南)。這支姬姓邵氏的曆史至少有3200多年。黃帝是這支姬姓邵氏的遠祖。

②第二支源於姬姓,是周文王的後裔。

黃帝玄孫棄,是帝嚳之子,為姬姓,帝堯時代管農事之官,官名為“後稷”,棄也稱後稷。

商朝末期,後稷的後裔周文王在陝西岐山興起,周文王封其子奭於召陳(故地在今陝西鳳翔東南),史稱召公奭。

西周初期,周武王移封召國於召亭(故地在今河南濟源西),史稱北召。後來,召公奭之長子轉封於南燕(故地今河南武陟北),留在北召的召公奭之次子仍稱召公,召公奭之三子南遷於伏牛山東端南麓的南召(故地在今河南南召東),以別北召。

春秋時期,南召(故地今河南南召東)被楚吞並;召陳(故地在今陝西鳳翔東南)被秦吞並。

春秋後期,召亭(故地在今河南濟源西)之召簡公盈因卷入周王室王位之爭而被京城人所殺,召國滅亡,其子孫將“召”另加義旁“阝”以邵為氏,為姬姓邵氏。此支姬姓邵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周文王後裔召簡公盈是此支姬姓邵氏的始祖。

召國滅亡後,召氏子孫四散,其後人從召亭(故地在今河南濟源西)北上召原(故地在今山西垣曲東),再往東北入古淶水城(故地在今河北易縣北),又往東南遷往邵城(故地在今山東惠民),這些都是召人遷徙中的遺跡。

古時邵、召通用,史書上一般漢朝以前的姓氏多用召,三國以後的姓氏多用邵。河南汝陽、安陽召人最早改用邵。當代人群中有召、邵兩姓,漢族中以邵姓為多。

(2)各民族邵姓的融合

清朝時期,滿洲八旗烏雅氏的一部分改為漢姓邵氏,後多轉化為漢族。今東北多邵姓,與此有關。

85.史姓之源

(1)漢族史姓的來源

漢族史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是黃帝之臣倉頡的後裔,以族名徽號為氏。

黃帝的史官倉頡,也稱蒼頡,史倉,又稱史皇氏。倉頡是漢字的發明人,稱為“史皇”。“史”字是手持獵叉之形,因遠古先民狩獵是大事,故以此表示做事之義。古代王者身邊擔記事的人為史官。倉頡之氏族以“史”為族名徽號,演變成文字姓的史姓。史姓的曆史有4600多年。黃帝史官倉頡是這支史姓的始祖。

夏朝時期,已進入文字記載的時代,常由掌管貞卜祭祀的巫來記錄君王言行及曆史,稱為巫史。

②第二支是周朝史官的後裔,以先祖之官名為氏。

商周時,為王室執政之官稱卿史,為諸侯執政的稱禦史。

周王室置太史、內史,魯國置太史、外史,晉、鄭、衛等國置太史,齊國置太史、南史、禦史,楚國置左史,秦國置內史,趙國置內史、禦史,魏國置禦史等。世襲史官的支係子孫常以官名史為氏。此支史氏的曆有3000餘年。

(2)各民族史姓的融合

隋唐時期,西域“昭武諸國”之一的史國(故地在今烏孜別克的撒馬爾罕以南)人進入中原後以史為姓。

唐朝時期,奚族中有史姓;突厥部落阿史那氏族,凡進入中原的族人均改為漢姓史氏。

這些外族史姓與漢族混居後均被同化成漢族。

86.毛姓之源

(1)漢族毛姓的來源

漢族毛姓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衣姓,以族名徽號為氏。

黃帝二十五子的衣姓,也稱依姓,是得姓者十四人中的十二姓之一。

黃帝後裔一支衣姓氏族,因身上有毛,而稱作毛部落,其居地稱為毛目(故地在今甘肅金塔北),以“毛”為族名徽號,演變成文字姓的毛氏,為衣姓毛氏。衣姓毛氏的曆史有4600多年。黃帝是衣姓毛氏的始祖。

夏朝時期,毛部落由原居住地毛目經今甘肅天水,東遷至毛(故地在今陝西岐山、扶風一帶)。

商朝末期,周文王封其子叔鄭於衣姓毛國之地(故地在今陝西岐山、扶風一帶),衣姓毛人東遷到毛泉(故地在今河南洛陽南、宜陽東北一帶)。

西周初期,周武王又把毛泉封於其子姬明。衣姓毛人自毛泉再東遷到今浙江臨海。

②第二支源於姬姓,以國名為氏。

黃帝之玄孫棄,也稱後稷(即稷王),是帝嚳之子,為姬姓,是帝堯時代管農事之官。姬姓毛氏有兩大來源:

其一,是周文王之子叔鄭的後裔。

商朝末期,後稷的後裔周文王封其第八子叔鄭於毛(故地在今陝西岐山、扶風一帶),為公爵。清朝道光年間出土的西周晚期青銅器毛公鼎,即為此毛公國。毛公國子孫以國名毛為氏,為姬姓毛氏。這支姬姓毛氏的曆史有3000多年。周文王之子叔鄭是這支姬姓毛氏的始祖。

其二,是周武王之子毛伯明的後裔。

周文王之子周武王於鎬京(故地在今陝西鹹陽)建立周朝。西周初期,周武王封其第九子明於毛(故地在今河南宜陽東北一帶),為伯爵。毛伯明之子孫以國名毛為氏,也為姬姓毛氏。這支姬姓毛氏的曆史也有3000餘年。周武王之子毛伯明是這支姬姓毛氏的始祖。

司空毛伯明是周成王的大卿之一,子孫世為周卿士。

春秋末期,周敬王時,毛伯介入周王位之爭,因失敗而南逃楚國,毛伯國滅亡。

(2)各民族毛姓的融合

東晉末期,十六國前秦的渭北氐人有毛姓;西南夷南的毛姓是大族。三國時期,東吳皖南的山越族有毛姓。

北宋時期,金國女真族有毛姓;西夏國黨項族有毛姓。這些外族與中原漢族長期交往與混居而同化為漢族毛姓。

87.常姓之源

(1)漢族常姓的來源

漢族常姓主要有三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古常國,以族名徽號為氏。

黃帝之臣大司空常先是古常侯部落(故地在今山東莒縣北)的後裔。古時人穿的上身為衣,下身為裳,合而為衣裳。“常”與“裳”本為同一字,本義是下身衣服,後來“裳”字保留原意,因下衣是必須經常穿用之物,而“常”字則引申為常規、經常等義。常侯部落以“常”為族名徽號,演變成文字姓的常姓。周族與商族的共同始祖高辛氏帝嚳的次妃常儀,是古常侯部落的後裔。古常國後裔之常姓的曆史有4600多年。黃帝之臣常先是這支常姓的始祖。

春秋時期,莒國之地常儀靡(故地在今山東莒縣北),是常儀氏族所居住過的地方。

②第二支源於姬姓,以采邑名為氏。

黃帝之玄孫棄,也稱後稷(即稷王),是帝嚳之子,為姬姓,是帝堯時代管農事之官。姬姓常氏有兩支:

其一,是山東之常氏,周武王之子衛康叔的後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