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中華當代大姓之源12(2 / 3)

(2)各民族井姓的融合

當今,在滿、土家等少數民族中也發現井姓。

279.樂姓之源

(1)漢族樂姓的來源

漢族樂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子姓,宋戴公的後裔,以先祖之字為氏。

春秋初期,宋戴公之子,字樂父。樂父之子孫以其字樂為氏,為子姓樂氏。子姓樂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宋戴公之子樂父是子姓樂氏的始祖。

②第二支源於官名,樂官的後裔,以先祖之官名為氏。

古代有樂官。“樂”是各種樂器和音樂的總稱。西周、春秋時期各國均設置樂官,以樂官兼學官,集樂和學於一身,為當時重臣。大司樂為長官,也稱正樂,專教大學;樂師、師氏、保氏教小學。這些樂官之後人均有樂氏。此樂氏的曆史有3000餘年。

(2)各民族樂姓的融合

當今,在蒙、彝族中發現有樂姓。

280.銀姓之源

(1)漢族銀姓的來源

漢族銀姓源於宋朝金國人,金世宗的後裔,以先祖之名為姓。

北宋時期,金國的金世宗之子完顏永蹈,本名銀術可,封為鄭王。金章宗明昌年間,銀術可總製武定軍,後來以謀反罪伏誅,其子孫以其原名字的第一字銀為姓。金人的銀姓已經同化為漢族。銀姓的曆史僅僅800多年。金國完顏永蹈是銀姓的始祖。

(2)各民族銀姓的融合

當今在蒙、滿、彝、壯、苗、侗、傈僳、仫佬等少數民族中均有銀姓。

281.奚姓之源

(1)漢族奚姓的來源

漢族奚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黃帝之子禺陽的部落為任姓,其封地為任(古城在今河北任丘西北)。後來遷至任城(故地在今山東濟寧東南)。

夏朝時期,禺陽的裔孫奚仲為禹做車正,車正是車官之長,初封於薛(故地在今山東滕州東南),奚仲之子孫有以其字奚為氏的,為任姓奚氏。任姓奚氏的曆史有4000餘年。黃帝之子禺陽後裔奚仲是任姓奚氏的始祖。

②第二支源於嬴姓,少昊的後裔,以采邑名為氏。

伏羲氏太昊之裔,少昊的氏族為嬴姓。少昊為東夷氏族部落的首領。

東夷嬴姓部落的一支名為黃夷,黃夷人也稱黃人、黃族,初居於燕山南(今河北北部燕山一帶)。

夏朝時期,黃人由東向西一路遷徙到黃河中遊兩岸地區(故地在今河南新鄭和密縣一帶)。

商朝中期,黃人的一支在淮河上遊、大別山北麓建立了另一個黃國(故地在今河南潢川西隆古)。

周朝時期,此黃國成為子爵諸侯國,周旋於南方楚國與北方魯國之間。

春秋時期,嬴姓黃國後裔傒君叔單食采於奚(故地在今河南潢川西之奚店),奚亦作傒,其子孫以采邑名奚為氏,為嬴姓奚氏。嬴姓奚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傒君叔單是嬴姓奚氏的始祖。

(2)各民族奚姓的融合

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文帝改鮮卑宗室之姓達奚氏為漢姓奚氏;另一宗室之姓拓跋氏的一部分也改為漢姓奚氏;烏丸部的薄奚氏也改為漢姓奚氏。

北宋時期,遼奚六部酋帥之姓,是以部名為姓的奚氏。

清朝初期,滿洲八旗中的喜塔喇氏、奚哈氏、奚爾佳氏、希赫特氏均有改為漢姓奚氏。

282.明姓之源

(1)漢族明姓的來源

漢族明姓源於姬姓,百裏奚後裔,以先祖之字為氏。

商朝末期,後稷的後裔周文王之伯父太伯與仲雍率領氏族一起東遷,最終到達江蘇無錫東的梅裏。吳伯、仲雍定居於今江蘇一帶稱為吳。

春秋時期,虞國大夫奚食采於井(故地在今河北井陘西北),伯爵,謂之井奚。春秋中期,晉獻公滅虞國,虞大夫井奚奔秦,秦以井奚為大夫,食采於百裏(故地在今甘肅靈台西),為百裏奚。百裏奚之子百裏視,字孟明,為秦國大夫,為秦穆公所重用。孟明之子孫以先祖之字明為氏,為姬姓明氏。姬姓明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秦大夫百裏奚之子孟明是姬姓明氏的始祖。

(2)各民族明姓的融合

南北朝時期,北魏改鮮卑族的壹鬥眷氏為漢姓明氏。

唐朝時期,吐蕃古老家族娘氏,唐人譯為明氏。

明、清時期,貴州土司也有明姓。

清朝初期,明朝桂王退入緬甸,隨軍回回人阻於雲南騰衝、保山等地,遂以明為氏;滿洲八旗中的明安氏改為漢姓明氏。

當今,蒙、景頗、彝、傣、土家等少數民族中也有明姓。

283.麻姓之源

(1)漢族麻姓的來源

漢族麻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薑姓,齊國大夫麻嬰的後裔,以先祖之字為氏。

春秋時期,齊傾公大夫麻嬰為慶克之裔孫齊大夫慶封的家臣,其後人以先祖之字麻為氏,為薑姓麻氏。薑姓麻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齊大夫麻嬰是薑姓麻氏的始祖。

春秋時期,楚國有大夫食采於麻(故地在今湖北麻城),其子孫以采邑名麻為氏,為羋姓麻氏。羋姓麻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楚大夫是羋姓麻氏的始祖。

(2)各民族麻姓的融合

東晉末期,後趙石季龍之將麻秋,係匈奴人,後來這支麻姓融入當地漢人之中。

北宋時期,金國女真人的裴滿氏改為漢姓麻氏。

清朝初期,滿洲八旗中的薩克達氏、費莫氏的一部分改為漢姓麻氏。

當今,土、苗、回、壯、傈僳、蒙古、土家、錫伯等少數民族中均的麻姓。

284.雍姓之源

(1)漢族雍姓的來源

漢族雍姓主要有三大來源:

商朝時期,黃帝姞姓的後裔,食采於雍(故地在今陝西鳳翔南)。雍邑之子孫以采邑名雍為氏,為姞姓雍氏。姞姓雍氏的曆史有3600多年。黃帝是姞姓雍氏的遠祖。

西周初期,周武王封其弟於雍(故地在今河南沁陽東北),伯爵。伯雍是周文王第十三子。雍國之子孫以國名雍為氏,為姬姓雍氏。姬姓雍氏的曆史有3000餘年。周文王之子伯雍是姬姓雍氏的始祖。

③第三支源於薑姓,薑子牙的後裔,以先祖之官名為氏。

春秋前期,齊國大夫雍巫,字牙,食采於易(故地在今河北雄縣西北),稱易牙。易牙為齊桓公掌食、調味之官,稱饔人。古雍、饔二字相通,易牙之子孫有以其官名雍為氏的,為薑姓雍氏。薑姓雍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

(2)各民族雍姓的融合

三國時期,西南夷的叟族中有雍氏。

285.花姓之源

(1)漢族花姓的來源

漢族花姓源於子姓,由華氏分出花氏。

“華”本義是花。古代稱樹上開的花為華,地上植物開的花為榮。南北朝時期,出現泛指植物開花的“花”字,由華氏分出花氏,為子姓花氏。子姓花姓的曆史有1500多年。

由華氏分出的花氏有兩支:

①其一是古華國的後裔,以國名為氏。

商朝時期,封子姓親族於華(故地在今河南新鄭北)。華國之子孫以國名華為氏,為子姓華氏。南北朝時期,由華氏分出花氏,為子姓花氏。商湯是此支子姓花氏的遠祖。

②其二是春秋宋太宰華督的後裔,以采邑名為氏。

春秋時期,宋殤公太宰華督,字華父,食采於華(故地在今河南商丘南),其子孫以華為氏,為子姓華氏。南北朝時期,由華氏分出花氏,為子姓花氏。華督是此支子姓花氏的始祖。

(2)各民族花姓的融合

宋朝時期,金國女真人孛術魯氏改為漢姓花氏。

清朝初期,滿洲八旗中的博都哩氏、穆舒氏,蒙古人的額嶽特氏、伯顏氏均改為漢姓花氏。

當今,錫伯、回、傈僳、壯、布依等少數民族中有花姓。

286.聞姓之源

(1)漢族聞姓的來源

漢族聞姓源於姬姓,魯國少正卯的後裔,以先祖之名望為氏。

魯國是周公旦為始祖的周朝姬姓諸侯國。

春秋時期,魯國大夫少正卯因在魯國名望頗高,時稱聞人,其子孫以聞人為氏,為姬姓聞人氏。“聞”有著稱、名聲、名望等義。聞人氏的後裔後改單姓為聞氏,為姬姓聞氏。姬姓聞氏曆史有2400多年。魯大夫少正卯是姬姓聞氏始祖。

(2)各民族聞姓的融合

清朝初期,滿洲人中出現聞姓。

當今,彝、朝鮮、回、土家等少數民族中均有聞姓。

287.冼姓之源

(1)漢族冼姓的來源

漢族冼姓源於洗姓。

洗姓的起源也比較晚。三國時期,吳國所設置的高涼郡(故地在今廣東陽江西),南方的土著人高涼蠻的酋長姓洗,也寫作‘冼’。高涼蠻也是俚族的一支。冼(洗)姓的曆史有2000年左右。

(2)各民族冼姓的融合

當今,漢、壯、瑤、苗等民族均有冼姓。

288.木姓之源

(1)漢族木姓的來源

漢族木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子姓,宋國公族的後裔,以先祖之字為氏。

春秋時期,宋殤公大司馬孔父嘉,是正考父之子,名嘉,字孔父,是孔子六世祖。太宰華督殺死孔父嘉後,孔父嘉子孫為避禍逃到魯國。孔父嘉之子木金父,字子木,即孔木金父,孔木金父的子孫有以木為氏的,為子姓木氏。子姓木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孔父嘉之子木金父是子姓木氏的始祖。

②第二支源於姬姓,衛國子貢的後裔,以先祖之名為氏。

春秋時期,衛國人端木賜,字子貢,是孔子弟子。端木賜之子孫以端木為氏。端木賜的後裔為避仇,有改為單姓木氏的,為姬姓木氏。姬姓木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孔子弟子端木賜是姬姓木氏的始祖。

(2)各民族木姓的融合

唐朝時期,當時朝鮮半島上的百濟國大臣有木姓;西南的古藏族中有木氏族,先後進入中原。

明清時期,西南地區的土司中多木姓。

當今,納西、回、獨龍、傈僳、景頗、白、蒙、東鄉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木姓。

289.郜姓之源

(1)漢族郜姓的來源

漢族郜姓源於姬姓,周文王後裔,以國名為氏。

西周初期,周武王封其弟於郜(故地在今山東成武東南),侯爵。郜侯是周文王之第十二子。郜國之子孫以國名郜為氏,為姬姓郜氏。姬姓郜氏的曆史有3000餘年。周文王之子郜侯是姬姓郜氏的始祖。

(2)各民族郜姓的融合

當今,滿、蒙、等少數民族中有郜姓。

290.廉姓之源

(1)漢族廉姓的來源

漢族廉姓源於嬴姓,伯益的後裔,以先祖之字為氏。

商朝末期,伯益的後裔蜚廉,是商大臣,其封地在龍門南蜚廉故城(故地在今山西河津東南),其子孫以先祖號廉為氏,為嬴姓廉氏。嬴姓廉氏的曆史有3100多年。伯益裔孫蜚廉是嬴姓廉氏的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