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以漢語拚音O為首音的常見姓氏之源
(1)區姓
黃帝時期,有熊氏部落聯盟中有一支居於西北羌戎之地,因居於崎嶇山嶺之中,以“區”為族名徽號,演變成文字姓的區姓。
“區”(區)由“匚”(藏匿處)與“品”(眾庶之形)組成,表示逃亡藏匿之意。“區”本是崎嶇,藏匿、眾多等義。黃帝的後裔的區姓有4600多年的曆史。
(2)鷗姓
商朝時期,居於西北的區人被迫遷到東南沿海一帶,區人自遷到海濱之後,以一種海鳥為族名徽號,稱為“鷗”,即海鷗。區人又以鷗為姓。鷗姓的曆史有3600多年。
區人又以“歐”為姓。“歐”由“區”與“欠”(伸腰張口之人形)組成,意為辛勤勞苦之區人。
(3)甌姓
商朝時期,因區人能製造盆、盂之類的陶器,故將此類陶器稱之為“區”,則將“區”加義符“瓦”為“甌”,區人也稱為甌人,甌人又以甌為姓。甌姓的曆史有3000多年。
15.以漢語拚音P為首音的常見姓氏之源
(1)逢姓
伏羲氏後裔有一支始居於逢(故地在今河南開封地區)。
商朝時期,建立了逢國(故地在今山東臨朐西的逢山),逢國子孫以國名逢為氏,為風姓逢氏。風姓逢氏的曆史有5000多年。
(2)庖姓
伏羲氏也稱宓羲氏、包犧氏、庖犧氏、庖羲氏。伏羲氏的後裔有以庖為氏的,為風姓庖氏。風姓庖氏的曆史有5000多年。
(3)朋姓
春秋時期,齊國大夫隰朋之子孫以其字朋為氏,為薑姓朋氏。薑姓朋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
(4)蓬姓
西周初期,周武王所封周文王親族於蓬(故地在今四川營山東北),蓬國子孫以封邑名蓬為氏,為姬姓蓬氏。姬姓蓬氏的曆史有近3000年。
(5)丕姓、邳姓
夏朝時期,黃帝之子禺陽的裔孫奚仲為禹的車正,為夏君主製造車輛。奚仲初封於薛(故地在今山東滕州東南),為侯爵。薛國後來南遷到邳(故地在今江蘇邳州西南)。居於邳地的以邑名邳為氏,為任姓邳氏;後有去“阝”以丕為氏,為任姓丕氏。任姓邳氏、丕氏的曆史有近4000年。
(6)皮姓
(7)平姓
戰國初期,韓萬的後裔韓康子與趙襄子、魏桓子三家瓜分晉國,建立新的韓國,此為周武王第四子唐叔虞之裔的姬姓韓國。
韓哀侯之子食采於平(故地在今山西大同東),其子孫以采邑名平為氏,為姬姓平氏。姬姓平氏的曆史有2300多年。
(8)繁姓
西周初期,殷商遺民的後裔有繁氏,為子姓繁氏。子姓繁氏的曆史有3000多年。
(9)仆姓
南北朝時期,北魏鮮卑人仆闌氏改為漢姓仆氏。仆氏的曆史有1500多年。
(10)濮姓
帝舜時期,顓頊帝玄孫陸終後裔的一支封於濮(故地在今山東鄄城北),其子孫以封邑名濮為氏,為陸姓濮氏。陸姓濮氏的曆史有4300多年。
(11)濮陽姓、濮姓
春秋時期,居於濮水北岸(故地在今河南濮陽)的鄭國公族,其子孫有以濮陽為氏的,為姬姓濮陽氏;後有改為單姓濮氏的,為姬姓濮氏。姬姓濮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
(12)浦姓
春秋時期,齊太公薑子牙的後裔躒投奔晉國,晉國封其於浦(故地在今重慶萬州),稱為浦躒。浦躒之子孫以封邑名浦為氏,為薑姓浦氏。薑姓浦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
(13)普姓
南北朝時期,北魏鮮卑族普屯氏改為漢姓普氏。普氏的曆史有1500多年。
(14)溥姓
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其家族有改為單姓溥氏的。溥姓的曆史有100多年。
16.以漢語拚音Q為首音的常見姓氏之源
(1)漆姓、漆雕姓
春秋時期,吳國公族的支係有以漆雕為氏的,為姬姓漆雕氏;後有改為單姓漆氏的,為姬姓漆氏。姬姓漆雕氏、漆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
(2)岐姓
黃帝時期,黃帝之臣岐伯的子孫以其名岐為姓。岐姓的曆史有4600多年。
(3)奇姓
南北朝時期,北魏鮮卑人奇斤氏改為漢姓奇氏。奇氏的曆史有1500多年。
(4)杞姓
西周初期,周武王封夏後少康裔孫東樓公於杞(故地在今河南杞縣),侯爵,為杞侯。杞國子孫以國名杞為氏,為姒姓杞氏。姒姓杞氏的曆史有近3000年。
(5)契姓
帝舜時期,帝嚳之子契封於商(故地在今陝西商州東)。契之後裔商湯建立了商朝。契之子孫有以其名契為氏的,為子姓契氏。子姓契氏的曆史有4100多年。
(6)騫姓
春秋時期,孔子學生閔損,字子騫,其子孫以其字騫為姓。騫姓的曆史有2500多年。
(7)乾姓
元朝時期,元太祖後裔包爾吉古氏改為漢姓乾(qián)氏。乾氏的曆史有近800年。
(8)潛姓
伏羲氏太昊時期,命昊英為潛龍氏,造甲曆。潛龍氏子孫以潛為氏,為風姓潛氏。風姓潛氏的曆史有5000多年。
(9)橋姓
黃帝葬於橋山(故地在今陝西黃陵北)。玄囂之子蟜極,是帝嚳之父,是黃帝之孫,為姬姓。蟜極之子孫世代留守黃帝陵墓,遂以橋山之名橋為氏,為姬姓橋氏。姬姓橋氏的曆史有4600多年。
東漢時期,橋姓改為喬姓,此後天下的橋氏幾乎全都改成了喬氏。
(10)譙姓
商朝末期,周武王封文王六子叔振鐸於曹(故地在今山東定陶北)。
西周時期,曹國支係子孫封於譙(故地在今安徽亳州西北),其子孫以采邑名譙為氏,為姬姓譙氏。姬姓譙氏的曆史有2800多年。
(11)欽姓
古代在今北京一帶有烏丸族,其部落首領欽誌賁的後代子孫為欽姓。欽姓的曆史有1500多年。
(12)琴姓
帝堯時期,堯曾賜給舜一把琴和一位琴師,琴師之子孫以其官名琴為姓。琴姓的曆史有4300多年。
(13)青姓
少昊時期,少昊的氏族部落的一支青鳥氏,青鳥氏族演變成文字姓的青氏,為嬴姓青氏。嬴姓青氏的曆史有4600多年。
(14)頃姓
春秋時期,晉國大夫頃父之子孫以其字頃為氏,為姬姓頃氏。姬姓頃氏的曆史有2400多年。
(15)慶姓
春秋初期,魯桓公之庶長子慶父,字公仲,是魯莊公庶兄,世為魯卿,慶父之子孫有以其名慶為氏的,為姬姓慶氏。姬姓慶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
春秋前期,齊桓公之子無虧生慶克,慶克為齊大夫,亦謂之慶父,慶克之子孫有以其名慶為氏的,為薑姓慶氏。薑姓慶氏的曆史也有2600多年。
春秋時期,陳桓公之裔陳大夫慶虎之子孫以其名慶為氏,為媯姓慶氏。媯姓慶氏的曆史也有2600多年。
春秋時期,晉國大夫慶鄭之子孫以其名慶為氏,為姬姓慶氏。此姬姓慶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
(16)邛姓
西周時期,周大夫邛叔食采於邛(故地在今四川邛崍),其子孫以采邑名邛為氏,為姬姓邛氏。姬姓邛氏的曆史有近3000年。
(17)秋姓
春秋時期,陳國卿士湫胡,是玄囂的後裔。湫胡之支庶子孫以其字湫為氏,為己姓湫氏;後來去“氵”旁,為己姓秋氏。己姓秋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
(18)求姓
帝舜時期,顓頊之玄孫陸終的第四子求言的氏族為妘姓。其子孫有以其名求為氏的,為妘姓求氏。妘姓求氏的曆史有4200多年。
(19)裘姓
春秋時期,衛國大夫之采邑裘(故地在今江蘇銅山東北),衛大夫之子孫以采邑名裘為氏,為姬姓裘氏。姬姓裘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
(20)渠姓
春秋時期,衛康叔後裔封於渠(故地在今四川渠江上遊,華鎣山北),其子孫以國名渠為氏,為姬姓渠氏。姬姓渠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
(21)蘧姓、璩姓
蘧氏之後人有將蘧去“艸”頭,改為遽氏,意為後人不做官,為姬姓遽氏;後有去“辶”,改為豦氏,意為不坐車,為姬姓豦氏;後來又加“王”旁,改為璩氏,意為不忘先祖伯玉,為姬姓璩氏。
(22)權姓
殷商前期,商王武丁的後裔封於權(故地在今湖北荊門東南),權國子孫以國名權為氏,為子姓權氏。子姓權氏的曆史有3200多年。
(23)泉姓
周朝時期,彭姓的後裔彭孚在錢(泉)府擔任上士官,即管理錢幣的官。古代“錢”也作“泉”,彭孚之子孫有以泉為氏的,為彭姓泉氏。彭姓泉氏的曆史有近3000年。
西周初期,周武王封黃帝任姓後裔諸國中有泉國(故地在今河南許昌西)。泉國子孫以國名泉為氏,為任姓泉氏。任姓泉氏的曆史也有近3000年。
春秋時期,赤狄所建諸小國中有泉國,泉國的後裔以國名泉為氏的,為隗姓泉氏。隗姓泉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
(24)犬姓
西周後期,非子之曾孫秦仲助周宣王征討西戎而陣亡。秦仲之子,即後來的秦莊公,繼續征討獲勝並收複失地,被封為西垂大夫,封邑犬丘(故地在今甘肅禮縣東北)。食采於犬丘的秦莊公之子孫以采邑名犬為氏,為嬴姓犬氏。嬴姓犬氏的曆史有2700多年。
(25)鵲姓
黃帝時期,黃帝的良醫扁鵲,扁鵲之子孫有以其名鵲為姓的。鵲姓的曆史有4600多年。
(26)闕姓
17.以漢語拚音R為首音的常見姓氏之源
(1)穰姓
春秋時期,齊國將領苴食采於穰(故地在今河南鄧州),為穰苴,其子孫以采邑名穰為氏,為薑姓穰氏。薑姓穰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
戰國時期,秦國大臣魏冉是秦昭王母宣太後之弟,在秦初為將軍,後長期任相,封於穰(故地在今河南鄧州)。魏冉之子孫有以其封邑名穰為氏的,為羋姓穰氏。羋姓穰氏的曆史有2100多年。
(2)壬姓、姙姓
黃帝時期,黃帝任姓後裔,有去“亻”為壬姓的;有加“女”旁,為姙姓的。壬姓、姙姓的曆史有4600多年。
(3)仍姓
商朝時期,伏羲氏太昊後裔的一支活動於今山東南部微山湖地區,稱為有仍氏。
夏朝時期,有仍氏建立有仍國。有仍氏的後裔以仍為氏,為風姓仍氏。風姓仍氏的曆史有3600多年。
(4)戎姓
西周時期,西戎(故地在今甘肅臨洮一帶)國子孫以國名戎為姓。戎姓的曆史有近3000年。
(5)容姓
黃帝時期,黃帝之臣容援作鍾,容成作樂。容成又精於修煉之術,道家尊之為真人,稱容成子。容成子之子孫以其名容為姓。容姓的曆史有4600多年。
(6)融姓
帝嚳時期,黃帝裔孫重黎為火正,即掌管火種的官。因重黎功高能光融天下,帝嚳賜重黎為祝融氏。“祝融氏”是古代掌管火種、祭祀的首領。祝融氏子孫有以融為姓的。融姓的曆史有4300多年。
(7)如姓
南北朝時期,北魏鮮卑人如羅氏改為漢姓如氏。如姓的曆史有1500多年。
(8)茹姓
南北朝時期,北魏鮮卑人普陋茹氏改為漢姓茹氏。茹姓的曆史有1500多年。
(9)汝姓
東周初期,周平王封其子於汝川,即汝河(故地在今河南汝州),侯爵。汝侯之子孫以封邑名汝為氏,為姬姓汝氏。姬姓汝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
(10)芮姓
西周初期,因滅商有功的周武王之臣被封於芮(故地在今山西芮城西、陝西大荔的朝邑城東南),伯爵,稱為芮伯。芮國之子孫以國名芮為氏,為姬姓芮氏。姬姓芮氏姓的曆史有3000餘年。
(11)若姓、鄀姓、婼姓
黃帝時期,黃帝之子高陽氏昌意,受封於若水(今四川境內的雅礱江),後遷徙於若(故地在今寧夏固原東北),所居之邑為“鄀”,其子孫有以若為姓的,有以鄀為姓的;還有以“若”加義符“女”為婼姓的。若姓、鄀姓、婼姓的曆史有4600餘年。
18.以漢語拚音S為首音的常見姓氏之源
(1)撒姓、薩姓、賽姓
撒姓、薩姓、賽姓源於中亞布哈拉王族。回族來中原者以人名譯音字為姓。
元朝初期,布哈拉王族後裔賽典赤-瞻思丁-烏馬爾受封於鹹陽王,其後裔以賽為姓。撒、薩、賽是音譯漢字的不同寫法。撒姓、薩姓、賽姓的曆史有800餘年。
(2)三姓
西漢時期,漢高祖劉邦將原戰國六國王室後代遷至今湖北南部房縣一帶,因齊國貴族太多,為方便,而賜予他們以第一、第二直至第八為姓。後有改為單姓三姓的。三姓的曆史有2100多年。
(3)色姓
色姓是滿族老姓。色作為姓氏讀作shǎi。色姓的曆史有400多年。
(4)山姓
神農氏炎帝後裔的一支稱為烈山氏,又稱厲山氏、賴山氏,居於山西汾河流域,是善於種植穀物和蔬菜的氏族。烈山氏後裔有以山為氏的,為薑姓山氏。薑姓山氏的曆史有5000餘年。
(5)賞姓
宋朝時期,西夏人遷居江南(故地在今江西九江東南),他們非常欣賞漢文化,於是改漢姓賞氏。賞姓的曆史有近1000年。
(6)上官姓
春秋時期,楚莊王封其幼子子蘭於上官(故地在今河南滑縣東南),子蘭之子孫以其封邑名上官為氏,為羋姓上官氏。羋姓上官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
(7)勺姓
西周初期,殷商遺民的後裔有長勺氏、尾勺氏,後改為單姓勺氏,為子姓勺氏。子姓勺氏的曆史有3000多年。
(8)蛇姓
春秋時期,齊滅遂國(故地在今山東寧陽西北與肥城交界處之遂鄉),遂地成為齊國之邑,是多蛇之丘,名為蛇丘,齊大夫食采於此。“蛇”用作地名,以“佘”代“蛇”字,為佘丘。
食采於佘丘之地者,有以采邑名佘為氏的,為薑姓佘氏;也有以蛇為氏的,為薑姓蛇氏。薑姓蛇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
(9)厙姓
西周時期,有一個部落稱為厙狄氏,厙狄氏部落之子孫以厙為姓。厙姓的曆史有近3000多年。“厙”村莊之義。
(10)攝姓
春秋時期,邢國之地聶,也作攝(故地在今山東聊城北),後來聶邑成為齊國西部界邑;齊公封其支庶子於聶,成為齊國之附庸,齊國後裔有以邑名聶為氏,為薑姓聶氏;也有以攝為氏的,為薑姓攝氏。薑姓攝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
(11)申屠姓
西周末期,周宣王封其母舅申伯於謝(故地在今河南南陽東南),史稱南申。申伯的一位兄弟被封於另一申(故地在今河南信陽),史稱東申。申伯封其弟於屠(故地在今陝西合陽東),其子孫以申屠為氏,為薑姓申屠氏。薑姓申屠氏的曆史有2700多年。
(12)慎姓
春秋時期,楚平王的太子建之子勝,被楚惠王封於白(故地在今河南息縣包信鎮西南),當時楚國的邑大夫稱公,故稱白公勝。白公勝的後裔有食采於慎(故地在今安徽潁上西北)的,其子孫以采邑名慎為氏,為羋姓慎氏。羋姓慎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
(13)生姓
東晉時期,元帝司馬睿,本姓生,因官曾為司馬而改為司馬氏。其族人仍以生為姓。生姓的曆史有1700多年。
(14)邿姓
春秋時期,宋大夫公子來,封於古邿國之地的時(故地在今河南滎陽東),居於時邑之子孫有以封邑名時為氏的,為子姓時氏;有以古國名邿為氏的,為子姓邿氏。子姓邿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
(15)豕姓
夏朝時期,陸終的第三子籛的裔孫元哲封於豕韋(故地在今河南滑縣東南),稱豕韋氏,以“豕韋”為族名徽號,演變成文字姓的豕韋氏,為彭姓豕韋氏;後有改為單姓豕氏的,為彭姓豕氏。彭姓豕韋氏、彭姓豕氏的曆史有近4000年。
商朝初期,商王改封帝堯後裔劉累之孫於豕韋(故地在今河南滑縣東南),建立祁姓豕韋國,其子孫以國名豕韋為氏,為祁姓豕韋氏;後有改為單姓豕氏的,為祁姓豕氏。祁姓豕氏的曆史有3600多年。
(16)士姓
西周後期,晉國封隰叔為士師之官,隰叔之子孫有以其官名士為氏的,為祁姓士氏。祁姓士氏的曆史有2600年。
(17)是姓
南北朝時期,北魏鮮卑人是雲氏改為漢姓是氏。是姓的曆史有1500多年。
(18)奭姓
商朝末期,周文王在陝西岐山興起,封其庶子奭於召陳(故地在今陝西鳳翔東南),公爵,史稱召公奭。召公奭的子孫有以其名奭為氏的,為姬姓奭氏。姬姓奭氏的曆史有3000多年。
(19)壽姓
春秋中期,吳國由今江蘇無錫東遷姑蘇(故地在今江蘇蘇州),壽夢自稱吳王。吳王壽夢的子孫有以其字壽為氏的,為姬姓壽氏。姬姓壽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
(20)殳姓
黃帝時期,神農氏炎帝的後裔逢公之子殳,其子孫有以其名殳為氏的,為薑姓殳氏。薑姓殳氏的曆史有44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