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中華當代常見姓氏之源4(3 / 3)

商朝時期,楚遷到朝邑(故地在今陝西大荔東),改稱荊楚。商朝末期,荊楚部落酋長鬻熊是周文王之師,追隨周武王伐商,封為楚子,荊楚遷到今陝西千陽的楚山和楚水,正式建立楚國。

西周初期,周成王時,封鬻熊之曾孫熊繹於丹陽(故地在今河南淅川南),子爵,為子爵楚國。楚氏族越秦嶺,沿漢水南下,到達古丹陽(故地在今河南淅川南),不久南渡漢水遷入荊山(故地在今湖北保康)。羋姓熊氏的曆史有3000餘年。鬻熊是羋姓熊氏的始祖。

西周後期,熊繹之裔孫熊摯封於夔(故地在今湖北宜昌三鬥坪鎮),為楚國附庸國,以熊為氏,為羋姓熊氏。

西周後期,楚國國君熊嚴改羋姓為熊姓,從此楚人很少使用羋姓。

(2)各民族熊姓的融合

西北川甘地區的白馬人中有熊姓;湘鄂川黔毗鄰地區的苗族、布依族、瑤族、水族、土家族中有熊姓。

73.孟姓之源

(1)漢族孟姓的來源

漢族孟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顓頊帝之臣孟翼。

黃帝之孫高陽氏顓頊帝之臣孟翼,孟翼之子孫以孟為姓。顓頊帝之臣孟翼後裔之孟姓有4400多年的曆史。顓頊帝之臣孟翼是此孟姓的始祖。

帝舜之臣孟誇,夏王啟之臣孟塗,周穆王之臣孟悆等均為古孟氏族後裔。

②第二支源於姬姓。

黃帝之玄孫棄,也稱後稷(即稷王),是帝嚳之子,為姬姓,是帝堯時代管農事之官。後稷的後裔周武王建立周朝。姬姓孟氏有兩支:

其一,是春秋魯桓公的後裔,以先祖弟次為氏。

魯國是周朝周公旦為始祖的姬姓諸侯國。

春秋時期,魯國傳至魯桓公,魯桓公之庶長子慶,亦稱慶父,字公仲,世為魯卿。古謂嫡長為“伯”、庶長為“孟”,慶父之子孫因慶父是庶長子,以孟孫為氏,後改為單姓孟氏,為姬姓孟氏。此支姬姓孟氏的曆史也有2600多年。魯桓公之子慶父是此支姬姓孟氏的始祖,此支孟氏是組成孟姓的主要群體。

其二,是西周衛康叔的後裔,以先祖字為氏。

衛國是衛康叔為始祖的姬姓諸侯國。

春秋後期,衛襄公之長子公子縶,字公孟,公孟之孫名彄,以祖父之字孟為氏,為姬姓孟氏。此支姬姓孟氏的曆史有2400多年。衛襄公之子公孟是此支姬姓孟氏的始祖。

(2)各民族孟姓的融合

北宋時期,金國女真族抹撚氏有改為漢姓孟氏的。

清朝時期,滿洲的孟氏,原為漢人,入旗滿化,後又漢化為漢人;滿洲八旗中的墨爾哲勒氏、墨爾迪勒氏、盟佳氏、穆顏氏、墨克勒氏等也改為漢姓孟氏,除一部分被同化為漢族,其一部分成為今天的滿、達斡爾、鄂溫克等民族。

74.秦姓之源

(1)漢族秦姓的來源

漢族秦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嬴姓,伯益的後裔,以國名為氏。

伏羲氏太昊之裔,少昊的氏族為嬴姓。

帝堯時期,少昊之子皋陶任大理之職。

帝舜時期,皋陶之子伯益因助大禹治水有功,封伯益於秦(故地在今陝西千陽一帶)。

秦人曆經夏、商、周三朝,一直活動於汧、渭兩水之間(今陝西千陽西、甘肅天水的東北一帶),為秦部落。秦人是善耕種的氏族。“秦”由“廾”(雙手)、“午”(杵)與“禾”形組成,表示雙手持杵舂搗收禾麥之意,引申成熟的莊稼。

西周中期,伯益的後裔非子為秦部落首領,善於牧馬、訓馬。因非子為周孝王養馬有功,被封於秦亭(故地在今河南範縣),也稱秦嬴,為周朝附庸國。不久,秦嬴又西遷回秦部落故地秦穀(故地在今甘肅天水東北張家川)。嬴姓秦氏的曆史有2800餘年。伯益後裔非子是嬴姓秦氏的始祖。

西周後期,秦莊公次子秦襄公討西戎、護周平王東遷洛邑(故地在今河南洛陽)有功被封為諸侯,並賜以岐山以西之地,秦襄公東遷都城於汧(故地在今陝西隴縣南),正式建立秦國。

春秋初期,秦穆公攻滅12國,稱霸西戎,秦國開始強大。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國力富強,再東移都城到鹹陽(故地在今陝西鹹陽東)。戰國時期,秦昭王時,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到秦始皇滅六國,統一中原,建立秦朝。

②第二支源於姬姓,周公旦的後裔,以食邑名為氏。

黃帝之玄孫棄,也稱後稷(即稷王),是帝嚳之子,為姬姓,是帝堯時代管農事之官。後稷的後裔周武王建立周朝。

周武王封其弟旦於魯,魯國是姬姓諸侯國,周公旦為始祖。

西周初期,因周公旦在朝輔政,未赴魯任職,命其長子伯禽代任國君,為侯爵,史稱魯侯。

魯侯伯禽之裔孫食采於秦邑(故地在今河南範縣東南),子孫以采邑名秦為氏,為姬姓秦氏。姬姓秦氏有2800多年的曆史。周公旦之子伯禽是姬姓秦氏的始祖。

(2)各民族秦姓的融合

戰國後期,秦昭王時,西蜀巴人的賨族中有秦姓。

東漢時期,有大秦,即羅馬帝國。大秦國人來中國定居不歸者以秦為姓。

三國時期,浙東山越族中有秦姓。

南北朝時期,南蠻有秦姓。

北宋時期,西夏黨項族有秦姓;金國女真族人的抹撚氏有改為漢姓秦氏的。

清朝時期,滿洲八旗中源於金國女真族人的抹撚氏的穆顏氏也集體改為漢姓秦氏。

以上各族,除滿洲八旗中一部分成為滿族外,其餘均融入到漢族中。

75.閻姓之源

(1)漢族閻姓的來源

漢族閻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姬姓,以地名為氏。

黃帝之玄孫棄,也稱後稷(即稷王),是帝嚳之子,為姬姓,是帝堯時代管農事之官。姬姓閻氏有三支:

其一,是周太王的後裔。

商朝末期,周文王祖父古公亶父之子吳伯與仲雍率領其氏族一起出奔荊蠻,進陝西秦嶺南之商縣,穿湖北入湖南衡山,經江西清江吳城,渡永修,沿長江而下,遷江蘇江寧、鎮江,涉常熟,曆經四代最終到達江蘇無錫東的梅裏。吳伯、仲雍定居於今江蘇一帶稱為吳。

西周初期,周武王封仲雍之曾孫周章於吳(故地在今江蘇無錫),公爵,建立吳國,亦稱句吳;封仲雍之曾孫仲奕於閻(故地在今山西平陸西南),仲奕之子孫以封邑名閻為氏,為姬姓閻氏。此支姬姓閻氏的曆史有3000餘年。仲雍之曾孫仲奕是此支姬姓閻氏的始祖。

其二,是西周康王的後裔。

西周初期,周康王封其子於閻(故地在今山西平陸西南),閻國之子孫以國名閻為氏,也為姬姓閻氏。此支姬姓閻氏的曆史也有近3000年。周康王是此支姬姓閻氏的始祖。

其三,是春秋晉成公的後裔。

晉國是周朝的姬姓諸侯國。

春秋中期,唐叔虞之後晉成公之子公子懿食采於閻(故地在今山西運城東北之安邑),公子懿之子孫以采邑名閻為氏,亦為姬姓閻氏。此支姬姓閻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晉成公之子懿是此支姬姓閻氏的始祖。

晉國滅亡後,其子孫散處於黃河與洛水一帶。

②第二支源於羋姓,楚武王的後裔。

西周時期,黃帝裔孫季連的後裔建立的楚國,為羋姓。

春秋初期,楚武王時重臣鬲敖食采於閻(故地在今河南洛陽西南),又稱閻敖。閻敖之子孫以采邑名閻為氏,為羋姓閻氏。羋姓閻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楚武王之臣閻敖是羋姓閻氏的始祖。

(2)各民族閻姓的融合

南北朝時期,河南河陰的閻氏源於鮮卑族。

清朝時期,滿洲八旗中的布雅穆齊氏集體改為漢姓閻氏,大都同化為漢族。

76.薛姓之源

(1)漢族薛姓的來源

漢族薛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任姓,黃帝的後裔,以族名徽號為氏。

黃帝之子禺陽的部落為任姓,其封地為任(古城在今河北任丘西北,後移今山東濟寧東南)。

夏朝時期,禺陽的裔孫奚仲為禹做車正,車正是車官之長,為夏君主製造車輛。奚仲初封於薛(故地在今山東滕州東南),為侯爵,建立了薛侯國。薛氏族以“薛”為族名徽號,演變成文字姓的薛氏,為任姓薛氏。“薛”是一種草名,即賴蒿,產賴蒿之地稱為薛。薛國後來南遷到邳(故地在今江蘇邳州西南)。任姓薛氏有4000餘年的曆史。黃帝之子禺陽的裔孫奚仲是任姓薛氏的始祖。

商朝初期,奚仲的後裔仲虺為商王湯的左相,複居薛(此時的薛地在今山東微山與滕州之間)。商朝末期,仲虺的後裔成,移國於摯(故地在今河南汝南東南),改國號為摯。

西周初期,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封成的後裔於薛(故地在今山東滕州東南),侯爵,以奉奚仲之祀,後降為伯爵。

春秋後期,薛國南遷於下邳(故地在今江蘇邳州西南)。

戰國中期,薛國被齊國所滅,公子登出奔楚國,楚懷王以沛地(故地在今安徽宿州西北)賜於公子登為食邑。

②第二支源於媯姓,戰國田嬰的後裔,以國名為氏。

黃帝九世孫重華繼堯位,為帝舜,舜的氏族居於媯水旁(故地在今山西永濟蒲州鎮南),為媯姓。

西周初期,周武王封帝舜之子商均的直係後裔媯滿於陳(故地在今河南淮陽東南),為陳國。

春秋初期,因陳國發生內亂,陳勵公之子陳完逃奔齊國(國都在今山東臨淄),為薑姓齊國工正,改陳氏為田氏。春秋末期,薑姓齊國之齊景公以後,陳完後裔世代為薑姓齊國重臣。

戰國初期,陳完裔孫悼子建立田姓齊國,田姓齊國取代薑姓齊國。戰國後期,齊湣王封齊相田嬰於薛(故地在今山東滕州東南),古薛國之地。田嬰之子田文襲封,仍以以薛為食邑,號孟嚐君。田嬰薛地之子孫以食邑名薛為氏,為媯姓薛氏。媯姓薛氏的曆史有2200多年。齊相田嬰是媯姓薛氏的始祖。

秦滅六國,建立秦朝,田文的後裔失去封邑,子孫四散。田文之孫田國、田陵之族南遷竹邑(故地在今安徽宿州西北)。

(2)各民族薛姓的融合

西漢時期,四川蜀族的薛部落是蜀族中強大的氏族,後來北遷居於河東之汾陰(故地在今山西萬榮西南)。東晉末期,已形成著名的河東薛氏,不久全部融入漢族。

南北朝時期,北魏匈奴的吐京胡中的薛姓部落、鮮卑高車族薛幹部落的叱幹氏族集體改漢姓薛氏,形成河南薛氏。

北宋時期,西夏黨項族也有薛姓,後來也成為西北地區的薛姓漢族。清朝時期,滿洲八旗中的薛姓,世居沈陽,本為為薛姓漢人,入旗滿化為滿洲人,清朝中期以後,多數又成為漢族。

77.侯姓之源

(1)漢族侯姓的來源

漢族侯姓主要有三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黃帝之臣倉頡的後裔,以族名為姓。

黃帝的史官倉頡,也稱蒼頡,史倉,又稱史皇氏。倉頡原姓侯岡,侯岡氏族其居地於陝西涇陽一帶。倉頡的後裔以侯為姓,其曆史有4600多年。黃帝史官倉頡是此侯氏的始祖。

經曆堯、舜、夏、商,侯岡氏族子孫分散。其後裔中有倉氏、史氏、侯氏、侯岡氏、倉頡氏等。

周朝時期,侯姓有一支遷移到華陽(故地在今陝西洋縣北)。春秋時期,又東移到侯氏(故地在今河南偃師東南的緱氏鎮)。

②第二支源於姒姓,大禹的後裔,以國名為氏。

大禹的氏族為姒姓。大禹繼帝舜之位,建都於陽城(故地在今河南登封東),國號夏後氏。禹的後裔封於侯(故地在今河南偃師東南的緱氏鎮),侯爵。侯國是夏、商時小國,侯國子孫以國名侯為氏,為姒姓侯氏。姒姓侯氏的曆史也有4000餘年。大禹是姒姓侯氏的始祖。

③第三支源於姬姓,均以封爵號為氏。

黃帝之玄孫棄,也稱後稷(即稷王),是帝嚳之子,為姬姓,是帝堯時代管農事之官。後稷的後裔周武王建立周朝。姬姓侯氏有兩支:

其一,是西周鄭桓公的後裔。

西周後期,周宣王封其弟姬友於南鄭(故地在今陝西華縣東),史稱鄭桓公。

春秋初期,鄭武公之子在東鄭(故地在今河南新鄭)繼位,為鄭莊公。鄭莊公之弟太叔段謀反,被鄭莊公所伐,太叔段北渡黃河逃到共邑(故地在今河南輝縣),史稱共叔段。共叔段死後,鄭莊公賜共叔段之子共仲為侯氏,也為姬姓侯氏。這支姬姓侯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鄭武公之子共叔段是此支姬姓侯氏的始祖。

其二,是西周唐叔虞的後裔。

西周初期,周成王封其弟叔虞於唐(故地在今山西臨汾西南),史稱唐叔虞。後唐叔虞之長子燮文由唐侯改封為晉侯。

春秋初期,晉國傳至十一世晉昭侯時,晉昭侯封其叔父成師於曲沃(故地在今山西聞喜東),號曲沃桓公,史稱曲沃成師,曲沃越來越強大造成了晉國分裂的局麵。晉國到晉緡侯時,曲沃桓公之孫曲沃武公,殺晉侯湣奪權取代晉,自稱公國,史稱晉武公。晉緡侯被殺後,其一族出奔他鄉,晉緡侯的後裔以先祖爵號侯為氏,為姬姓侯氏。這支姬姓侯氏的曆史也有2600多年。周武王之子唐叔虞的後裔晉緡侯是此支姬姓侯氏的始祖。

(2)各民族侯姓的融合

南北朝時期,北魏鮮卑族的胡古口引氏、侯奴氏、渴侯氏、古引氏、俟伏侯氏等氏族均改為漢姓侯氏,遂成為漢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