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中華當代常見姓氏之源1(1 / 3)

一、中華當代常見姓氏之源

1.以漢語拚音A為首音的常見姓氏之源

(1)阿姓

南北朝時期,北魏鮮卑人阿伏於氏改為漢姓阿氏。阿姓的曆史有1500多年。

(2)哀姓

春秋時期,魯哀公之子孫以哀公之諡號哀為氏,為姬姓哀氏。姬姓哀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

(3)愛姓

唐朝時期,北方回鶻國之國相邪勿,歸順朝廷,來到中原,朝廷賜其為愛姓。愛姓的曆史有1200多年。

(4)愛新覺羅姓、愛姓

宋、明時期,女真人中就有愛新覺羅氏。女真人的後裔愛新覺羅努爾哈赤,興兵反明,為清太祖;努爾哈赤之孫愛新覺羅福臨,為清世祖,年號順治;順治時期,滿洲人入主中原,建立大清帝國。

清朝時期,滿洲人愛新覺羅氏有改為漢姓愛氏的。愛新覺羅氏有近1000年的曆史;愛新覺羅姓之愛氏的曆史有300多年。

2.以漢語拚音B為首音的常見姓氏之源

(1)八姓、捌姓

西漢初期,漢高祖劉邦將原戰國六國王室後代,遷至今湖北南部房縣一帶,因齊國貴族太多,為方便,而賜予他們以第一、第二直至第八為姓。後有改為單姓八氏的,有改為捌氏的。八氏、捌氏的曆史有2100多年。

(2)巴姓

伏羲氏的後裔後照,其氏族居於巴水(故地在今四川東部)。其子孫以巴為氏,為風姓巴氏。風姓巴氏的曆史有5000多年。

西周初期,周武王封周文王的親族於巴(故地在今重慶的巴南區),子爵,稱巴子國。巴子國之子孫以國名巴為氏,為姬姓巴氏。姬姓巴氏的曆史有3000餘年。

(3)百姓、百裏姓

春秋中期,晉獻公滅虞國。虞國滅亡後,虞大夫井奚奔秦,為秦大夫,食采於百裏(故地在今甘肅靈台西),以百裏為氏,時稱百裏奚,為姬姓百裏氏。百裏氏後來有改單姓百氏的,為姬姓百氏。姬姓百裏氏、姬姓百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

(4)斑姓、班姓

春秋時期,楚國國君若敖之子鬥伯比,鬥伯比之子令尹子文。相傳令尹子文靠吃虎乳長大,因虎身上有斑紋,其子孫以斑為氏,為羋姓斑氏;由於古“斑”與“班”通用,故又有以班為氏的,為羋姓班氏。羋姓斑氏、班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

(5)褒姓

夏朝時期,大禹所分封的諸侯有褒氏國,其子孫以褒為氏,為姒姓褒氏。姒姓褒氏有近4000年的曆史。

(6)豹姓

帝嚳時期,八個諸侯的首領之一叔豹,叔豹之子孫以其字豹為氏,為己姓豹氏。己姓豹氏的曆史有4300多年。

(7)暴姓

商朝時期,商王封子姓親族於暴(故地在今河南原陽西原武),暴國之子孫以國名暴為氏,為子姓暴氏,子姓暴氏的曆史有3400多年。

西周初期,周武王封周文王的姬姓親族於暴(故地在今河南原陽西原武),公爵,世為周王室卿士,暴國之子孫以國名暴為氏,為姬姓暴氏。姬姓暴氏的曆史有3000餘年。

(8)北姓

春秋戰國時期,居於城門不同方位者,以東門、西門、南門、北門為氏,故有北門氏;後改為單姓北氏。北姓的曆史有2500多年。

(9)貝姓

西周初期,周武王之孫釗,即後來的周康王。康王之支係子孫食采於巨野之貝(故地在今北京清河北),其子孫以國名貝為氏,為姬姓貝氏。姬姓貝氏的曆史有3000餘年。

(10)邶姓

西周初期,周武王封其親族食采於邶(故地在今河南湯陰東南),其子孫以國名邶為氏,為姬姓邶氏。姬姓邶氏的曆史有3000餘年。

(11)賁姓

春秋後期,楚國若敖之亂時,若敖之裔楚令尹伯棼(即豐椒)因罪被殺,其子賁皇奔晉。賁皇之子孫以賁為氏,為羋姓賁氏。羋姓賁氏的曆史有2400多年。

(12)比姓

商紂王叔父比幹的子孫有以比為氏的,為子姓比氏。子姓比氏的曆史有3000年。

(13)庇姓

商朝時期,國都多次遷移,商都從耿(故地在今河北邢台)遷於庇(故地在今山東鄆城北)。商人居庇地者以居地名庇為氏,為子姓庇氏。子姓庇氏的曆史有3400多年。

(14)扁姓

黃帝時期,黃帝的良醫扁鵲,扁鵲之子孫有以其名扁為姓的。扁姓的曆史有4600多年。

(15)弁姓、汴姓

黃帝之子龍苗,龍苗之子吾融,吾融之子明,封於卞(故地在今山東泗水東之卞橋鎮)。明的氏族以封地名卞為氏,為姬姓卞氏。

“卞”是“弁”的訛體字,“弁”本義為帽子。卞之地形可能是因像帽子得名。卞氏也有以弁為氏的,為姬姓弁氏。姬姓弁氏的曆史有4600多年

居於汴水之濱的,以汴為氏。

(16)丙姓、邴姓

春秋時期,魯國大夫豫,封於邴(故地在今山東費縣東南),稱邴豫,其子孫以其封邑名邴為氏,為姬姓邴氏;有去“阝”為丙氏的,為姬姓丙氏。姬姓邴氏、姬姓丙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

(17)亳姓

商朝時期,商王仲丁時的都城在亳(故地在今河南商丘北),後遷於囂(故地在今河南滎陽與鄭州交界一帶)。商王遷都後,留居亳地者以居地名亳為氏,為子姓亳氏。子姓亳氏的曆史有3500多年。

(18)薄姓

春秋時期,出自古薄姑國之裔的薄國(故地在今山東曹縣東南),薄國之子孫以國名薄為姓。薄姓的曆史有2500多年。

(19)步姓

春秋中期,晉大夫郤豹之孫揚,封於步(故地在今陝西大荔東),其子孫以采邑名步為氏,為姬姓步氏。姬姓步氏的曆史有2400多年。

3.以漢語拚音C為首音的常見姓氏之源

(1)采姓

黃帝之子夷鼓為己姓,夷鼓之子封於采,其子孫以封邑名采為氏,為己姓采氏。己姓采氏的曆史有4600多年。

(2)參姓

帝舜時期,黃帝裔孫惠連,亦名參胡,為董姓。惠連之子孫有以其名參為氏的,為董姓參氏。董姓參氏的曆史有4200多年。

(3)倉姓

黃帝的史官倉頡,也稱蒼頡,史倉,又稱史皇氏。倉頡之子孫有以倉為氏的,為史姓倉氏。史姓倉氏的曆史有4600多年。

(4)蒼姓

黃帝之子蒼林的後裔以其名蒼為姓。蒼姓的曆史有4600多年。

(5)操姓

三國後期,司馬炎廢魏帝,建立晉朝。曹操謫孫曹休為避禍,改曹姓為操姓。操姓的曆史有1700多年。

(6)鄫姓

夏朝時期,夏後少康封其少子曲烈於繒(故地在今河南柘城北),子爵。“繒”作邑名為“鄫”,也稱鄫子國。鄫國子孫以國名鄫為氏,為姒姓鄫氏。姒姓鄫氏的曆史有4000餘年。

(7)單於姓

北方少數民族匈奴族最高首領稱作“單於”。五代後周時,左賢王去卑單於降周。匈奴族逐漸融入各民族中,單於的後代子孫有以單於為姓的。單於姓的曆史有1000多年。

(8)昌姓

黃帝之子高陽氏昌意,其之子孫有以其名昌為姓的。昌姓的曆史有4600多年。

(9)長姓

神農氏炎帝後裔榆罔之子長狄,其後裔有以長為氏的,為薑姓長氏。薑姓長氏的曆史有4600多年。

西周初期,殷商遺民的後裔有長勺氏、長尾氏,後來改單姓長氏,為子姓長氏。子姓長氏的曆史有3000多年。

(10)嫦姓

黃帝時期,常部落以“常”(下衣)為族名徽號,演變成文字姓的常姓。後來常姓之裔有加“女”旁為嫦姓的。嫦姓的曆史有4600多年。

(11)巢姓、潮姓、晁姓

伏羲氏後裔的一支在樹上築巢而居,稱為有巢氏,以“巢”為族名徽號,演變成文字姓的巢姓,為風姓巢氏。風姓巢氏的曆史有5000多年。

西周初期,周武王封在南巢(故地在今安徽巢湖市北)的夏後桀的後裔為伯爵,稱為巢伯。巢國之子孫以國名巢為氏,為姒姓巢氏。姒姓巢氏的曆史有3000餘年。

南宋初期,為避戰亂,宋室南遷,祖居洪都(故地在今江西南昌)的巢氏族分別改為潮、晁兩氏,為姒姓潮氏、姒姓晁氏。姒姓潮氏、姒姓晁氏的曆史有800多年。

(12)朝姓

東周中期,周景王之幼子朝,其子孫以其字朝為氏,為姬姓朝氏。姬姓朝氏的曆史有2400多年。

(13)辰姓

春秋時期,鄭國大臣富辰,其子孫有以其字辰為氏的,為姬姓辰氏。姬姓辰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

(14)沉姓

西周初期,周文王第十子季載封於聃(故地在今河南修武西聃村),稱為聃伯。聃伯之支係子孫食采於沉亭(故地在今河南平輿),居於沉亭的聃伯子孫以采邑名沉為氏,為姬姓沉氏。姬姓沉氏的曆史有近3000年。

(15)稱姓

顓頊帝之子稱,其氏族居今河南東南的汝河地區。稱的子孫以其名“稱”為姓,為稱姓。稱姓的曆史有4400多年。

(16)郕姓

商朝末期,周文王封其第七子叔武於郕(故地在今陝西岐山一帶),伯爵。郕國之子孫以國名郕為氏,為姬姓郕氏。姬姓郕氏的曆史有3000多年。

西周初期,郕國改封於今山東鄄城東南。周穆王時,又遷至今山東寧陽北,稱為盛國(故地在今山東寧陽北盛鄉城)。

西周初期,周武王將另一個王族叫季戴的封於另一個也稱郕(故地在今河南範縣濮城一帶)的地方,子爵,建立郕國。郕國之子孫以郕為氏,亦為姬姓郕氏。此姬姓郕氏的曆史也有3000餘年。

(17)城姓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都設有司城等官職。久居司城官位的,其子孫以先祖官名司城為氏。後來有改單姓為城氏。此城氏的曆史也有2500多年。

(18)蚩姓

黃帝時期,炎帝之裔蚩尤作亂。蚩尤之後裔以其名蚩為氏的,為薑姓蚩氏。薑姓蚩氏的曆史有4600多年。

(19)赤姓

神農氏炎帝也稱赤帝,其子孫有以赤為氏的,為薑姓赤氏。薑姓赤氏的曆史有5000多年。炎帝榆罔之子赤狄,其後裔有赤氏。此薑姓赤氏的曆史有4600多年。

(20)充姓

春秋時期,齊國大夫充閭,其子孫以其字充為氏,為薑姓充氏,其曆史有2500多年。

(21)種姓

西周後期,周宣王時,魯獻公第二子仲山甫任卿士,因輔佐周宣王有功被封於樊(故地在今陝西長安東南),也稱樊仲。樊仲之子孫有以其字仲為氏的,為姬姓仲氏。姬姓仲氏後人因避難而改為種氏,為姬姓種氏。姬姓種氏的曆史有2700多年。

(22)崇姓

帝堯時期,鯀被封於崇(故地在今陝西戶縣東),伯爵,謂之崇伯。崇國之子孫以國名崇為氏,為姒姓崇氏。姒姓崇氏的曆史有4000多年。

宋朝時期,金國的金太宗之子有以宗為姓的,金章宗詔示,凡宗姓者皆加山為崇氏。此崇氏的曆史有800多年。

(23)出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