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中華當代大姓之源10(3 / 3)

夏朝時期,彭人族大勢強,東遷發展為強大的方國,形成了彭國(故地在今河南原陽),也稱大彭。

商朝時期,彭國從今河南原陽地區向東擴展,進入了山東濟寧地區,不久南下到彭城(故地在今江蘇徐州)。

商朝後期,彭國衰落,商王武丁滅彭國。

西周時期,彭氏族的後裔彭孚在朝中錢府擔任上士官,經理財政,即管理錢幣的官。古代“錢”也作“泉”,彭孚之子孫有錢氏、泉氏。泉氏的後裔有以與“泉”同音的“全”為氏的,為彭姓全氏。彭姓全氏的曆史有3000餘年。黃帝後裔彭孚是彭姓全氏的始祖。

②第二支源於自地名,以居地名為姓。

唐朝末期,五代十國時,後晉高祖石敬瑭為沙陀部人,後晉天福年間(公元936年—944年)設置全州(故地在今廣西全州西),居全州者有以地名全為姓的。全州之全姓的曆史有1000多年。

(2)各民族全姓的融合

唐宋時期,南方的瑤、壯、苗、傣、拉祜、土家等少數民族中有漢族全姓融入。

元朝時期,中書平章政事阿魯渾薩裏,其字萬全,遂以全為氏。

清朝初期,滿洲八旗中的全佳氏改為漢姓全氏。

當今,蒙古、滿、朝鮮、錫伯族中均有全姓。

229.婁姓之源

(1)漢族婁姓的來源

漢族婁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姒姓,夏少康的後裔,以采邑名為氏。

西周初期,周武王封夏後少康裔孫東樓公於杞(故地在今河南杞縣),侯爵,為杞侯,其子孫有以東樓為氏的。

戰國中期,至杞簡公時,杞國被楚惠王所滅,杞氏族改食采於婁(故地在今山東諸城西南)。杞簡公之子孫以采邑名婁為氏,為姒姓婁氏。姒姓婁氏的曆史有2200多年。夏後少康後裔杞簡公是姒姓婁氏的始祖。

商朝時期,居於朱陽(故地在今河南靈寶)的朱氏族,是曹氏族中的一支,隨曹人東遷到原伏羲氏時期朱襄氏居住過的地方株邑(故地在今河南淮陽)。

西周初期,封曹姓朱人的後裔曹挾於邾(故地在今山東曲阜東南陬村),建立邾國,屬於魯國的附庸國。

春秋初期,邾國晉封為子爵,後又南遷建立鄒國(故地在今山東鄒城東南之邾城),也稱邾婁國。邾婁國之子孫有以婁為氏的,為曹姓婁氏。曹姓婁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黃帝後裔曹挾是曹姓婁氏的始祖。

(2)各民族婁姓的融合

東漢時期,今湘黔地區的婁姓,是叟族和漢族的混合人群。

南北朝時期,北魏鮮卑族的匹婁氏、伊婁氏、乙那婁氏的改為漢姓婁氏。

唐朝時期,吐穀渾中也出現了婁姓。

清朝初期,滿洲八旗中的裕瑚嚕氏改為漢姓婁氏。

230.甄姓之源

(1)漢族甄姓的來源

漢族甄姓源於偃姓,皋陶後裔,以族名徽號為氏。

帝堯時期,少昊的後裔皋陶,字庭堅任大理之職。皋陶的氏族本為嬴姓。

帝舜時期,帝舜賜皋陶為偃姓。

皋陶之次子仲甄的氏族以“甄”為族名徽號,演變成文字姓的甄氏,為偃姓甄氏。“甄”本義是製作陶器。甄氏族是一支擅長製作陶器、以製作陶器為職業的氏族,甄氏族又稱為甄人,仲甄是甄氏族首領,其封地為甄(故地在今山東菏澤西南)。偃姓甄氏的曆史有4200多年。皋陶之子仲甄是偃姓甄氏的始祖。

(2)各民族甄姓的融合

南北朝時期,北魏鮮卑族的鬱都甄氏改為漢姓甄氏。

清朝初期,滿、蒙、朝鮮人中出現了甄姓。

231.郎姓之源

(1)漢族郎姓的來源

漢族郎姓源於姬姓,魯懿公後裔,以封邑名為氏。

商朝末期,後稷的後裔周文王封其第四子旦於魯(故地在今甘肅天水、甘穀之間的鹵城)。

西周初期,周武王移封其四弟旦於西魯(故地在今河南魯山)。周成王時,魯國又從西魯移至奄(故地在今山東曲阜),為東魯。因周公旦在朝輔政,未赴魯任職,命其長子伯禽代任國君,為侯爵,史稱魯侯。

西周後期,魯國第十位國君魯懿公之孫費伯,率師駐紮並築城於郎(故地在今山東金鄉東),居於郎邑的費伯之子孫以封邑名郎為氏,為姬姓郎氏。姬姓郎氏的曆史有2700多年。魯懿公之孫費伯是姬姓郎氏的始祖。

(2)各民族郎姓的融合

西漢時期,北方南匈奴貴族中有郎姓;東南的山越族的郎氏是江蘇吳郡的望族。

宋朝時期,金國女真人的奚烈氏改為漢姓郎氏。

清朝初期,滿洲八旗中的紐祜祿氏、郎佳氏、庫雅拉氏、鈕祿氏有改為漢姓郎氏的;蒙古族郎布惕氏改為漢姓郎氏。

232.池姓之源

(1)漢族池姓的來源

漢族池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嬴姓,秦國公子池的後裔,以先祖之字為氏。

春秋時期,秦國大司馬公子池,公子池之子孫以先祖之字池為氏,為嬴姓池氏。嬴姓池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秦國公子池是嬴姓池氏的始祖。

②第二支以居處為氏。

春秋時期,特別是到戰國時期,可以自由命氏時,許多以居地環境特點命自己的姓氏,如城、郭、園、池等氏族,均以所居住的地理環境的特點取氏族名。“池”本義是水塘、水道、溝渠,古時稱護城河為“池”。居住在護城河邊上的氏族以池為氏。

(2)各民族池姓的融合

近代,滿、蒙、朝鮮、苗、土家、佘等少數民族中陸續出現池姓。

233.叢姓之源

(1)漢族叢姓的來源

漢族叢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帝堯時期,大禹之父鯀被封於崇(故地在今陝西戶縣東),伯爵,謂之崇伯。堯命鯀治水,鯀采用堵塞之法,九年治水不成功。舜繼承堯的帝位後,把鯀放逐於羽山(故地在今江蘇東海縣西北),遷崇國於崇(故地在今河南登封北)。

商朝末期,周文王滅商時崇國亡。崇國人退居上庸(故地在今湖北竹山),以故國名崇為氏。崇國的後代分離出了與崇同音的叢氏,為姒姓叢氏。姒姓叢氏的曆史有3000多年。大禹之父鯀是姒姓叢氏的遠祖。

②第二支源於匈奴人,休屠王後裔,以居地名為氏。

西漢初期,匈奴休屠王之太子金日磾降漢,因休屠人有以銅鑄作金人(銅像)來祭天主之習俗,漢武帝遂賜其姓金,拜侍中,封於秺(故地在今山東成武西北),為秺侯,同化為漢族。金氏一門侍漢室以忠誠孝節著稱,七世為侍中。金與張、許、史三姓成為西漢初期的四大貴族。金氏子孫成為河南京兆和安徽休寧的金氏望族。而居於甘肅隴西的休屠族也多金氏。匈奴休屠王之太子金日磾的後裔,有一支東遷不夜叢家峴(故地在今山東文登境內)遂改金氏為漢姓叢氏,並稱漢人,是漢族叢姓的重要組成部分。山東文登叢氏在明朝成為當地望族。此支叢姓的曆史有2100多年。匈奴休屠王之子金日磾是此支叢姓的始祖。

(2)各民族叢姓的融合

當今,在北方的滿、蒙、回等民族中也出現了叢姓。

234.邊姓之源

(1)漢族邊姓的來源

漢族邊姓源於子姓,有兩支:

①第一支是商朝邊國的後裔,以國名為氏。

商朝時期,子姓邊國(故地在今河南洛陽),伯爵。邊國之子孫以國名邊為氏,為子姓邊氏。這支子姓邊氏的曆史有3000多年。商湯是這支子姓邊氏的始祖。

②第二支是春秋宋公子城的後裔,以先祖之字為氏。

西周初期,周成王封在平定管叔、蔡叔與殷侯武庚叛亂中有大功的商紂王庶兄微子啟於宋(故地在今河北趙縣北),為宋公,以奉商祀。宋公稽之子丁公申繼位後,宋國南遷至商丘(故地在今河南商丘西南)。

春秋中期,宋平公之子公子城,字子邊,是宋元公之弟,公子城之子孫以先祖之字邊為氏,為子姓邊氏。這支子姓邊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宋平公之子子邊是子姓邊氏的始祖。

(2)各民族邊姓的融合

南北朝時期,鮮卑乞伏部有邊姓。

清朝初期,滿洲八旗中的邊佳氏、博爾濟氏、沙拉氏均改為漢姓邊氏;蒙古人的巴亦拉葛赤氏、巴亦拉黑赤氏均改為漢姓邊氏。清朝時期,世居易州(故地在今河北北部)的高麗人中有邊氏。這些邊氏大多融合於北方的漢族之中。

235.岑姓之源

(1)漢族岑姓的來源

漢族岑姓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姬姓,周太王後裔,以國名為氏。

西周初期,周武王封周文王的異母弟耀之子渠於岑(故地在今陝西韓城南),子爵。岑國之子孫以國名岑為氏,為姬姓岑氏。姬姓岑氏的曆史有3000餘年。周太王是姬姓岑氏的始祖。

②第二支源於秦姓,由秦改岑姓。

清朝時期,乾隆年間,杭州人士秦大士,狀元及第後,因恥與秦檜同姓而改姓岑,浙江方言秦、岑同音。今浙江杭州、紹興、寧波的岑姓多出其後。此支岑姓的曆史有300多年。秦大士是此支岑姓的始祖。

(2)各民族岑姓的融合

北宋以後,在今貴州、廣東、廣西的土著“俚人”多岑姓。廣西多岑姓,源於對岩洞的崇拜,壯語之岩洞稱為岑,因以為姓。諸地的俚人岑姓與漢、壯分別融合,在海南島的為黎族之先民;在貴州的為布依、瑤等族先民;在廣西的為壯族先民。

236.農姓之源

(1)漢族農姓的來源

漢族農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薑姓,神農氏的後裔。

神農氏炎帝族是善農耕、畜牧之氏族,居於西北高原,薑水流域(故地今陝西岐山縣西),為薑姓。

炎帝,號烈山氏,亦作曆山氏。炎帝之氏族因善於從事農業耕種,以神農為氏族名。炎帝之子柱,為農官,其氏族沿西漢水向東南遷徙至今湖北隨州曆山鄉一帶,故稱其為曆山氏,或烈山氏。

神農氏炎帝之子孫有以農為氏的,為薑姓農氏。薑姓農氏的曆史有5000多年。炎帝是薑姓農氏的始祖。

②第二支源自官名,以先祖之官名為氏。

其一,是西周時期農官的後裔。

西周時期,設置農正,也稱農大夫,為管理農作之官,監督庶人耕作種田。農正之官其子孫有農氏。此支農氏的曆史有3000餘年。

其二,是西漢時期農官的後裔。

西漢時期,漢武帝為了發展與少數民族鄰接地區的農業生產,置農都尉,掌屯田種植之事。官為農都尉之子孫以官名農為氏。此支農氏的曆史有2100多年。

(2)各民族農姓的融合

南方農姓主要來自壯族,壯族農姓源於儂氏,始於宋代儂智高時期。

清朝時期,廣西太平府(故治在今廣西崇善)土司農姓,始於明朝。

當今,西南地區的彝、布依、獨龍等民族中均有農姓。

237.苟姓之源

(1)漢族苟姓的來源

漢族苟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黃帝二十五子的苟氏族封於苟(故地在今河南修武西苟泉陂),是得姓者十四人中的十二姓之一的苟姓。苟姓的曆史有4600多年。黃帝是苟姓的始祖。

②第二支源於姬姓,晉國荀氏後裔,以荀氏改為苟氏。

西周初期,周成王封其弟於荀(故地在今山西新絳西),荀國子孫以國名荀為氏。

春秋時期,晉大夫荀驩食采於程(故地在今河南洛陽東的古上程聚)。荀驩之子孫因避難將荀氏改為苟氏,為姬姓苟氏。姬姓苟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晉大夫荀驩是姬姓苟氏的始祖。

(2)各民族苟姓的融合

南北朝時期,北魏改氐族多個姓氏為漢姓苟氏。

五代十國後期,晉高祖石敬瑭時,為避石敬瑭之名諱,姓敬者析敬為苟、文二姓。

南宋時期,為避宋高宗趙構之名諱,將勾氏加草頭改為苟氏。

238.遲姓之源

(1)漢族遲姓的來源

漢族遲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是殷朝賢人遲任的後裔,以先祖之字為氏。

商朝時期,賢人遲任之子孫以先祖之字遲為姓。太原遲氏係遲任的後裔。此支遲氏的曆史有3500多年。殷朝賢人遲任是此支遲氏的始祖。

②第二支源於姬姓,魯國樊須的後裔,以先祖之字為氏。

春秋時期,魯季氏家臣樊須,字子遲,是孔子弟子,亦稱樊遲。樊遲之子孫以先祖之字遲為氏,為姬姓遲氏。姬姓遲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魯國樊遲是姬姓遲氏的始祖。

(2)各民族遲姓的融合

南北朝時期,北魏鮮卑族尉遲氏改為漢姓遲氏。

清朝初期,滿洲八旗中的持佳氏、遲佳氏集體改為漢姓遲氏。

當今,滿、蒙古族中均有遲姓。

239.保姓之源

(1)漢族保姓的來源

漢族保姓源於官名,以先祖官名為氏。

西周時期,設有保氏之官,掌諫王之過失,以六藝(禮、樂、射、馭、書、數)和六儀(祭祀、賓客、朝廷、喪紀、軍旅、車馬等禮儀)教國子;還設有保章氏之官,掌觀星辰日月,測天下之凶吉。春秋時期,楚國設保氏之官,掌輔導太子。官為保氏、保章氏之子孫便以保為氏。保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

(2)各民族保姓的融合

近代,西南地區少數民族中出現保姓,但與漢族之保姓的起源不同。

240.商姓之源

(1)漢族商姓的來源

漢族商姓主要有三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子姓,黃帝後裔,以國名為氏。

黃帝玄孫契,是帝嚳之子,為子姓。帝嚳之子契,與帝堯是異母兄弟,是黃帝之玄孫。帝舜賜予契的氏族以玄鳥子(燕子卵)為姓,稱子氏族。實際契氏族就是以玄鳥卵為族名徽號,演變成文字姓時,以子為姓,為子姓,是商人之始祖。子氏族始居今河北平山。傳說契是發明刻木記事的人,契氏族是中國最早的父係世襲部落酋長的氏族,從契開始,我國的世襲部落改為男係傳遞。

帝舜時期,因契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而受封於商(故地在今陝西商州東)。契之子孫有以國名商為氏的,為子姓商氏。子姓商氏的曆史有4200多年。黃帝後裔帝嚳之子契是子姓商氏的始祖。

夏朝時期,契之孫相土率領子氏族從今陝西商州進入今河南北部安陽地區,進而越過黃河占據了商丘(故地在今河南商丘西南),居於夏的東麵,建立了商國。傳至契的十四世孫履,即成湯,滅夏建立商朝,定都於亳(故地在今河南商丘北)。

商朝時期,商朝曾多次遷都。商朝中期,商王盤庚時遷都於殷(故地在今河南安陽小屯村),也稱殷商。商朝末期,傳至紂王時,被周武王所滅。商朝滅亡後,其子孫有以故國名商為氏的。

②第二支源於媯姓,帝舜之子商均的後裔,以封邑名為氏。

帝舜時期,帝舜封其子均於商(故地在今陝西商洛山),為商均。商均之子孫以封邑名為氏,為媯姓商氏。媯姓商氏的曆史有4200多年。商均是媯姓商氏的始祖。

③第三支源於姬姓,戰國商鞅後裔,以封邑名為氏。

西周初期,周武王將其同母弟封於康(故地在今河南禹州西北),侯爵,稱為康叔。周成王平定管叔、蔡叔及武庚叛亂後,以康叔為司寇,移封康叔於殷商故都朝歌城郊,稱為衛(故地在今河南浚縣西南衛賢集),侯爵,為姬姓衛國。

戰國時期,衛康叔後裔,公孫氏鞅封於商(故地在今河南淅川),為商鞅,商鞅為秦孝公變法而強國,其子孫以其封邑名商為氏,為姬姓商氏。姬姓商氏的曆史有2300多年。商鞅是姬姓商氏的始祖。

(2)各民族商姓的融合

北宋時期,金國女真人烏古論氏改為漢姓商氏。

清朝初期,滿洲八旗中的商佳氏、烏庫裏氏均改為漢姓商氏。

241.臧姓之源

(1)漢族臧姓的來源

漢族臧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姬姓,魯孝公的後裔,以先祖之字為氏。

西周後期,魯國第十二位國君為魯孝公,孝公之子彄,字子臧,食采地為臧(故地在今山東棲霞東北),為臧僖伯。臧僖伯之子孫以其字臧為氏,為姬姓臧氏。姬姓臧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魯孝公之子臧僖伯是姬姓臧氏的始祖。

②第二支源於子姓,宋國臧士平後裔,以先祖之字為氏。

春秋時期,宋殤公太宰華督殺宋殤公及大司馬孔父嘉後,迎宋穆公之子馮為宋公,即宋莊公。宋殤公太宰華督之亂黨臧士平,其子孫以先祖之字臧為氏,為子姓臧氏。子姓臧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宋國太宰華督之亂黨臧士平是子姓臧氏的始祖。

(2)各民族臧姓的融合

清朝初期,滿洲八旗中的臧佳氏、錫伯部的劄斯胡裏氏均改為漢姓臧氏,其中一部分成為漢人。

242.佘姓之源

(1)漢族佘姓的來源

漢族佘姓源於薑姓,齊大夫後裔,以采邑名為氏。

春秋時期,齊滅遂國(故地在今山東寧陽西北與肥城交界處之遂鄉),遂地成為齊國之邑,名為佘丘,齊大夫食采於此。“佘丘”本為“蛇丘”,用作地名和姓氏,用“佘”代“蛇”字。食采於佘丘之地者,有以采邑名佘為氏的,為薑姓佘氏。薑姓佘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薑太公是薑姓佘氏的始祖。

(2)各民族佘姓的融合

元朝末期,雲南一支蒙古人為避難,改鐵姓為佘姓。

近代,蒙、回、滿、土家、彝等少數民族中也出現了佘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