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中華當代常見姓氏之源2(2 / 3)

西周初期,周成王將鼎盛定於郟(故地在今河南洛陽王城公園附近),郟地之姬姓子孫以地名郟為氏,為姬姓郟氏。姬姓郟氏的曆史有近3000年。

(19)莢姓

春秋時期,晉國大夫莢成喜,其子孫以複姓莢成為氏,後來改為單姓莢氏,為姬姓莢氏。姬姓莢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

(20)甲姓

春秋時期,赤狄人分布在今山西長治北,與晉人雜居,赤狄人中有甲姓。赤狄人甲姓的曆史有2600多年。

(21)監姓

春秋時期,楚國設有監尹之官,其子孫有以其官名監尹為氏的,後有改為單姓監氏的。監姓的曆史有2600多年。

(22)翦姓、剪姓

戰國後期,進入自由命姓氏時代,有以職業來命姓氏的,製造弓箭的有以翦為姓的。

“翦”的本義是指鳥新生的羽毛,因鳥新生的羽毛像剪過的一樣,故“翦”又同“剪”。又有以剪為姓的。

翦姓、剪姓的曆史有2200多年。

(23)蹇姓

春秋時期,秦穆公之重臣蹇叔,是百裏溪推薦、用重金從齊國請來的齊國薑姓貴族。蹇叔之子孫有以其字蹇為氏的,為薑姓蹇氏。薑姓蹇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

(24)鑒姓

春秋時期,製作銅盆、銅鏡的工人為鑒匠。鑒匠之子孫有以鑒為姓的。鑒姓的曆史有2600多年。

“鑒”本字為“監”,本義用盛水的器皿低頭照臉。金屬出現以後,加義符“金”為“鑒”。古代無鏡時期,用盆中盛水為鏡來照視容顏,後來才發明了銅鏡,銅鏡也稱為“鑒”。製作銅盆、銅鏡的作坊稱為“鑒”。

(25)降姓

伏羲氏太昊時期,命渾沌為降龍氏,驅民害。降龍氏子孫有以降為氏的,為風姓降氏。風姓降(jiànɡ)氏的曆史有5000多年。

(26)椒姓

春秋時期,楚莊王之臣伍參,曾助楚莊王與晉國爭霸,協助大將孫叔敖擊敗晉軍,以賢智和軍功升為大夫。後因伍參被殺,其子伍子胥逃到吳國。伍子胥助吳王闔閭奪取王位,後又攻破楚國。伍子胥曾食采於椒(故地在今安徽阜陽南),伍子胥之子孫有以封邑名椒為氏的,為羋姓椒氏。羋姓椒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

(27)敫姓

春秋時期,齊太史敫,敫之女是齊襄王之王後,太史敫之子孫以其字敫為姓。敫姓的曆史有2600多年。

(28)接姓

春秋時期,齊國人接子,學黃老道之術。接子之子孫以其號接為氏,為薑姓接氏。薑姓接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

(29)桀姓

大禹之子夏後啟所建立的夏朝傳十四世,十七後,為夏後癸。商湯滅夏,賜夏後癸之諡號為“桀”,即夏桀。夏後桀之子孫有以桀為氏的,為姒姓桀氏。姒姓桀氏的曆史有3600多年。

(30)頡姓

黃帝的史官倉頡,也稱蒼頡,史倉,又稱史皇氏。倉頡之子孫有以頡為氏的,為史姓頡氏。史姓頡氏的曆史有4600多年。

(31)斤姓

西周初期,封黃帝之子玄囂的後裔於茗(故地在今山東膠州西南),建都於計斤(故地在今山東膠州西南)。茗國子孫以國都之名計斤為氏,有改為斤氏的,為己姓斤氏。己姓斤氏有3000年的曆史。

(32)晉姓

西周初期,周武王滅了帝堯後裔的唐國(故地在今山臨汾西南)。周成王封其弟,周武王第四子叔虞於唐,也稱晉唐,侯爵,史稱唐叔虞。後來周成王改封唐叔虞為晉侯,唐叔虞之長子承襲晉侯,為侯爵晉國。唐叔虞庶出子孫有以國名晉為氏,為姬姓晉氏。姬姓晉氏的曆史有近3000年。

(33)京姓、經姓

春秋初期,鄭莊公封其弟太叔段於京(故地在今河南滎陽京襄村)。太叔段之子孫有以其封邑名京為氏的,為姬姓京氏。

後來太叔段謀反,姬姓京氏之族人為避仇殺,改京氏為經氏,為姬姓經氏。姬姓京氏、姬姓經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

(34)敬姓

春秋初期,因陳國發生內亂,陳公滿的後裔陳勵公之子陳完,也稱陳敬仲,逃奔齊國(國都在今山東臨淄),為薑姓齊國工正。陳敬仲之支係子孫有以其字敬為氏的,為媯姓敬氏。媯姓敬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

(35)咎姓

商朝時期,商之相臣昝單本姓咎。因咎有災禍之義,後來在“口”中加了一橫,為昝姓。咎姓的曆史有3500多年。

(36)居姓

伏羲氏太昊時期,命居龍氏,造廬屋。居龍氏之子孫有以居為氏的,為風姓居氏。風姓居氏的曆史有5000多年。

春秋初期,晉大夫先軫封於原鄉,為原軫。先軫之子先且居,先且居之子孫以其字居為氏,為姬姓居氏。姬姓居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

(37)琚姓

春秋時期,衛國大夫蘧伯玉,食采於蘧,以采邑名蘧為氏,為姬姓蘧氏。姬姓蘧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

蘧氏之後人有將蘧去“艸”頭,改為遽氏,意為不做官;後有去“辶”,改為豦氏,意為不坐車;後來又加“王”旁,改為璩氏,意為不忘先祖伯玉,為姬姓璩氏。近代有改為琚氏的,為姬姓琚氏。

(38)雎姓

少昊時期,少昊的氏族部落是以各種鳥類為族名徽號的氏族。其中有雎鳩氏,以雎鳩鳥為族名徽號的氏族,雎鳩即魚鷹,演變成文字姓的雎姓,為嬴姓雎氏。嬴姓雎氏的曆史有4600多年。

(39)莒姓

西周時期,伯益後裔嬴姓十四國之一莒國(故地在今山東莒縣北),莒國子孫以國名莒為氏,為嬴姓莒氏。嬴姓莒氏的曆史有近3000年。古代齊地稱“芋”為“莒”。

(40)巨姓

黃帝之師钜,是炎帝後裔,是掌胙土命氏、分封之事的官,钜之子孫有以巨為氏的,為薑姓巨氏。薑姓巨氏的曆史有4600多年。

(41)豦姓、遽姓

蘧氏後人有將蘧去“艸”頭,改為遽氏,意為後人不做官,為姬姓遽氏;後有去“辶”,改為豦氏,意為不坐車,為姬姓豦氏。

10.以漢語拚音K為首音的常見姓氏之源

(1)堪姓

帝嚳時期,八個諸侯的首領之一仲堪,仲堪之子孫有以其名堪為氏,為己姓堪氏。己姓堪氏的曆史有4300多年。

(2)闞姓

春秋時期,齊國大夫食采於闞(故地在今山東汶上西南),其子孫以采邑名闞為氏,為薑姓闞氏。薑姓闞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

(3)亢姓

春秋時期,齊國大夫食采於亢(故地在今山東濟寧西南),其子孫以采邑名亢為氏,為薑姓亢氏。薑姓亢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

(4)考姓

春秋初期,宋湣公共的玄孫正考父,是宋國上卿。正考父之子孫有以其字考為氏的,為子姓考氏。子姓考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

(5)克姓、可姓

春秋時期,齊桓公之子無虧,無虧生慶克,慶克為齊大夫,亦稱慶父。慶克之子孫有以克為氏的,為薑姓克氏。

齊景公時,慶克之子慶封獨攬朝綱,引起齊國大族的攻殺,慶封南逃吳國。慶克的後裔克氏在避難時,改克氏為可氏,為薑姓可氏。薑姓克氏、可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

(6)空姓

夏商時期,司空之官是平水土、治山川之官。司空官之子孫以先祖官名為氏,有司空氏;後來有改為單姓空氏的。空姓的曆史有近4000年。

(7)庫姓

儲糧有糧倉、糧庫。周朝時期,管理儲糧的官有司倉、司庫,世襲其職。司庫之子孫有以其官名庫為氏的。庫姓的曆史有近3000年。

(8)誇姓

神農氏炎帝後裔誇父之子孫有以其名誇為氏,為薑姓誇氏。薑姓誇氏的曆史有4600多年。

(9)蒯姓

春秋時期,衛莊公聵食采於蒯(故地在今河南洛陽西南),蒯聵之子孫以采邑名蒯為氏,為姬姓蒯氏。姬姓蒯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蒯”多年生草本植物。

(10)鄶姓

黃帝裔孫求言封於鄶(故地在今河南新密東北),居於鄶邑求言的裔孫以采邑名鄶為氏,為妘姓鄶氏。妘姓鄶氏的曆史有4000多年。多檜樹之邑為“鄶”。

(11)筐姓

春秋時期,楚國大夫食采於匡(故地在今河南睢縣西舊匡城),其子孫以采邑名匡為氏,為羋姓匡氏。

“匡”是“筐”的本字。後來“匡”加義符為“筐”,有以筐為氏的,為羋姓筐氏。羋姓筐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

(12)曠姓

春秋時期,舒鳩之地(故地在今安徽舒城東南)有曠國。曠國之子孫以國名曠為姓。曠姓的曆史有2600多年。

(13)況姓

三國時期,名人況長寧,其子孫以況為姓。況姓的曆史有1700多年。

(14)葵姓

西周初期,周成王平定管叔、蔡叔及武庚叛亂之後,周成王將商朝都城朝歌(故地在今河南淇縣東北)附近的殷商遺民裂分為諸多氏族,賜於其弟衛叔康,其中有終葵氏。終葵氏後來改為單姓葵氏,為子姓葵氏。子姓葵氏的曆史有近3000年。

(15)夔姓

商朝後期,商王武丁時,南遷的歸夷建立了夔國(故地在今川鄂交界三峽地區)。夔國子孫以國名夔為氏,為歸姓夔氏。歸姓夔氏的曆史有3200多年。

西周初期,熊繹之子熊摯封於夔(故地在今湖北秭歸東),為楚國附庸國,熊摯之子孫以夔為氏,為羋姓夔氏。羋姓夔氏的曆史有近3000年。

(16)昆姓

帝舜時期,陸終之長子樊,為己姓,封於昆吾(故地在今山西運城東北的安邑鎮),史稱昆吾氏。昆吾氏族之子孫有以昆為氏的,為己姓昆氏。己姓昆氏的曆史有4200多年。

11.以漢語拚音L為首音的常見姓氏之源

(1)喇姓

回族是由阿拉伯地區遷徙來中國的,由於多與漢族人雜居,其姓氏與漢族相同,其姓多取自其先人譯名之字。回族常見的姓氏有喇姓。

(2)來姓

商朝初期,商王成湯之支庶食采於來(故地在今山東黃縣東南),其子孫以采邑名來為氏,為子姓來氏。子姓來氏的曆史有3600多年。

(3)勞姓

古時黃海之濱嶗山之居民很少與外界接觸來往,直至漢朝才開始與外界相通,後來朝廷賜嶗山之民為勞姓。勞姓的曆史有2000年。

(4)牢姓、寮姓

春秋初期,宋武公的大司寇牛父,在抵禦北部少數民族長狄人入侵時,英勇戰死。宋武公隨立牛父的子孫以牛父之字牛為氏,為子姓牛氏。

三國時期,魏國大將軍牛金,戰功卓著,且軍中威望頗高,為司馬懿所忌,便毒死了牛金。牛金後裔為逃難改姓‘牢’,為子姓牢氏;後又有改姓‘寮’,為子姓寮氏。子姓牢氏、子姓寮氏的曆史有1700多年。

(5)老姓

黃帝之孫高陽氏顓頊帝,顓頊之子號老童,老童之子孫有以老為姓的。老姓的曆史有4400多年。

(6)離姓

春秋中期,宋襄公的同母弟敖,在晉國為士。敖之孫伯宗為晉國大夫,政績卓著,後因得罪郤氏而被殺,伯宗之子州犁逃奔楚國,被封為大夫,食采於楚國的鍾離城(故地在今湖北漢川東),伯宗之子孫有以采邑名鍾離為氏的,有改為單姓離氏的,為子姓離氏。子姓離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

(7)理姓

夏朝時期,皋陶之裔孫襲其祖皋陶的大理之官職,以官名理為氏,為嬴姓理氏。嬴姓理氏的曆史有4000多年。

商朝末期,大臣理征是皋陶的後裔,因正直敢言得罪商紂王而被殺。理征之子理利貞為避難改理氏為李氏。

(8)酈姓

夏朝時期,黃帝後裔的一支封於酈(故地在今河南南陽西北),酈國子孫以國名酈為姓。酈姓的曆史有近4000年。

(9)厲姓、烈姓

炎帝後裔的一支居於山西汾河流域,是善於種植穀物和蔬菜的氏族,稱為烈山氏,又稱厲山氏、賴山氏。

商朝時期,烈山氏後裔建立了厲國(故地在今山西介休),厲國也稱賴國。賴國子孫有以烈為氏的,為薑姓烈氏;有以厲為氏的,為薑姓厲氏。薑姓烈氏、薑姓厲氏的曆史有50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