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3.卞姓之源
(1)漢族卞姓的來源
漢族卞姓的三大主要來源,均源於姬姓,且均以封邑名為氏,其封邑均在同一地“卞”,“卞”亦即“弁”,“弁”為古代的帽子。卞地之地形或如帽子形。
①第一支源於黃帝之子龍苗的後裔。
黃帝二十五子的姬姓,是得姓者十四人的十二姓之首。
黃帝之子龍苗,為姬姓。龍苗之子吾融,吾融之子明的氏族封於卞(故地在今山東泗水東之卞橋鎮),後來稱卞國。子明的氏族以封邑名“卞”為氏,為姬姓卞氏。此姬姓卞氏的曆史有4600多年。黃帝之子龍苗是姬姓卞氏的始祖。
卞國滅亡後,龍苗的後裔南移長江流域,成為南蠻之祖。
商朝初期,商湯時大臣卞隨為其後裔。
②第二支源於西周曹振鐸的後裔。
西周初期,周武王封其少弟叔振鐸於曹(故地在今山東定陶北),伯爵,為曹叔振鐸。周武王又封曹叔振鐸之庶子於卞(故地在今山東泗水東之卞橋鎮),伯爵,稱卞伯。卞國之子孫以國名卞為氏,為姬姓卞氏。此支姬姓卞氏的曆史有3000餘年。周文王之子曹振鐸是此支姬姓卞氏的始祖。
③第三支源於春秋魯莊子的後裔。
春秋中期,魯國勇士魯莊子,又稱孟莊子,封於卞(故地在今山東泗水東之卞橋鎮),為卞邑大夫,又稱卞子。魯莊子之子孫以采邑名卞為氏,為姬姓卞氏。此支姬姓卞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魯莊子是此支姬姓卞氏的始祖。
(2)各民族卞姓的融合
清朝初期,滿洲八旗中的邊佳氏改為漢姓卞氏,一些卞姓滿人被同化成為漢人。
244.虞姓之源
(1)漢族虞姓的來源
漢族虞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帝堯時期,舜之部落史稱有虞氏,後稱虞國,其封地為虞(故地在今山西永濟)。“虞”是傳說中的神獸,即騶虞。有虞氏族以“虞”為族名徽號,演變成文字姓的虞氏,為媯姓虞氏。舜又稱虞舜。舜時設置虞官,管理山林、漁獵之事。西周沿襲設置,管理田獵的官為虞人。媯姓虞氏的曆史有4200多年。帝舜是媯姓虞氏的始祖。
帝舜時期,帝舜封其子均於商(故地在今陝西商洛山)。
大禹時期,封帝舜之子商均於虞(故地在今河南虞城北),史稱東虞,為夏朝諸侯國。
②第二支源於姬姓,周太王後裔,以國名為氏。
商朝末期,周文王之伯父古太伯與仲雍率領其氏族一起出奔荊蠻,沿長江而下,曆四代最終到達江蘇無錫東的梅裏。
西周初期,周武王封仲雍之曾孫周章於吳(故地在今江蘇無錫),公爵,建立吳國,亦稱句吳;封周章之弟於虞(故地在今山西平陸東北),公爵,為虞仲,史稱西虞。虞國之子孫以國名虞為氏,為姬姓虞氏。姬姓虞氏的曆史有3000餘年。周太王之子仲雍的曾孫虞仲是姬姓虞氏的始祖。
春秋時期,晉獻公借虞滅虢,回師順道滅虞。
(2)各民族虞姓的融合
隋朝時期,俚族臨賀(故地在今廣西賀州一帶)的土著虞姓,為壯族先民。隋朝大將軍魯國公虞慶則,櫟陽(今陝西臨潼)人,本為魚姓,後所為虞姓。
清朝初期,滿洲八旗中的虞佳氏改為漢姓虞氏。
245.刁姓之源
(1)漢族刁姓的來源
漢族刁姓是齊國豎刁的後裔,以先祖之字為氏。
西周初期,周武王封薑子牙於古齊地建立齊國(故地在今山東臨淄)。
春秋時期,齊桓公寵臣豎刁,因與管仲共同輔佐桓公,使齊國成為春秋一霸。豎刁之子孫以先祖之字刁為姓。這支刁姓曆史有2500多年。齊桓公寵臣豎刁是這支刁姓的始祖。
(2)各民族刁姓的融合
明朝時期,雲南土著中刀氏改姓刁,今傣族仍有刁姓;青海土族先民也有刁姓。
清朝時期,雲南建水州、鎮沅土府,四川昌道土著等均有刁姓。
當今,滿、蒙、回等民族中也均有刁姓。
246.冷姓之源
(1)漢族冷姓的來源
漢族冷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官名,以先祖官名為氏。
黃帝時期,有專門管理樂器、表演之典樂官為伶倫,亦作泠倫。古時,冷同泠、伶。伶人是善於樂器、表演、舞蹈、戲曲的人才。
周朝時期,周王室設置的樂官為伶人;春秋楚國設置的樂官名為泠人。伶人、泠倫之子孫有伶氏、泠氏,伶、泠原音均為línɡ,後轉為冷氏。這支冷氏的曆史有近3000年。
②第二支源於姬姓冷氏,衛康叔後裔,以先祖官名為氏。
衛康叔庶子有一為周朝之淩人。“淩”本義是冰淩。西周時期,專門掌管儲藏冰及供應冰塊之官稱為“淩人”。淩人之子孫以先祖官名淩為氏。古時“淩”、“冷”相通,淩人之子孫有以冷為氏的,為姬姓冷氏。姬姓冷氏的曆史也有近3000年。周文王之子衛康叔是姬姓冷氏的始祖。
(2)各民族冷姓的融合
清朝時期,蒙古人的輝特氏改為漢姓冷氏。
當今,彝、滿、回、藏、布依、達斡爾等民族均有冷姓。
247.應姓之源
(1)漢族應姓的來源
漢族應姓源於姬姓,周武王後裔,以國名為氏。
西周初期,周成王封其弟於應(故地在今河南平頂山市的治陽鎮),侯爵。應國之子孫以國名應為氏,為姬姓應氏。姬姓應氏的曆史有近3000年。周武王是姬姓應氏的始祖。
應國不久衰弱,先附於周天子,後依附於秦國。春秋初期,楚文王滅應國。
(2)各民族應姓的融合
近代,回族中出現應姓。
248.匡姓之源
(1)漢族匡姓的來源
漢族匡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姬姓,魯國句須後裔,以封邑名為氏。
春秋時期,魯成公大夫施孝叔家臣句須,為魯國匡邑(故地在今山東魚台南)之宰。匡句須的子孫以封邑名匡為氏,為姬姓匡氏。姬姓匡氏的曆史有2400多年。魯國匡句須是姬姓匡氏的始祖。
②第二支源於羋姓,楚大夫的後裔,以采邑名為氏。
春秋時期,楚國有大夫食采於匡(故地在今河南睢縣西舊匡城),其子孫以采邑名匡為氏,為羋姓匡氏。羋姓匡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匡邑的楚國大夫是羋姓匡氏的始祖。
(2)各民族匡姓的融合
北宋初期,因避宋太祖趙匡胤的名諱,改匡氏為主氏;政和(公元1111年—1118年)年間,官方不準以主作為姓,又改為康氏。
當今在蒙、土家、傈僳、傣等少數民族中也出現了匡姓。
249.栗姓之源
(1)漢族栗姓的來源
漢族栗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風姓,栗陸氏後裔,以族名徽號為氏。
女媧氏時期所封的十三氏諸侯,均為風姓。其中居於今河南夏邑一帶的栗陸氏是以“栗”為族名徽號,演變成文字姓的栗氏,為風姓栗氏。“栗”是樹名,俗稱板栗。風姓栗氏的曆史有6000多年。女媧是風姓栗氏的始祖。
②第二支源於子姓,商朝栗國的後裔,以國名為氏。
商朝時期,子姓親族封於風姓栗氏之地(故地在今河南夏邑城關鎮)。栗國之子孫以國名栗為氏,為子姓栗氏。周滅商後栗國也滅亡。子姓栗氏的曆史有3600多年。商湯是子姓栗氏的始祖。
(2)各民族栗姓的融合
近代,滿族中出現了栗姓。
250.仇姓之源
(1)漢族仇姓的來源
漢族仇姓源於子姓,宋國仇牧後裔,以先祖之字為氏。
春秋初期,宋湣公在蒙澤(故地在今河南商丘東北蒙縣故城)被南宮萬刺殺,宋大夫仇牧討伐南宮萬,在南宮萬家門前與之相搏時,仇牧身亡。仇牧的子孫以先祖之字仇為氏,為子姓仇氏。“仇”之本義與今不同,本是配偶、伴侶之義,引申為同伴,當今仇字已無此義。古人多將“仇”字用在名字中。子姓仇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宋大夫仇牧是子姓仇氏的始祖。
(2)各民族仇姓的融合
周朝時期,北方有一白狄人小國曰仇由(故地在今山西盂縣東北);戰國初期,仇由被晉正卿智伯所滅。仇由國子孫以國名仇由為氏,後改為單姓仇氏。
東晉十六國時期,武都(故地在今甘肅武都)、陰平(故地在今甘肅文縣西北)、雍州(故地在今甘、陝交界地帶)等地仇氏已經成為氐族的大姓。
宋朝時期,金國女真人也有仇姓。
251.練姓之源
(1)漢族練姓的來源
漢族練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地名,以居地名為氏。
春秋時期,以練為地名的較多,練瀆(故地在今江蘇蘇州西南)、練墟(故地在今江蘇吳縣西南)、練溪(故地在今安徽歙縣東北練河)、練江(故地在今廣東普寧至潮陽一帶)。
五代時期,小國閩(故地在今福建閩侯)之地為練鄉。居者其後人以地名練為氏。此練氏的曆史有1000多年。
②第二支源於東姓,唐朝東河的後裔,賜姓練氏。
唐朝時期,李勣的部將練河,本姓東,為東河。因李勣伐高麗有功,以精練軍戎,東河被賜姓練氏,為練河。這支練氏的曆史有1400多年。唐朝將領練河是這支練氏的始祖。
(2)各民族練姓的融合
近代,廣東、海南地區少數民族中出現了練姓,特別是海南島的黎族。
252.楚姓之源
(1)漢族楚姓的來源
漢族楚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羋姓,楚部落的後裔,以氏族名為氏。
帝舜時期,顓頊之玄孫陸終的第六子季連的氏族為羋姓。
夏朝時期,季連的後裔羋部落已經活動於有熊氏之墟(故地在今河南新鄭)和熊山(故地在今河南郾城)一帶,為穴熊氏。
後來穴熊部落進入河南北部的楚丘(故地在今河南滑縣東),改稱楚部落。“楚”本義是矮小叢生多刺的叢生灌木,也稱作“荊”,楚地多荊,楚又稱荊。楚部落之子孫以氏族名楚為氏,為羋姓楚氏。羋姓楚氏的曆史有4000多年。黃帝裔孫季連是羋姓楚氏的始祖。
商朝初期,楚部落逐漸發展成國。商朝後期,商王武丁時,在商的征伐下楚向西遷移到今陝西渭河流域的荊山之西(故地在今陝西大荔東之朝邑),改為荊楚。
商朝末期,荊追隨周武王伐商,荊部落酋長鬻熊是周文王之師,被封為楚子,荊楚由荊山之西遷到今陝西千陽的楚山和楚水,楚國始立於此。
西周初期,周成王封鬻熊之曾孫熊繹於丹陽(故地在今湖北秭歸東)。楚國從陝西商山東下,越秦嶺,到達古丹陽。不久又遷入湖北荊山(故地在今湖北南漳西),國名為荊,子男小國。
西周末期,周幽王被犬戎所殺,周平王東遷洛邑(故地在今河南洛陽),秦襄公始列為諸侯。
春秋初期,楚武王自立為王。楚武王之子楚文王再南遷國都,也稱丹陽(故地在今湖北枝江)。後來,楚文王又沿沮漳河向東南遷到郢(故地在今湖北荊州)。春秋末期,楚昭王又北遷國都於沈鹿(故地在今湖北鍾祥),不久又遷回郢(故地在今湖北荊州)。
戰國後期,楚頃襄王又北遷國都於陳(故地在今河南淮陽)。戰國末期,楚考烈王又順潁水向東南進入皖西北的钜陽古城(故地在今安徽阜陽西北),最後遷國都有於皖腹地壽春(故地在今安徽壽縣),仍稱為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