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舜時期,有一大臣叫殳斨,是炎帝後裔。
(21)叔姓
春秋時期,鄭穆公之子公子偃,字子遊,子遊之孫遊吉,即子太叔,為鄭國正卿。遊吉之子孫有以太叔為氏的,為姬姓太叔氏;後有改為單姓叔氏的,為姬姓叔氏。姬姓叔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
(22)疏姓、束姓
漢朝時期,疏廣之曾孫孟達為避王莽之亂,從東海(故地在今山東郯城)遷居陽平(故地在今山東莘縣),並改疏姓為束姓。束姓的曆史有2000多年。
(23)樹姓
南北朝時期,北魏鮮卑人樹洛於氏改為漢姓樹氏。樹姓的曆史有1500多年。
(24)雙姓
夏朝時期,高陽氏顓頊帝之姬姓後裔封於雙(故地在今重慶開縣與巫溪縣之間),其子孫以封邑名雙為氏,為姬姓雙氏。姬姓雙氏的曆史有4000餘年。
(25)爽姓
少昊時期,少昊氏族部落的一支爽鳩氏,以爽鳩為族名徽號,演變成文字姓的爽氏。爽姓的曆史有4500多年。
(26)水姓
夏朝時期,大禹的後代子孫很多做了司水官,負責江河湖泊的治理工作,大禹之庶孫留居會稽(故地在今浙江紹興)的司水官之子孫以水為氏,為姒姓水氏。姒姓水氏的曆史有4000餘年。
(27)舜姓
帝舜時期,帝舜之子孫有以其名舜為氏的,為媯姓舜氏。媯姓舜氏的曆史有4200多年。
(28)司空姓
夏商時期,有司空之官,是平水土、治山川之官,大禹曾官為司空。司空官之子孫有以先祖官名司空為氏的,有司空氏。司空姓的曆史有4000餘年。
(29)司馬姓
西周時期,伏羲氏太昊的後裔程伯休父,官為司馬。程伯休父由今河南洛陽西遷陝西鹹陽時,其中有一支遷居今河南溫縣,以程伯休父的官名司馬為氏,為風姓司馬氏。風姓司馬氏的曆史有3000餘年。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都設有司馬官職。久居司馬官位的,其子孫有以先祖官名為氏的,為司馬氏。此司馬氏的曆史有2600餘年。
(30)司徒姓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都設有司徒官職。久居司徒官位的,其子孫以先祖官名為氏,為司徒氏。司徒氏的曆史有2600餘年。
(31)四姓
西漢時期,漢高祖劉邦將原戰國六國王室後代遷至今湖北南部房縣一帶,因齊國貴族太多,為方便,而賜予他們以第一、第二直至第八為姓。後有改為單姓四姓的。四姓的曆史有2100多年。
(32)姒姓
夏朝時期,大禹的部落以薏苡為族名徽號,演變成文字姓時,將“苡”字義符“艸”頭改為“女”旁,為姒姓。姒姓的曆史有4000餘年。
(33)夙姓
神農氏炎帝時期,居於渤海之濱沙灘之地(故地在今山東膠東地區)的夙沙氏始煮海水為鹽,其子孫有以夙為氏的,為薑姓夙氏。薑姓夙氏的曆史有5000多年。
(34)宿姓
西周時期,伏羲氏後裔一支封於宿(故地在今山東東平東),宿國之子孫以國名宿為氏,為風姓宿氏。風姓宿氏的曆史有近3000年。
(35)睢姓
西周時期,居於睢水(故地在今河南睢縣一帶)的氏族有以睢為氏的。睢姓的曆史有近3000年。
(36)隨姓
西周初期,周武王所封周文王的親族隨國(故地在今湖北隨州南),侯爵。隨國之子孫以國名隨為氏,為姬姓隨氏。姬姓隨氏的曆史有近3000年。
(37)遂姓
夏朝時期,大禹將原居於媯水旁虞鄉(故地在今山西永濟蒲州鎮南)的帝舜的後裔遠封於遂(故地在今山東寧陽西北),為虞遂。虞遂之子孫以遂為氏,為媯姓遂氏。媯姓遂氏的曆史有近4000年。
(38)索姓
西周初期,原商朝之王公貴族失爵,成為平民。周武王將商朝這些亡姓的公族遺民,分封給幾個周朝同姓諸侯作為臣民。周公旦之子魯侯伯禽分得“殷氏六族”,其中有索氏,為子姓索氏。索氏世居魯國。子姓索氏的曆史有3000多年。
(39)瑣姓
春秋時期,古沙國在元城之沙亭(故地在今河北大名東南),古沙國之子孫以國名沙為姓。沙國又稱瑣國,瑣國人以國名瑣為姓。瑣姓的曆史有2600多年。
19.以漢語拚音T為首音的常見姓氏之源
(1)郯姓
黃帝之子青陽氏玄囂的己姓親族封於郯(故地在今山東郯城西南)。多菼荻之邑為“郯”。“菼”是剛剛出生的荻,“荻”是形似蘆葦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初生時稱為“菼荻”。郯邑之人以封邑名郯為氏,為己姓郯氏。己姓郯氏的曆史有4600多年。
(2)澹台姓、澹姓、台姓
春秋時期,魯國有一澹台山(故地在今山東嘉祥南),孔子有一弟子曾住此山,其子孫以居山之名澹台為氏,為姬姓澹台氏;有改單姓澹氏的,為姬姓澹氏;有改單姓台氏的,為姬姓台氏。姬姓澹台氏、澹氏、台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
(3)檀姓
春秋時期,齊國公族食采於檀(故地在今北京密雲西北),其子孫以采邑名檀為氏,為薑姓檀氏。薑姓檀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
(4)台姓、邰姓
帝舜時期,黃帝裔孫棄,又稱後稷,因後稷管理農業有功,被封於邰(故地在今山西稷山、聞喜、萬榮和運城四地交界處,今稱稷王山),棄之子孫有以其封地邰為氏的,為姬姓邰氏;有去“阝”以台為氏的,為姬姓台氏。姬姓邰氏、台氏的曆史有4200多年。
(5)太姓、太叔姓
春秋時期,鄭穆公之子公子偃,字子遊,子遊之孫遊吉,即子太叔,為鄭國正卿。遊吉之子孫有以太叔為氏的,為姬姓太叔氏;有改為單姓太氏的,為姬姓太氏。姬姓太叔氏、太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
(6)太史姓
周朝時期,周王室置太史之官,魯、齊、晉、鄭、衛等國均置太史。世襲太史官職的後裔以祖之官名太史為氏。太史姓的曆史有近3000年。
(7)桃姓
帝舜曾居地(故地在今河南濮陽西),因出產桃,其氏族又以“桃”作為族名徽號,舜之子孫也有以桃為氏的,為媯姓桃氏。媯姓桃氏的曆史有4200多年。
(8)天姓
伏羲氏太昊時期,活動於今河南長葛一帶的葛天氏部落,其子孫有以天為氏的,為風姓天氏。風姓天氏的曆史有5000多年。
(9)條姓
西周初期,周成王平定管叔、蔡叔及武庚叛亂之後,周成王將商朝都城朝歌(故地在今河南淇縣東北)附近的殷商遺民裂分諸族,賜於其弟衛叔康。殷商遺民裂分之族有條氏,為子姓條氏。子姓條氏的曆史有3000多年。
(10)庭姓
伏羲氏太昊時期,命大庭為居龍氏,造廬屋。大庭之後裔有以庭為氏的,為風姓庭氏。風姓庭氏的曆史有5000多年。
(11)通姓
西周初期,周武王所封周文王的親族於巴(故地在今重慶的巴南區),稱巴子國。巴國的後裔有食采於通(故地在今四川達川)的,其子孫以采邑名通為氏,為姬姓通氏。姬姓通氏的曆史有近3000年。
(12)同姓、仝姓
商朝初期,商王成湯之支庶封於同(故地在今陝西大荔),其子孫以國名同為氏,為子姓同氏。
後來其支係有以“同”字的同音字“仝”為氏的,為子姓仝氏。
子姓同氏、仝氏的曆史有3600多年。
西漢時期,因司馬遷獲刑,其子有改為同姓的。此同姓的曆史有2000多年。
(13)彤姓
夏朝時期,大禹所分封的諸侯國有彤氏國(故地在今陝西華縣),其子孫以國名彤為氏,為姒姓彤氏。姒姓彤氏的曆史有3000餘年。
(14)塗姓、凃姓
夏朝時期,塗山氏族亦稱塗山國,與夏人同源。塗山國子孫以國名塗為氏,為姒姓塗氏。
塗、凃、塗、峹,古時通用,有塗氏、凃氏,還有塗氏。姒姓塗氏、凃氏、塗氏的曆史有4000餘年。
(15)徒姓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都設有司徒官職。久居司徒官職的,其後裔以先祖官名司徒為氏;後有改單姓徒氏的。徒姓的曆史有2600餘年。
(16)土姓
黃帝時期,神農氏炎帝後裔方雷之子句龍,又名後土,後土之子孫有以其名土為氏的,為薑姓土氏。薑姓土氏的曆史有4600多年。
(17)拓跋姓、拓姓
南北朝時期,鮮卑族拓跋氏始建魏,完成北方統一,史稱北魏。拓跋氏子孫以拓跋為氏;後有改單姓拓氏的。拓跋姓、拓姓的曆史有1500多年。
20.以漢語拚音W為首音的常見姓氏之源
(1)媧姓
伏羲氏時期,女媧氏之子孫以其名媧為姓的,媧姓的曆史有5000多年。
(2)外姓
周朝時期,魯國置內史、外史之官。以外史為官職的子孫有外氏,為姬姓外氏。姬姓外氏的曆史有3000餘年。
(3)完顏姓、完姓
宋朝時期,東北女真人完顏阿骨打建立金國,其子孫有以完顏為氏的,後有改為單姓完氏的。完顏姓、完姓的曆史有900多年。
(4)宛姓
殷商時期,商王武丁之子文,封於苑(故地在今河南新鄭東北),侯爵,為苑侯。
周武王滅商後,苑國也亡,國人四散。苑人所徙之地稱為宛。古“宛”通“苑”,“宛”又指草木枯萎。苑人遷往宛城(故地在今河南南陽)、宛丘(故地在今河南淮陽)、宛亭(故地在今河南長垣西南)、宛陽(故地在今河北臨漳西)、宛平(故地在今北京南郊)等地。居於宛丘的苑人有以宛為氏的,為子姓宛氏。子姓宛氏的曆史有3000多年。
(5)望姓
西周初期,因呂尚佐武王滅商有功,周武王封呂尚於風姓齊國之地,都城營丘(故地在今山東昌樂東南),為薑姓齊國。呂尚,尊號薑尚,又稱薑太公,也稱薑子牙、號太公望,又稱呂望。太公望之子孫有以望為氏的,為薑姓望氏。薑姓望氏的曆史有3000餘年。
(6)微姓
商朝末期,商紂王封其兄啟於微(故地在今山東微山一帶),為微子啟。微子啟之子孫有以其封邑名微為氏的,為子姓微氏。子姓微氏的曆史有3000多年。
(7)為姓
帝舜之部落始居於媯水旁(故地在今山西永濟),以“為”(爲)為族名徽號,演變成文字姓的“為”姓。為姓的曆史有4200多年。
“為”(爲)的象形字是用手牽象之形,表示大象為人勞動之意。上古黃河流域棲息大象,故山西永濟一帶棲息大象之河流稱為“爲”水。“為”用作姓,後來另加義符“女”寫作“媯”,為媯姓。
(8)尾姓
西周初期,裂分殷商遺民的後裔為諸族,其中有尾勺氏。尾勺氏子孫有改單姓尾氏的,為子姓尾氏。子姓尾氏的曆史有3000多年。
(9)隗姓
神農氏炎帝後裔留於今陝西寶雞、隴縣一帶融入戎狄的,為遊牧民族,史稱薑戎。由於薑戎生活在崎嶇險峻之山地,以“隗”為族名徽號名,演變成文字姓的隗姓。隗姓的曆史有5000多年。
(10)味姓
南北朝時期,北魏鮮卑人渴燭渾氏改為漢姓味氏。味姓的曆史有1500多年。
(11)沃姓
商朝初期,商王沃丁實行德政,天下大治。沃丁王之子孫以其王號沃為氏,為子姓沃氏。子姓沃氏的曆史有3500多年。
(12)烏姓
少昊時期,少昊的氏族有一支係以烏鴉為族名徽號,演變成文字姓的烏姓。烏姓的曆史有4500多年。烏姓與於、於、盂姓同源。
(13)五姓
西漢時期,漢高祖劉邦將戰國原六國王室後代遷至今湖北南部房縣一帶,因齊國貴族太多,為方便,而賜予他們以第一、第二直至第八為姓。有以第五為氏的,後有改為單姓五姓的。五姓的曆史有2000多年。
(14)吾姓
帝舜時期,陸終之長子樊,為己姓,封於昆吾(故地在今山西運城東北的安邑鎮),史稱昆吾氏。昆吾氏族之子孫有以封邑名吾為氏的,為己姓吾氏。己姓吾氏的曆史有4200多年。
(15)毋姓
戰國後期,齊宣王封胡公滿的後裔於毋丘(故地在今山東曹縣南),以奉胡公滿之祀,賜姓胡毋氏,為媯姓胡毋氏;後來又改為單姓毋氏的,為媯姓毋氏。媯姓毋氏的曆史有2100多年。
21.以漢語拚音X為首音的常見姓氏之源
(1)西門姓、西姓
春秋以後,自由命氏時期,居於城門不同方位者,以東門、西門、南門、北門為氏,居西門者以西門為氏。後有改單姓為西姓的。西門姓、西姓的曆史有2600多年。
(2)郗姓
西周初期,周平王東遷洛邑(故地在今河南洛陽)之後,封己姓蘇氏的蘇忿生之庶子於郗(故地在今河南沁陽),其子孫以封邑名郗為氏,為姬姓郗氏。姬姓郗氏的曆史有3000餘年。
(3)息姓
西周初期,周武王封周文王的親族於息(故地在今河南息縣),侯爵。息國子孫以國名息為氏,為姬姓息氏。姬姓息氏的曆史有3000餘年。
(4)熙姓
少昊時期,少昊之四子熙,為水正,又稱玄冥,掌管水利事宜之官,其子孫有以其名熙為氏的,為嬴姓熙氏。嬴姓熙氏的曆史有4400多年。
(5)羲姓
伏羲氏的後裔有以羲為姓的。羲姓的曆史有6000多年。
(6)習姓
秦漢時期,西梁州有息國,其子孫以息為姓。後來有改為習姓的。習姓的曆史有2000餘年。
(7)隰姓
春秋時期,齊國大夫隰朋之子孫有以其字隰為氏的,為薑姓隰氏。薑姓隰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
(8)僖姓
黃帝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中的十二姓之一有僖姓。僖姓的曆史有4600多年。
(9)戲姓
夏朝時期,封神農氏炎帝後裔的薑姓諸侯國有戲國。戲國子孫以國名戲為氏,為薑姓戲氏。薑姓戲氏的曆史有4000餘年。
(10)郤姓
春秋中期,晉國大夫叔虎因作戰有功,晉獻公封其於郤(故地在今山西沁水下遊),子爵。叔虎之子孫以封邑名郤為氏,為姬姓郤氏。姬姓郤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
(11)俠姓
春秋時期,晉國大夫莢成喜,其子孫以複姓莢成為氏,後來改為單姓莢氏。其後人因避難有改莢氏為俠氏的,為姬姓俠氏。姬姓俠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
(12)夏侯姓
西周初期,周武王封夏後少康裔孫東樓公於杞(故地在今河南杞縣),其子孫以杞為氏,為姒姓杞氏。
戰國中期,杞國被楚國滅亡後,杞簡公的弟弟杞佗逃往魯國。因為杞佗是大禹的後裔,其祖先為侯爵,故魯悼公稱其為夏侯,其子孫以夏侯為氏,為姒姓夏侯氏。姒姓夏侯氏的曆史有2200多年。
(13)鮮姓、鮮於姓
西周初期,周武王封商朝遺臣箕子於鮮(故地在今河北盧龍西北)。箕子之子孫以封邑名鮮為氏,為子姓鮮氏。
箕子後來又曾食采於“於”(故地在今內蒙古境內),箕子之子孫有以封邑名於為氏,為子姓於氏;還有以兩采邑名合在一起為鮮於氏,為子姓鮮於氏。子姓鮮氏、子姓鮮於氏的曆史有3000餘年。
(14)鹹姓
伏羲氏太昊之子鹹鳥,鹹鳥的子孫以鹹為氏,為風姓鹹氏。風姓鹹氏的曆史有5000餘年。
(15)獻姓
帝嚳時期,八個諸侯首領之一的叔獻,叔獻之子孫有以其字獻為氏的。獻姓的曆史有4200多年。
(16)相姓
商朝時期,商王河亶甲時,商都從囂(故地在今河南滎陽與鄭州交界一帶)遷都於相(故地在今河南內黃東南),之後又多次遷都。商王遷都時,留居相地者以居地名相為氏,為子姓相氏。子姓相氏的曆史有3400多年。
(17)襄姓
伏羲氏太昊時期,命朱襄為飛龍氏。朱襄之子孫有以襄為氏的,為風姓襄氏。風姓襄氏的曆史有6000多年。
(18)囂姓
黃帝之子青陽氏玄囂,其子孫有以囂為氏的,為己姓囂氏。己姓囂氏的曆史有4600多年。
商朝前期,商王仲丁時,都城遷於囂(故地在今河南滎陽與鄭州交界一帶)。商王河亶甲時,從囂遷都於相(故地在今河南內黃東南),留於囂未遷之商族人有以囂為氏的,為子姓囂氏。子姓囂氏的曆史有3400多年。
(19)孝姓
魯國第十二位國君魯孝公,魯孝公之子孫有以其諡號孝為氏的,為姬姓孝氏。姬姓孝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
(20)泄姓
春秋時期,鄭國大夫泄寇受封於堵(故地在今河南方城東),又稱泄堵寇。泄寇之子孫有以其字泄為氏的,為姬姓泄氏。姬姓泄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
(21)莘姓
夏朝時期,夏後啟封其庶子於莘(故地在今陝西合陽南),為有辛氏,也稱人莘氏,史稱西莘。
商朝時期,莘人自伊水舉族東遷,建立莘國(故地在今河南開封陳留鎮),史稱東莘。莘國子孫有以莘為氏的,為姒姓莘氏。姒姓莘氏的曆史有36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