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中華當代大姓之源12(3 / 3)

(2)各民族廉姓的融合

元朝時期,畏吾人布魯海牙官拜廉訪使,其後人以廉為氏,今回族廉氏多出此族。

當今,土家、朝鮮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廉姓。

291.衣姓之源

(1)漢族衣姓的來源

漢族衣姓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是黃帝之裔。

衣氏族初封地為殷水(在今河南商水東,今名沙河)。在殷水一帶的黃帝後裔是一支善於跳舞的氏族,稱作衣氏族,也稱依氏族,後來也稱殷人。殷人後來遷居殷(故地在今河南安陽西北)。黃帝之子衣姓的曆史有4600多年。黃帝是衣姓的始祖。

②第二支源於子姓,殷侯武庚的後裔。

黃帝玄孫契,是帝嚳之子,為子姓。契的後裔商湯建立商朝,至商紂王時被周武王所滅。

西周初期,周武王封紂王之子武庚於殷(故地在今河南安陽西北),為殷侯。周成王時,管叔、蔡叔聯合武庚叛亂,周公旦平定管叔、蔡叔及武庚叛亂之後,殷侯武庚降為庶人,凡在殷(故地在今河南安陽小屯村)沒有得到封號的殷商子孫以商、殷為氏。

春秋時期,移居山東的一部分殷氏改為衣氏,為子姓衣氏。子姓衣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殷、衣原本同源。

(2)各民族衣姓的融合

當今,滿、蒙、回等少數民族中均有衣姓。

292.藺姓之源

(1)漢族藺姓的來源

漢族藺姓源於姬姓,晉穆公後裔,以采邑名為氏。

戰國時期,唐叔虞的後裔曲沃桓公之裔孫韓厥的玄孫韓康,食采於藺,也稱藺陽(故地在今山西離石西)。韓康之子孫以采邑名藺為氏,為姬姓藺氏。姬姓藺氏的曆史有2300多年。周武王之子唐叔虞後裔韓康是姬姓藺氏的始祖。

(2)各民族藺姓的融合

漢朝時期,涪陵(故地在今重慶涪陵)賨族有藺姓,後來全部同化為漢族。

當今,土家、滿、蒙、彝、裕固等少數民族均有藺姓。

293.和姓之源

(1)漢族和姓的來源

漢族和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風姓,伏羲氏太昊後裔,以先祖之官名為氏。

帝堯時期,伏羲氏的後裔羲和擅長觀察天象,發明了日曆,為堯執掌曆法,是掌天地四時之官。帝堯時期之官,掌天地之官曰“羲和”;掌秋天之政,治西方之官曰“和仲”;掌冬天之政,治朔方之官曰“和叔”,他們都是神農氏炎帝的後裔,其子孫以先祖之官名“和”為氏,為風姓和氏。風姓和氏的曆史有4200多年。伏羲氏的後裔和仲、和叔是風姓和氏的始祖。

②第二支源於羋姓,楚人卞和後裔,以先祖之字為氏。

春秋初期,楚國人卞和,得玉璞,兩次獻給楚王,都被認為是假的,先後被砍去雙腳。楚文王繼位,卞和抱著玉璞哭於荊山下,楚王使人雕琢其璞,果得寶玉,稱為“和氏璧”。卞和之子孫以其字和為氏,為羋姓和氏。羋姓和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楚國人卞和是羋姓和氏的始祖。

(2)各民族和姓的融合

南北朝時期,北魏改鮮卑族的素和氏、關西羌人的昨和氏改為漢姓和氏。

明清時期,一批蒙古人改為漢姓和氏;西南地區的納西族四大古氏族之一為和氏。

當今,羌、納西、白、傈僳、回、水、怒、普米、蒙、滿等少數民族均有和姓。

294.冀姓之源

(1)漢族冀姓的來源

漢族冀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祁姓,帝堯後裔,以國名為氏。

西周時期,封帝堯裔孫於冀(故地在今山西河津東北)。冀即冀州,古代九州位居北方者。冀國之子孫以國名冀為氏,為祁姓冀氏。祁姓冀氏的曆史有3000餘年。帝堯是祁姓冀氏的遠祖。

②第二支源於姬姓,晉大夫郤芮後裔,以采邑名為氏。

春秋中期,晉國滅了帝堯裔孫的祁姓冀國(故地在今山西河津東北),封晉大夫郤芮食采於冀,郤芮之子孫有以采邑名冀為氏,為姬姓冀氏。姬姓冀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晉大夫郤芮是姬姓冀氏的始祖。

(2)各民族冀姓的融合

晉朝時期,羯族有冀姓。

南北朝時期,北魏高句麗中有冀姓。

當今,蒙、滿、回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冀姓。

295.占姓之源

(1)漢族占姓的來源

漢族占姓源於媯姓田氏,以先祖之字為氏。

西周初期,周武王封帝舜之子商均的直係後裔媯滿於陳(故地在今河南淮陽東南),公爵陳國,複舜帝之媯姓,以奉虞舜之祀,史稱陳公滿。

春秋初期,因陳國發生內亂,陳人殺太子禦寇,公元前672年,虞舜的後裔,陳勵公之子陳完,也稱陳敬仲,逃奔齊國(國都在今山東臨淄),為薑姓齊國工正。陳完不想稱故國之號,以齊地“陳”、“田”之音相近而改陳氏為田氏,為媯姓田氏。陳完之子書,字子占,其子孫以其字占為氏,為媯姓占氏。媯姓占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陳公滿的後裔陳完是媯姓占氏的始祖。

(2)各民族占姓的融合

清朝初期,滿洲人中出現占姓。自20世紀50年代,我國大陸實行簡化漢字後,出現書寫不規範,很多詹姓改寫為占姓。

296.公姓之源

(1)漢族公姓的來源

漢族公姓源於姬姓,有兩支。

①第一支是後稷曾孫公劉的後裔,以先祖之字為氏。

商朝後期,周部落西遷進入今陝西長安以西地區。後稷的裔孫公劉率族人西遷到豳(故地在今陝西旬邑西),移居過陝西之稷山(在今陝西武功縣境內),形成姬姓先周部落。公劉之支庶,以其字公為氏,為姬姓公氏。此支姬姓公氏的曆史有3100多年。後稷裔孫公劉是此支姬姓公氏的始祖。

②第二支是春秋魯昭公的後裔,以先祖之爵位為氏。

春秋時期,魯昭公之子公衍,公衍之子孫以昭公之爵位公為氏,為姬姓公氏。此支姬姓公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魯昭公之子公衍是此支姬姓公氏的始祖。

(2)各民族公姓的融合

元末明初,山東蒙陰的蒙古人有改用公姓的。

清朝初期,滿洲人出現公姓。

當今,藏、朝鮮族中也出現了公姓。

297.門姓之源

(1)漢族門姓的來源

漢族門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門子後裔之門氏。

按《周禮》規製,凡公卿、大夫之嫡子(即正室所生),都有要學六藝(即禮、樂、射、禦、書、數),以便入仕為宦。出入王公府邸時,可從端門(即正門)進出,故稱門子,門子的子孫中有門氏。這些門氏的曆史有3000餘年。

②第二支源於官名,以先祖之官名為氏。

春秋時期,宋、楚兩國都設置門尹,掌官門之禁。官為門尹,其子孫有門氏,為子姓門氏、羋姓門氏。以官名為門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

(2)各民族門姓的融合

南北朝時期,北魏鮮卑族叱門氏、吐門氏、庫門氏均改為漢姓門氏。

當今,蒙、滿、朝鮮、傣、佤等少數民族中均有門姓。

298.帥姓之源

(1)漢族帥氏的來源

漢族帥氏源於姬姓,師氏改帥氏。

東周中期,周頃王封其季子於劉(故地在今河南郾師南的劉聚),為周畿內國,子爵劉子國,史稱劉康公。劉子國曆經康、定、獻、文、桓五世,相繼為東周王室卿士,地位頗為顯赫。周卿士劉康公的後裔有在朝中任樂師之職,其後裔以其官名師為氏。

西晉初期,姬姓師氏後裔為避晉景帝司馬師之名諱,改為帥氏,為姬姓帥氏。姬姓帥氏的曆史有1700多年。周頃王後裔劉康公是姬姓帥氏的遠祖。

(2)各民族帥氏的融合

當今,土家、水、傈僳、傣、佤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帥姓。

299.利姓之源

(1)漢族利姓的來源

漢族利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嬴姓,商臣理征的後裔,以先祖之名為氏。

少昊的氏族為嬴姓。少昊的後裔皋陶,字庭堅。皋陶氏族屬於東夷族一支,皋陶為氏族的首領。

帝堯時期,皋陶任大理之職任大理之職,即司法官,主征伐刑戮之事。皋陶之子伯益掌管火種和馴養獸鳥之官。

夏朝時期,伯益之裔孫襲其祖皋陶的大理之官職,以官名理為氏,為嬴姓理氏。

商朝末期,大理官理征是皋陶後裔,因正直敢言得罪商紂王而被殺。理征之妻攜其幼子理利貞出逃隱居於伊水旁(故地在今河南嵩縣),靠一種樹上的果子充饑才得以生存,此果救了理氏母子之命,遂稱此“木”之“子”為“理”,即“李”,改理氏為李氏,為嬴姓李氏。理利貞的後裔有以其名利為氏的,為嬴姓利氏。嬴姓利氏的曆史也有3100多年。嬴姓利氏與李氏同源。皋陶後裔理利貞是嬴姓利氏的始祖。

②第二支源於羋姓,楚國公子後裔,以采邑名為氏。

春秋時期,楚國有公子食采於利(故地在今湖北利川),其子孫以采邑名利為氏,為羋姓利氏。羋姓利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楚國公子利是羋姓利氏的始祖。

(2)各民族利姓的融合

南北朝時期,北魏鮮卑族的叱利氏改為漢姓利氏。

300.滿姓之源

(1)漢族滿姓的來源

漢族滿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媯姓,媯滿的後裔,以先祖之字為氏。

西周初期,周武王封帝舜之子商均的直係後裔媯滿於陳(故地在今河南淮陽東南),公爵陳國,複舜帝之媯姓,以奉虞舜之祀,為媯滿,史稱陳公滿,又稱胡公滿。媯滿之子孫有以其字滿為氏,為媯姓滿氏。媯姓滿氏的曆史有3000餘年。陳公滿是媯姓滿氏始祖。媯姓滿氏與陳氏、胡氏同源。

②第二支源於隗姓,春秋滿國的後裔,以故國之名為氏。

隗姓是炎帝薑姓的分支。薑姓源自西北高原,神農氏炎帝的後裔留於今陝西寶雞、隴縣一帶入戎狄的,為遊牧民族,史稱薑戎。後來逐漸東移,遷至今晉南一帶。由於薑戎生活在鬼魅出沒的崎嶇險峻之山地,以“隗”為族名徽號,演變成文字姓的隗姓。

春秋時期,赤狄之國餘、潞、洛、泉、滿等小國,滿國的後裔以故國名滿為氏,為隗姓滿氏。隗姓滿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炎帝是隗姓滿氏的遠祖。

(2)各民族滿姓的融合

東漢時期,北魏鮮卑族有改為漢姓滿氏的。

唐、宋時期,荊蠻有以蠻為氏的,後改為瞞氏,又訛為滿氏,為蠻氏之別寫,遂有滿氏。

當今,回、蒙、侗、滿、苗、土家等少數民族中均出現滿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