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良姓
西周時期,陳國有一公子良,其子孫以公良為氏,為媯姓公良氏;後有改為單姓良氏的,為媯姓良氏。媯姓良氏的曆史有2800多年。
(11)泠姓
古代有專門管理樂器、表演之典樂官稱為伶倫,亦作泠倫。善於樂器、表演、舞蹈、戲曲的人才稱為伶人。古伶、泠、冷相通。
春秋時期,周王室設置的樂官為伶人;楚國設置的樂官名為泠人。伶倫、伶人、泠人之子孫有伶氏、泠氏,伶、泠原音均為línɡ,後有轉為冷氏的。泠姓的曆史有2600多年。
(12)陵姓
戰國時期,“四君子”之一的信陵君魏無忌,是魏昭王之子,公子無忌封於信陵(故地在今河南寧陵),人稱信陵君,其子孫有以陵為氏的,為姬姓陵氏。姬姓陵氏的曆史有2200多年。
(13)令狐姓、令姓
春秋中期,畢公高的後裔畢萬為晉國司徒,輔佐晉獻公。畢萬之孫魏犫子顆,受封於令狐(故地在今山西臨猗西南),其子孫以先祖之采邑名令狐為氏,為姬姓令狐氏;後來有改為單姓令氏的,為姬姓令氏。姬姓令狐氏、姬姓令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
(14)鎦姓
夏朝時期,夏後孔甲時,帝堯之子丹朱後裔劉累,為夏後孔甲馴養龍(鱷魚)。劉累的氏族以“劉”為族名徽號,演變成文字姓的劉氏。“劉”(劉)的本字是“卯”,本義是剖分物體的利器,即屠刀。金屬刀具出現以後,又加義符“刀”(刂)與“金”,為“劉”。“劉”是養龍時屠龍的工具。劉累之子孫還有將“劉”寫作“鎦”,為鎦氏,為祁姓鎦氏。
(15)六姓
西漢時期,漢高祖劉邦將戰國原六國王室後代遷至今湖北南部房縣一帶,因齊國貴族太多,為方便,而賜予他們以第一、第二直至第八為姓。有以第六為氏的,後有改為單姓六姓的。六姓的曆史有2000多年。
(16)隆姓
西魏時期,隆州(故地在今四川閬中西)之地所居之人以地名隆為氏。隆姓的曆史有1400多年。
(17)鹵姓
黃帝姞姓後裔有一支封於鹵(故地在今甘肅天水、甘穀之間),也稱魯,為魯氏族。
古代魯、鹵同音通用,均為鹽鹵之義。魯氏族有以魯為氏的,為姞姓魯氏;還有以鹵為氏的,為姞姓鹵氏。姞姓鹵氏的曆史有4500多年。姞姓鹵氏與魯氏同源。
(18)鹿姓
春秋時期,衛康叔之支庶後裔封於五鹿(故地在今河北大名東),其子孫以鹿為氏,為姬姓鹿氏。姬姓鹿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
(19)淥姓
春秋時期,楚國有大夫食采於淥(故地在今湖南醴陵),居淥邑之子孫以淥為氏,為羋姓淥氏。羋姓淥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
(20)祿姓
西周初期,周武王封商紂王之子武庚於殷(故地在今河南安陽),為殷侯,以奉商祀。武庚,字祿父,殷侯武庚的子孫有以武庚之字祿為氏的,為子姓祿氏。子姓祿氏的曆史有2900多年。
(21)潞姓
周朝時期,分布於河西、太行山一帶的古民族稱作“狄”,也作“翟”,為隗姓。
春秋時期,赤狄分布在今山西長治北,與晉人雜居,其中有潞氏,為隗姓潞氏。隗姓潞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
(22)露姓
夏朝時期,封神農氏炎帝後裔的薑姓諸侯國中有露國,露國子孫以國名露為氏,為薑姓露氏。薑姓露氏的曆史有4000餘年。
(23)閭丘姓、閭邱姓、閭姓
春秋時期,邾國大夫食采於閭丘(故地在今山東鄒城東北),其子孫以采邑名閭丘為氏,為曹姓閭丘氏;後有改為閭邱氏的,為曹姓閭邱氏;有改為單姓閭氏的,為曹姓閭氏。曹姓閭丘氏、閭邱氏、閭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
(24)律姓
高陽氏顓頊帝之孫號老童。老童的裔孫童律,因隨大禹治水有功,其封地稱為童(故地在今江蘇睢寧與安徽泗縣一帶),侯爵。童律之子孫有以其字律為姓的。律姓的曆史有4400多年。
(25)洛姓、雒姓
黃帝之子禺陽後裔的一支稱為駱氏族,是古代馴服駱的部落,駱氏族受封地為駱(故地在今陝西周至西南)。駱氏族的子孫以駱為氏,為任姓駱氏。
夏朝以後,駱人又東移至今河南西部臨水而居,駱人居地之水,稱為洛水(即今河南的洛河),此時駱人已形成大部落,改稱為洛氏族,洛氏族也就是駱氏族。洛氏族的子孫以洛為氏,為任姓洛氏。任姓洛氏的曆史有4000多年。
商朝時期,洛人的一部分東遷於沿海地區,與以鳥為族名徽號的東夷人雜居,洛人將當今叫做鵂鶹的水鳥作為族名徽號,將此鳥稱作“雒”鳥,族名也改稱為雒氏族。雒氏族的後裔以雒為氏,為任姓雒氏。任姓雒氏的曆史有3600多年。
12.以漢語拚音M為首音的常見姓氏之源
(1)曼姓
殷商前期,商王武丁時,封其叔父季於鄧(故地在今河南孟州西的古鄧城),並賜姓曼,侯爵,稱為曼季。曼季之子孫有以曼為氏的,為子姓曼氏。子姓曼氏的曆史有3200多年。
(2)邙姓
春秋時期,鄭穆公之子封於邙(故地在今河南洛陽邙山一帶),其子孫以封邑名邙為氏,為姬姓邙氏。姬姓邙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
(3)芒姓
少昊時期,少昊之裔勾芒氏族,世為行春令之官,主管青陽,其子孫以勾芒為氏,後來有改為單姓芒氏的,為嬴姓芒氏。嬴姓芒氏的曆史有4600多年。
(4)茅姓、卯姓、茆姓
西周時期,周公旦第三子封於茅(故地在今山東金鄉西北),稱茅叔,又稱茆叔。茅叔子孫以國名茅為氏,為姬姓茅氏;也有以茆為氏的,為姬姓茆氏;又有去掉“艸”為卯氏的,為姬姓卯氏。姬姓茅氏、姬姓茆氏、姬姓卯氏的曆史有近3000年。
(5)皃姓、貌姓
春秋時期,名人貌辨,其子孫以貌為姓;後有將貌字去掉“豸”旁,為皃姓的。貌姓、皃姓的曆史有2600多年。
(6)彌姓
春秋時期,鄭國公子渝彌,為鄭國司徒,其子孫以其字彌為氏,為姬姓彌氏。此姬姓彌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
春秋時期,衛靈公之孫彌牟,彌牟之子孫以其字彌為氏,亦為姬姓彌氏。此姬姓彌氏的曆史也有2600多年。
(7)糜姓
夏朝時期,大禹的氏族有一專門以種植俗稱糜子的穀物,稱為糜氏族。糜氏族子孫以糜為氏,為姒姓糜氏。姒姓糜氏的曆史有4000餘年。
(8)羋姓
黃帝裔孫季連是楚人的始祖,其氏族以“羋”為族名徽號,演變為文字姓的羋姓。羋姓的曆史有4000多年。
(9)弭姓
西漢時期,西域的米國,又稱弭秣賀,為昭武九姓之一。原居昭武城(故地在今甘肅張掖西北),後為匈奴所敗,遷居中亞撒馬爾幹東南(故地在今烏茲別克斯坦境內)。唐朝時期,屬於唐朝管轄。米國人留居中國者有以國名米為姓的,有以國名弭為姓的。弭姓的曆史有2000多年。
(10)密姓
春秋時期,黃帝姞姓後裔的氏族分布於渭河流域,沿黃河向東遷徙今河南一帶,居於今河南新密一帶的有密氏,為姞姓密氏。姞姓密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
(11)憫姓
春秋時期,魯湣公即魯閔公。古代“湵、“湣”、“閔”、“憫”相通。魯閔公支庶子孫以其諡號閔為氏,為姬姓閔氏;也有以憫為氏的,為姬姓憫氏。姬姓憫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
(12)冥姓
夏朝時期,大禹所分封的諸侯國有冥國(故地在今河南信陽東南),冥國子孫以國名冥為氏,為姒姓冥氏。姒姓冥氏的曆史有4000餘年。
(13)嫫姓
黃帝四妃子嫫母的氏族為嫫姓。嫫姓的曆史有4600多年。
(14)萬俟姓
南北朝時期,北魏夏州(故地在今陝西橫山縣西)鮮卑人有萬俟氏,後來有改為漢姓萬氏的。萬俟姓的曆史有1500多年。
(15)貊姓
古代東北地區少數民族貊族,漢化後使用漢姓,有以貊為姓的。貊姓的曆史有1500多年。
(16)墨姓
商朝時期,孤竹國(故地在今河北盧龍南)國君名叫墨胎氏,孤竹國墨胎氏後裔有以墨為姓的。墨姓的曆史有3300多年。
(17)磨姓
戰國時期,唐叔虞次子杼的後裔楊磨,其子孫以磨為氏,為姬姓磨氏。姬姓磨氏的曆史有2300多年。
(18)母姓
漢朝時期,大臣母波,是胡母氏之裔,其後人以其字母為氏。母姓的曆史有2000多年。
(19)目姓
春秋時期,宋襄公之弟大司馬目夷,字子魚。目夷之子孫有以其名目為氏的,為子姓目氏。子姓目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
(20)牧姓
黃帝之臣力牧,輔佐黃帝治理天下,有大功。力牧之子孫以其名牧為姓。牧姓的曆史有4600多年。
(21)慕容姓、慕姓
南北朝時期,北魏鮮卑族有慕容氏,後來有改為漢姓為慕氏的。慕容姓、慕姓的曆史有1500多年。
13.以漢語拚音N為首音的常見姓氏之源
(1)那姓
春秋時期,商王武丁後裔的權國(故地在今湖北荊門東南)被楚國滅亡,權國貴族遷於那(故地在今湖北荊門東南),其子孫以邑名那為氏,為子姓那氏。子姓那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
(2)那拉姓、那姓
清朝時期,滿洲八旗的葉赫那拉氏有改為漢姓那拉氏,後有改為單姓那氏的。那拉氏的曆史有600多年,那氏的曆史有300多年。
(3)內姓
周朝時期,周王室置太史之官,分為內史、外史。官為內史官職的,其子孫有以其官職名內為氏的。內氏的曆史有近3000年。
(4)納姓
帝舜時期,舜之臣納言龍,納言是官名,龍是其字,納言龍之子孫有以先祖之官名納為姓的,有以言為姓的,有以其字龍為姓的。納姓的曆史有4300多年。
(5)男姓
夏朝時期,大禹所分封的諸侯國有男氏國,其子孫以國名男為氏,為姒姓男氏。姒姓男氏的曆史有近4000年。
(6)南門姓
春秋戰國時期,居於城門不同方位者,有以東門、西門、南門、北門為氏,居南門者以南門為氏。南門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
(7)南宮姓
春秋初期,魯桓公之庶長子慶,亦稱慶父,字公仲,是魯莊公庶兄。慶父六代孫魯孟僖子之子仲孫說,食采於南宮(故地在今河北南宮),號南宮敬叔,其子孫以其號南宮為氏,為姬姓南宮氏。姬姓南宮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
(8)赧姓
東周末代君王周赧王的後裔有以其諡號赧為氏的,為姬姓赧氏。姬姓赧氏的曆史有2400多年。
(9)能姓
西周初期,熊繹之子熊摯封於夔(故地在今湖北秭歸東),為楚國附庸國,以熊為氏,為羋姓熊氏。後來楚國以夔國不奉祀祖先為罪名滅了夔國。夔國人為避禍難而將“熊”字去四小點為能氏,為羋姓能氏。羋姓能氏的曆史有近3000年。
(10)兒姓
北朝時期,北魏鮮卑人賀兒氏改為漢姓兒(ní)氏。兒氏的曆史有1500多年。
(11)郳姓
西周初期,陳國吞並曹姓朱氏族之株邑(故地在今河南淮陽),封曹姓朱人的後裔曹挾於邾(故地在今山東曲阜東南陬村),建立邾國。
春秋時期,邾武公封其次子肥於郳(故地在今山東滕州東),為郳國,也稱小邾。郳國之子孫以國名郳為氏,為曹姓郳氏。曹姓郳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
(12)年姓
出自嚴姓。因方言讀音之誤將嚴讀成年,故有年姓。
(13)娘姓
唐朝時期,吐蕃人的古老氏族中有娘姓。娘姓的曆史有1300多年。
(14)乜姓
南北朝時期,鮮卑族宇文氏建立北周,宇文部賜部族費乜頭為乜氏。乜姓的曆史有15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