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中華當代常見姓氏之源4(1 / 3)

23.以漢語拚音Z為首音的常見姓氏之源

(1)宰姓

春秋時期,周公旦的後裔周公孔任周朝太宰,人稱宰周公,其子孫以先祖官名宰為氏,為姬姓宰氏。姬姓宰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

(2)昝姓

商朝時期,相臣昝單本為咎姓。因咎有災禍之義,後來在“口”中加了一橫,為昝氏。昝姓的曆史有3500多年。

(3)甑姓

夏朝時期,夏後少康封其少子曲烈於繒(故地在今河南柘城北),子爵。“繒”作邑名為“鄫”,也稱鄫子國。“鄫”是以生產陶器甑的氏族之邑。鄫國子孫以甑為氏,為姒姓甑氏氏。姒姓甑氏的曆史有4000餘年。

(4)祭姓

黃帝姞姓後裔的一支居於今河南黃河流域,在部落中擔任祭祀的職責,以“祭”為族名徽號,演變成文字姓的祭氏,為姞姓祭氏。姞姓祭氏的曆史有4600多年。

(5)展姓

春秋時期,魯孝公之子公子展。公子展之子孫以其字展為氏,為姬姓展氏。姬姓展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

(6)湛姓

夏朝時期,寒浞篡政後,夏族姒姓斟灌國(故地在今河南洛陽東)被寒浞所滅。斟灌國滅亡後,國人四處逃亡,族人有取灌和斟二字各一半組成“湛”,以湛為氏,為姒姓湛氏。姒姓湛氏的曆史有近4000年。

(7)鄣姓

西周初期,齊太公薑尚滅了任姓鄣國,封其支子於鄣(故地在今山東東平東鄣城集),子爵。鄣國之子孫以國名鄣為氏,為薑姓鄣氏。薑姓鄣氏的曆史有近3000年。

(8)掌姓、仉姓

春秋時期,魯莊公之大夫黨氏是黃帝之子禺陽的後裔,食采於黨(故地在今山東曲阜東北),其子孫以采邑名黨為氏,為任姓黨氏。

古代“黨”讀zhǎnɡ,與“掌”相通,與“黨”不是一個字。黨姓中有一支以掌(zhǎnɡ)為氏,為任姓掌氏。

“掌”的古字“仉”是“爪”字的訛變,後來從掌氏中又分出同音的仉(zhǎnɡ)氏,為任姓仉氏。黨姓、掌姓、仉姓的曆史有2600多年。

(9)召姓

商朝末期,周文王封其庶子奭於召陳(故地在今陝西鳳翔東南),公爵,史稱召公奭。召公奭的後裔有以國名召為氏的,為姬姓召氏。姬姓召氏的曆史有3000多年。

(10)兆姓

舜擅長占卜,舜之部落以“兆”為族名徽號。“兆”字像古人占卜時燒灼龜甲所出現的裂紋之形。演變成文字姓的兆氏,為媯姓兆氏。媯姓兆氏的曆史有4100多年。

(11)昭姓

春秋時期,楚國王族有封於昭(故地在今湖南長沙南)的。楚國王族食采於昭之子孫以采邑名昭為氏,為羋姓昭氏。羋姓昭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

(12)柘姓

春秋時期,楚國有大夫食采於柘(故地在今河南柘城北),其子孫以采邑名柘為氏,為羋姓柘氏。羋姓柘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

(13)葴姓、箴姓、真姓

黃帝之子的葴姓氏族以“葴”為族名徽號,演變成文字姓的葴姓。

“葴”本義是草本植物馬藍,多馬藍之地為葴,後來葴姓訛有箴姓、真姓。葴姓、箴姓、真姓的曆史有4600多年。

(14)斟姓

夏朝時期,寒浞篡政後,大禹之族姒姓斟尋國(故地在今河南洛陽東)被寒浞所滅,斟尋國之子孫有以國名斟為氏的,為姒姓斟氏。姒姓斟氏的曆史有近4000年。

(15)正姓

春秋時期,宋國上卿正考父,是宋湣公共之玄孫。正考父食采於鄒(故地在今山東曲阜東南),正考父之子孫有以其字正為氏的,為子姓正氏。子姓正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

(16)政姓

西漢時期,漢高祖劉邦的後裔,楚王劉交之孫劉德為宗政。劉德之支庶子孫以其官名宗政為氏,為劉姓宗政氏;後來有改為政氏的,為劉姓政氏。劉姓政氏的曆史有近2000年。

(17)支姓

西漢時期,漢宣帝時,郅支單於世子入侍,其後裔留於京地(故地在今陝西長安),其子孫以支為姓。支姓的曆史有2000多年。

(18)枝姓

帝堯時期,姒姓之國的枝國子孫以國名枝為氏,為姒姓枝氏。姒姓枝氏的曆史有4200多年。

春秋時期,枝如子射是楚國大夫,枝如子射之子孫以其字枝為氏,為羋姓枝氏。羋姓枝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

(19)智姓

春秋時期,晉景公之大將荀首因功封於智(故地在今山西永濟虞鄉西北)。荀首之子孫以其封邑名智為氏,為姬姓智氏。姬姓智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

(20)雉姓

少昊時期,少昊氏族部落的一支為五雉氏,以五雉為族名徽號,演變成文字姓的雉氏。雉姓的曆史有4600多年。

(21)中姓

春秋時期,晉大夫荀林父其官為“中行”,荀林父之子孫以其官名“中行”為氏,為姬姓中行氏。後來有改為單姓中氏的,為姬姓中氏。姬姓中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

(22)終姓

夏朝時期,黃帝之子禺陽後裔的一支受封於終(故地在今河北北部),以“終”為族名徽號,演變成文字姓的終氏,為任姓終氏。此終氏在夏朝末期改為佟氏。任姓終氏的曆史有4000餘年。

西周初期,周成王平定管叔、蔡叔及武庚叛亂之後,周成王裂分商朝都城朝歌(故地在今河南淇縣東北)附近的殷商遺民賜於其弟衛叔康,殷商遺民諸族中有終葵氏。終葵氏後來改為單姓終氏,為子姓終氏。子姓終氏的曆史有3000多年。

(23)鍾離姓

商朝時期,少昊後裔的鍾離國,始建於沂之承(故地在今山東臨沂)。鍾離國之子孫以國名鍾離為氏,為嬴姓鍾離氏。嬴姓鍾離氏的曆史有3600多年。

(24)仲孫姓

春秋初期,魯桓公之庶長子慶,亦稱慶父,字公仲,是魯莊公庶兄,世為魯卿。慶父之子孫有以仲孫為氏的,為姬姓仲孫氏。姬姓仲孫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

(25)重姓

帝嚳時期,顓頊帝之孫老童的長子重,為火正,即掌管火種、祭祀之官。重之子孫有以其名重為姓的。重姓的曆史有4400多年。

(26)邾姓

西周初期,周武王封帝舜之後裔媯滿於陳(故地在今河南淮陽東南)。媯滿奪曹姓朱人之株邑並入陳國,則封曹姓朱人的後裔曹挾於邾(故地在今山東曲阜東南陬村),建立邾國。邾國之子孫有以邾為氏的,為曹姓邾氏。曹姓邾氏的曆史有3000餘年。

(27)諸姓

春秋時期,大禹的後裔閩越王無諸之子孫以其字諸為氏,為姒姓諸氏。姒姓諸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

春秋時期,魯大夫封於諸(故地在今山東諸城西南),其子孫以封邑名諸為氏,為姬姓諸氏。姬姓諸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

(28)諸葛姓

春秋時期,嬴姓葛氏一支遷於諸(故地在今山東諸城西南),自稱諸地葛氏,以諸葛為氏,為嬴姓諸葛氏。嬴姓諸葛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

(29)竹姓

商朝時期,孤竹國(故地在今河北盧龍南)的後裔有以國名竹為姓的。竹姓的曆史有3400多年。

(30)燭姓

春秋時期,鄭國人燭之武,食采於燭(故地在今河南新鄭東北),其子孫以采邑名燭為氏,為姬姓燭氏。姬姓燭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

(31)主姓

北宋初期,因避宋太祖趙匡胤的名諱,改匡姓為主姓。主姓的曆史有1000餘年。

(32)杼姓

夏朝時期,夏後少康長子杼,繼夏後少康之位為夏後杼。夏後杼之子孫以其名杼為氏,為姒姓杼氏。姒姓杼氏的曆史有近4000年。

(33)顓姓

顓頊是黃帝之孫,高陽氏昌意之子,登位後為顓頊帝。顓頊帝之子孫有以其名顓為姓的。顓姓的曆史有4400多年。

(34)顓孫姓、顓姓

西周時期,陳國有一公子名顓孫,在魯國做官,其子孫以其名顓孫為氏,為媯姓顓孫氏;後有改為單姓顓氏的,為媯姓顓氏。媯姓顓孫氏、媯姓顓氏的曆史有3000餘年。

(35)顓臾姓、顓姓

西周時期,封伏羲氏太昊後裔於顓臾(故城在今山東費縣西北顓臾村),顓臾國子孫有以國名顓臾為氏的,為風姓顓臾氏;後有改為單姓顓氏的,為風姓顓氏。風姓顓臾氏、風姓顓氏的曆史有3000餘年。

(36)禚姓

西周初期,齊國太公薑尚(即薑子牙)封其次子於禚(故地在今山東長清),其子孫以封邑名禚為氏,為薑姓禚氏。薑姓禚氏的曆史有3000餘年。

(37)子姓

帝嚳時期,高辛氏帝嚳之子契,是帝嚳與次妃簡狄所生。契是商湯之始祖,為子姓。子姓後裔商湯建立商朝。子姓的曆史有4300多年。

(38)子車姓

春秋中期,秦國公族有子車氏族,子車氏族的子孫以複姓子車為氏,為嬴姓子車氏。嬴姓子車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

(39)訾姓

帝舜時期,舜之好友東不訾,東不訾之子孫有以其名東為姓的,有以訾為姓的。訾姓的曆史有4200多年。

西周時期,帝嚳後裔的一支封於訾(故地在今河南鞏義西南),其子孫以采邑名訾為氏,為己姓訾氏。己姓訾氏的曆史有3000餘年。

(40)宗政姓

西漢時期,漢高祖劉邦的後裔,楚王劉交之孫劉德為宗政。劉德之支庶子孫以其官名宗政為氏,為劉姓宗政氏。劉姓宗政氏的曆史有2000餘年。

(41)祖姓

商王成湯的後裔,商王中有祖乙、祖辛、祖丁等,其支庶子孫有以祖為氏的,為子姓祖氏。子姓祖氏的曆史有3400多年。

二、中華當代少數民族的姓氏

1.氏族遷徙形成多民族

在中華大地上的幾千年的曆史長河中,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的華夏民族,不斷有氏族部落遷徙脫離華夏地區,形成新的民族;同時又不斷有少數民族重新融入華夏民族。

經過幾千年的民族的發展與融合,當今中華民族大家庭由56個民族組成,除了少數的幾個民族外,絕大多數源於伏羲氏族。

7000多年以前,以龍為圖騰的伏羲氏族,由西北高原今甘肅秦安一帶向東平原地帶遷徙,至關中、豫西,直至黃淮平原的豫東,在魯西豫東地區與黃淮下遊東部太昊氏族相融合,形成兩個氏族聯盟的伏羲氏太昊族。伏羲氏時代是中國開始進入文明社會時代,伏羲氏太昊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始祖。

神農氏是伏羲氏的後代,發祥於西北高原,陝甘邊、關隴地區之秦川大地。黃帝的軒轅氏族也是伏羲氏的後代,發祥於隴東一帶,占有東起隴山,西至河西走廊,南至秦嶺,北至大漠一大塊地域。

數千年來,炎、黃氏族,由西北高原遷徙至以黃河兩岸為中心的黃淮平原繁衍生息,形成的華夏民族,創造了華夏文明。炎帝、黃帝開華夏文明之先河,同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始祖。

在漫長的曆史歲月中,地處黃河兩岸的中原華夏民族一直都有向外遷徙的部族,脫離了中原華夏部落聯盟;同時,還有留居大西北的伏羲氏、神農氏等的後裔,在荒山辟壤之中,形成了諸如羌族等眾多的少數民族,每個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生活習俗和文化特征。

由東方的“夷”文明、西方的“羌戎”文明、南方的“苗蠻”文明與中原“華夏”文明,共同構成了整個中華初始文明的體係,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淵源。中華民族稱為龍的民族,龍的傳人成為中華民族的代名詞。

雖然經過了幾千年的曆史變遷,脫離了中原華夏部落的氏族形成的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民族文明,但有很多仍然保留著中原華夏文明的特征,仍有龍圖騰崇拜的習俗。其中有一部分少數民族至今仍尊伏羲氏太昊為先祖。例如,聚居在今雲、貴、川、桂的彝族、苗族,聚居在今湘、鄂、川的土家族,聚居在今雲、貴、湘、桂、粵的瑤族,聚居在今雲南的傣族、白族,聚居在今海南島的黎族,均尊伏羲氏太昊為遠祖。聚居在今雲南的拉祜族、基諾族、景頗族,聚居今在廣西的毛南族,雖然不稱伏羲氏太昊為遠祖,但他們都尊崇太陽神或月神,而太陽神或月神的圖案上都有龍。這些都是表明是對龍圖騰崇拜的承續和延伸。

直至今日,大多數少數民族房舍或廟觀上、服飾和頭飾上都有龍圖案或造型。例如,納西族、土家族、錫伯族、蒙古族、裕固族、普米族、羌族、怒族、白族、苗族、壯族、彝族等,有的是龍騰大海,有的是雲龍飛天,有的是龍鳳呈祥。漢族與各少數民族到處可見的龍文化,如龍燈、龍舞、龍舟,足以證明漢族與各少數民族都是伏羲氏太昊的後代,都是龍的傳人。

龍氏、鮑氏、包氏是從伏羲氏太昊時代直接傳承過來的,可是今天的滿族、蒙古族、布朗族、哈尼族、土家族、布依族、苗族、彝族、傣族、壯族、侗族、瑤族、水族等少數民族中就有不少以龍為姓的;蒙古族、景頗族、東鄉族、土家族、滿族、佤族、瑤族、彝族等少數民族中還有不少以鮑、包為姓的。

神農氏炎帝時代末期,東部蚩尤作亂。黃帝軒轅氏與炎帝榆罔氏聯合,阪泉之戰平定蚩尤,將蚩尤的部落遷徙於荒蠻之地,有的北移居於塞外的林海大漠,有的西移居於高原大山,有的南移居於密林深穀,有的東移居於大洋海島。這是龍的民族最廣泛的一次大遷徙。時至今日,傈僳族中不少有以蚩為姓的;廣西、貴州一帶的苗族尊蚩尤為先祖。

阪泉平定蚩尤之後,炎帝榆罔氏與黃帝軒轅氏為爭奪首領地位,又大戰於阪泉。之後,各氏族皆擁戴黃帝為部落首領,炎帝之苗裔縉雲氏族也歸入黃帝氏族,並被黃帝命為“夏官”,封於兩湖之間為三苗諸侯,代表黃帝主治南方苗蠻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