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時期,黃帝之子龍苗的後裔南移長江流域,成為南蠻之祖。高陽氏昌意之子名悃,遠封於大興安嶺的鮮卑山,建立鮮卑國,鮮卑國之子孫以拓跋為氏。高陽氏昌意的次子名安,遠封於西戎,脫離了華夏。
黃帝時期,祝融氏黎的一部分脫離了華夏部落聯盟,融入九黎三苗部落聯盟之中。
少昊時期,少昊氏族的一支到達東北平原;一支向南發展,達到今江蘇南部太湖一帶,創造了良渚(今浙江餘杭良渚鎮)文化;一支到達湖北,創造了屈家嶺(今湖北京山屈家嶺)文化。
顓頊帝時期,共工氏與顓頊帝爭天下。顓頊帝與共工氏對戰之後,遇洪水災害,順太行山向北逃亡,至冀北燕山,經遼西走廊,轉向東北(故地在今內蒙古南部、遼寧西部、河北北部),創建了紅山文化。
帝嚳時期,帝嚳之裔贏姓沈氏西遷後,一部分被羌人同化。帝嚳之女嫁盤瓠氏,封於會稽(故地在今浙江紹興)大茅山。帝嚳女族到今浙江餘姚一帶,創建良渚文化,後來迅速發展占據了長江中下遊地區和嶺南地區。其中一支向西進入長江中遊的今湖北、湖南、江西,與當地氏族共同創建了屈家嶺文化、大溪文化,形成古三苗國大聯盟。另一支向江南發展,成為壯族之祖。有一支至今廣東潮州。帝嚳女族遍布江南的今湖南、湖北、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各省。帝嚳是羌族、瑤族、佘族、壯族、苗族的祖先。
帝堯時期,縉雲氏與鯀氏族結盟,力主堯之子丹朱世襲,反對舜繼位,結果被舜打敗,縉雲氏族作為四凶之一流放到今浙江中部,以縉雲山為中心的地帶,將黃帝文化傳播到長江下遊的江浙一帶。
大禹生於川西北,受命治水,東巡會稽(故地在今浙江紹興),禹被稱之為百越之祖。大禹文化是四川古文明的源頭,巴蜀文化與中原文化同出一源。
夏朝時期,帝嚳後裔的一支,稱為高夷氏。高夷氏族隨東夷族由今山東莒縣一帶向西、向南遷移,入主中原,活動於今魯西、豫東大地上。
商朝時期,高夷氏族進入了豫北地區。
西周初期,高夷氏族是周的附屬國,史稱高句驪。春秋以後,高夷氏族逐漸向東北遷移,處於冀北至遼東一帶。唐朝時期,高夷氏族的後裔高姓主要向西北遷移,其中一部分向東北遷移立國為高句麗,進而跨過鴨綠江進入朝鮮半島。
經曆了堯、舜、禹的幾次大征討,九黎三苗分化,一部分南避於江漢之間,一部分隨三苗西進變為西戎。在堯、舜、夏、商時代的九黎三苗與祝融氏黎就已混淆。
西周、春秋之際,九黎族的後代分三支南遷,東支從洞庭、彭蠡(即鄱陽湖)之間遷入今江西;西支由漢水西入今四川;中支則沿湘、資、沅、澧四水而上,進入今湖南、貴州、廣西和越南,與當地土著混居,至今這些地區多黎姓,地名多黎字,與黎人遷徙有關。先秦時期,黎姓的主要人群基本離開了北方。
有些被遷徙的部族脫離了中原華夏部落聯盟,到荒山辟壤之中形成的少數民族,經過了幾百年,甚至上千年又重新回到華夏民族的大家庭之中。匈奴、羯、羌、氐、高麗、鮮卑、回紇等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早在西漢時期就有大量回歸漢族的。
商朝初期,在山西南部臨猗一帶的姒姓沈氏與嬴姓沈氏的一支西遷今陝西周至,再西遷到達今甘肅定西,然後由甘肅翻越岷山,沿岷山南下今四川中部的漢源,與黎人混合,成立沈國(也稱丹國)。戰國時期,丹國降於秦國,後來演變為沈犁部落,逐漸被羌人同化。東漢時期,沈氏羌人活動於黃河以南、秦嶺以北的今陝甘寧一帶,後來沈氏羌全部融入到漢族之中。
2.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少數民族的姓氏習俗
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漢族是人數最多的民族,姓氏多達數千。我國各少數民族也都是這個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有自己的姓氏習俗和特點。
(1)滿族姓氏習俗
滿族有姓氏也有名字。滿族有600多個姓氏,這些姓氏有的是因居地名稱而來,有的則是部族的名稱。
滿族人以部落名為姓的。例如,瓜爾佳、赫舍裏、納喇、愛新覺羅等原來都是部落名,後來用作姓氏。
滿族人以地名為姓的。例如,喜塔拉、富察等姓原來都是地名,居於此地的人以地名為姓。
清朝滿人皇族的先祖是金人。滿語的“金”為“愛新”,“覺羅”是姓。清朝滅亡後,其族人大多改為漢姓金氏。
滿族中僅次於愛新覺羅皇家姓的還有八大貴族姓,即佟佳、瓜爾、馬佳、索綽羅、齊佳、富察、納喇、鈕祜祿。清朝滅亡後,這八個姓也分別改為漢姓佟、關、馬、索、齊、富、安、郎。
(2)朝鮮族姓氏習俗
朝鮮族與中原交往較多,受中原文化影響較深,其姓氏習俗基本與中原相同。朝鮮族常見的姓氏有一百多個。主要有金、李、崔、孫、樸、鄭、康、裴、薛、韓、江、慶、景、高、孔、潘、方、房等,另外還有南宮、鮮於、皇甫等複姓。朝鮮族的姓氏有很多與漢族姓氏有一定淵源。
(3)蒙古族姓氏習俗
蒙古族有自己的姓氏,並有貴姓和賤姓之分。例如,包爾斤氏、吳蘭蘇和氏是貴姓。蒙古族的包姓最尊貴,元太祖成吉思汗出生的孛兒隻斤家族為漢姓包氏。
蒙古族的姓氏多來源於部族名稱,有的以祖父名或父親名字作為姓,有的來自以前皇帝的賜姓。
以前蒙古族雖然有姓,卻隻習慣於稱名不稱姓。現在蒙古人大多既有蒙古名,又有漢式姓名。
曆史上蒙古族中有很多受漢文化的影響,改為漢姓。在蒙古族中主要有包、白、韓、吳、何、關、胡七個大姓。其他還有朱、李、張、王、楊、馬、陳、郭、夏、高、崔、苗、田等姓。
(4)傣族姓氏習俗
(5)佘族姓氏習俗
佘族分布在今浙江、福建、安徽、江西、廣東等省山區。“佘”字本義是以刀耕火種的方式種地。佘族的姓氏習慣基本與漢族相同。佘族人主要有盤、藍、雷、鍾四個姓。除此之外還有較少人的黎、吳、李、古等姓,大都是漢人融入的。
(6)毛南族姓氏習俗
毛南族主要分布在今廣西環江毛南自治縣,主要有譚、覃、盧、蒙、韋、顏等姓,其中譚姓占80%以上。
(7)白族姓氏習俗
白族的姓氏習俗大體與漢族相似。其姓氏主要有楊、趙、李、董、段、高、張、王、尹、何、杜、蘇等。
(8)瑤族姓氏習俗
瑤族原有12個姓氏,即盤、沈、包、房、李、鄧、周、趙、胡、唐、雷、馮。後來從趙姓中又分離出邵姓。
(9)壯族姓氏習俗
壯族主要分布在今廣西一帶,壯族姓氏習俗幾乎與漢族一樣。主要有韋、儂、覃等。
(10)苗族姓氏習俗
苗族是生活在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清朝以前,苗族有獨立的姓氏製度,常用的姓氏有“孟臘”、“孟達”、“孟由”等。清朝以後,由於清朝統治者強行讓苗族姓氏漢化,使原有的苗族姓氏慢慢消失,現在苗族的姓氏基本上與漢族相同。
(11)藏族姓氏習俗
藏族由於受喇嘛教的影響,其姓名製度宗教色彩十分明顯。盡管族中也有色、木、董、東、惹、柱等姓,但習慣上隻稱名不稱姓。
(12)彝族姓氏習俗
彝族曆史上無姓氏,其習俗是采用遠祖名+氏族名+父名+己名。現在也采用了漢姓漢名或漢姓彝名的方式。
(13)高山族姓氏習俗
高山族曆史上大都有名無姓,采用本名與父名或氏族名、母名相連的命名製度。現在也采用了漢姓漢名的方式。
(14)回族姓氏習俗
回族是由阿拉伯地區遷徙來中國的,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由於回族多與漢族人雜居,受漢文化影響較深,其姓氏習俗與漢族相同。
回族常見的姓氏有一百多個。馬姓是回族的大姓,其次是沙、哈、喇等姓。回族多以其族人名漢語譯音字為姓,還有以回族族名回為姓的。
①源自穆罕默德音譯的姓氏
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早期的漢語音譯為馬哈麻,回族人有以馬為姓的,有以哈為姓的,有以麻為姓的。
②源自先祖名字音譯的姓氏
元代大臣阿合馬、烏馬兒、亦思馬的後代也都是取其名字中的馬字為姓。
元代政治家、雲南行省平章事回族人賽典赤·贍思丁的後代子孫有取其名字譯音的第一個字作為姓的,為賽姓;有取名字譯音的尾字作為姓的,為丁姓。賽典赤·贍思丁的長子納速拉丁,任雲南諸路宣慰使都元帥,其子孫後代有納、速、拉、丁四姓。
回族的以、白、來、金四姓,是源自易卜拉欣的音譯。
回族以人名譯音字為姓的還有很多,例如,薩、撒、賽、灑、羽、玉、朵、脫、尕、彌、買、緬、翦、可、納、智、也、茄、拜、陝、擺、穆、麻等。
③源於皇帝賜姓
明朝初期,賽典赤·贍思丁的裔孫馬三寶,因在明成祖時有功於北京的鄭村壩而被賜姓鄭,賜名和,於是改名為鄭和。鄭和奉命七下西洋,建立了不朽的功勳。
回族中較常見的姓氏還有:王、張、楊、李等。
(15)其他各少數民族姓氏習俗
土家族、鄂倫春、鄂溫克、赫哲等族有本民族的姓名,也有漢姓漢名。
哈尼、怒、佤、景頗、基諾、珞巴、布朗、拉祜、塔塔爾、俄羅斯、獨龍、門巴、普米等族人有名無姓,德昂、傈僳等族人有姓無名。
分割線
漢族石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姬姓。
黃帝之玄孫棄,也稱後稷(即稷王),是帝嚳之子,為姬姓,是帝堯時代管農事之官。後稷的後裔周武王建立周朝。衛國、鄭國和晉國都是周朝的同姓諸侯國。姬姓石氏有三支,均以先祖字為氏。
其一,是西周衛康叔的後裔。
西周初期,周武王封周文王第九子於康(故地在今河南禹州西北),稱為康叔,侯爵。周成王又封其叔康於衛(故地在今河南浚縣西南衛賢集),史稱衛康叔。
春秋時期,衛國傳至衛桓公時,衛康叔的六世孫衛靖伯之孫公孫碏,字石,也稱石碏,有大功於衛,世為衛大夫,其子孫以其字石為氏,為姬姓石氏。這支姬姓石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衛康叔裔孫石碏是這支姬姓石氏的始祖。
其二,是春秋鄭武公的後裔。
西周末期,周宣王封其弟姬友於南鄭(故地在今陝西華縣東)史稱鄭桓公。周幽王時,犬戎攻破西周都城鎬京(故地在今陝西鹹陽),殺了周幽王與鄭桓公。鄭桓公之子在東鄭(故地在今河南新鄭)即位,建立了鄭國,為鄭武公。
春秋初期,鄭國公子豐之子公孫段,字子石。子石之子孫以其字石為氏,為姬姓石氏。這支姬姓石氏的曆史也有2600多年。鄭國公子子石是這支姬姓石氏的始祖。
其三,是春秋晉武公的後裔。
春秋中期,楊國(故地在今山西洪洞東南)滅亡後,晉武公將楊地賜予其少子伯僑。晉頃公時,封伯僑的曾孫羊舌肸食采於楊邑(故地在今河北寧晉)。羊舌肸之子楊食我,字伯石,也稱楊石,其子孫以其字石為氏,為姬姓石氏。這支姬姓石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晉武公裔孫楊石是這支姬姓石氏的始祖。
②第二支源於子姓,宋微子啟的後裔,以先祖字為氏。
黃帝玄孫契,是帝嚳之子,為子姓。契的後裔商湯建立商朝。
西周時期,周成王封商紂王之庶兄微子啟於宋(故地在今河北趙縣),為宋公,以奉商祀。宋國後來南遷至商丘(故地在今河南商丘西南)。
春秋中期,宋共公之子公子段,字子石,食采於褚(故地在今河南洛陽南之褚氏亭),因“其德可師”,故號褚師,也稱褚師段。褚師段之子孫以褚師段之字石為氏,為子姓石氏。子姓石氏的曆史有2400多年。宋共公之子褚師段是子姓石氏的始祖。
(2)各民族石姓的融合
自西漢到唐朝時期,西域的石國人進入中國,以石為氏,最終融入漢族。
東晉末期,前秦氐族有石姓;匈奴別部羯族有石姓。
南北朝時期,北魏鮮卑族烏石蘭氏、嗢石蘭氏等集體改為漢姓石氏。
五代時期,後晉高祖石敬瑭為沙陀部人,是太原石氏的先祖;前蜀利州司馬石處溫是波斯人,是萬州石氏的先祖。
宋朝時期,宜都蠻有石姓;金國女真人的斡勒氏、石盞氏等均改為漢姓石氏。
清朝時期,滿洲八旗中的瓜爾佳氏、倭赫氏、石佳氏、倭勒氏等全部或部分改為漢姓石氏。
72.熊姓之源
(1)漢族熊姓的來源
漢族熊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有熊氏。
黃帝為少典之子,長於姬水(故地在河南新鄭西南)邊,黃帝氏族部落有若幹個附屬氏族,“有熊氏”是其中之一。黃帝是有熊氏的酋長,史稱“有熊國君”。黃帝氏族居於有熊氏之墟(故地在河南新鄭一帶)。有熊氏居地當時多熊。黃帝氏族部落的有熊氏以“熊”為族名徽號,演變成文字姓的熊氏,為姬姓熊氏。姬姓熊氏的曆史有4600多年。黃帝是姬姓熊氏的始祖。帝堯時期大臣熊羆是熊氏之後裔。
②第二支源於羋姓,西周楚國的後裔,以先祖字為氏。
顓頊之玄孫陸終,是祝融氏吳回之子。陸終之子季連為羋姓,初居熊山(故地在今河南郾城)一帶,為穴熊氏。
夏朝時期,穴熊氏部落進入楚丘(今河南滑縣東),改稱楚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