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中華當代大姓之源10(2 / 3)

清朝初期,滿洲八族的舒穆魯氏改為漢姓米氏。

211.麥姓之源

(1)漢族麥姓的來源

漢族麥姓源於齊桓公時麥丘後裔,以封地為氏。

春秋時期,齊桓公至盛產麥子的山丘之地,為麥丘(故地在今山東商河西北)。麥丘有一老人年八十三,祝齊桓公壽,齊桓公封老人為麥丘,其子孫以麥丘為姓,後又去丘為麥姓。麥姓的曆史有2600多年。春秋時麥丘老人是麥姓的始祖。

(2)各民族麥姓的融合

古代麥姓一直是單一的群族,很少有其他民族融入。近代,在傈僳、回、苗、水、布依、瑤、黎等少數民族中出現了麥姓。

212.談姓之源

(1)漢族談姓的來源

漢族談姓主要有三大來源:

西周時期,伯益後裔之十四國,其一為譚,子爵,史稱譚子國(故地在今山東章丘西城子崖)。古譚亦作覃、郯、談。這一氏族還有以談為氏的,為嬴姓談氏。嬴姓談氏的曆史有3000餘年。伯益是嬴姓談氏的遠祖。

②第二支源於己姓,黃帝後裔,以國名為氏。

黃帝之子玄囂的氏族是黃帝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中的十二姓之一的己姓。

玄囂封己姓親族於郯(故地在今山東郯城西南),居於郯地玄囂的後裔以國名郯為氏。

春秋時期,郯國也作談國,玄囂後裔郯國之子孫有以談為氏的,為己姓談氏。己姓談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黃帝之子玄囂是己姓談氏的遠祖。

③第三支源於子姓,宋微子的後裔,以國名為氏。

西周初期,周成王平定管叔、蔡叔及武庚叛亂之後,封在平定叛亂中有大功的商紂王之庶兄微子啟於商朝的古宋國之地(故地在今河北趙縣),公爵,以奉商祀。宋公稽之子宋丁公申繼位後,宋國南遷至商丘(故地在今河南商丘西南)。

春秋時期,宋微子後裔封於談(故地在今山東郯城),談國之子孫以國名談為氏,為子姓談氏。子姓談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宋微子是子姓談氏的始祖。

(2)各民族談姓的融合

秦朝末期,楚漢相爭之際,春秋晉大夫籍談的後裔為避西楚霸王項籍之名諱,將籍氏改為談氏。

清朝初期,世居沈陽的滿洲人中始有談姓。

213.柏姓之源

(1)漢族柏姓的來源

漢族柏姓主要有三大來源:

伏羲氏之後,女媧氏即位。女媧氏所封的十三氏諸侯,均為風姓。其中居於今河南舞鋼一帶的柏黃氏是以“柏”為族名徽號,演變成文字姓的柏氏,為風姓柏氏。風姓柏氏的曆史有6000多年。伏羲氏是風姓柏氏的始祖。

春秋時期,玄囂的後裔封於柏(故地在今河南舞鋼尹集鄉),子爵。柏子國之子孫以國名柏為氏,為己姓柏氏。己姓柏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黃帝之子玄囂是己姓柏氏的遠祖。

③第三支源於姬姓,晉國柏氏的後裔,以封邑名為氏。

春秋時期,晉國大夫封於柏(故地在今河北隆堯西),其子孫以封邑名柏為氏,為姬姓柏氏。姬姓柏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柏邑的晉國大夫是姬姓柏氏的始祖。

柏地多柏樹。柏氏是晉國十一個舊姓貴族之一。

(2)各民族柏姓的融合

清朝初期,滿洲八旗中的烏蘇氏集體改為漢姓柏氏;之後蒙、藏、朝鮮、回、苗、哈尼、布依等民族中出現柏姓。

214.瞿姓之源

(1)漢族瞿姓的來源

漢族瞿姓源於古瞿國,以族名徽號為姓。

夏朝時期,瞿國在益州之瞿上(故地在今四川雙流東的瞿上城)。“瞿”由兩個“目”與“隹”(鳥)組成,本義為注目睜視的鷹類猛禽。瞿地多鷹類猛禽,瞿氏族以“瞿”為族名徽號,演變成文字姓的瞿姓。瞿姓的曆史有近4000多年。

(2)各民族瞿姓的融合

唐朝時期,西域天竺國的瞿曇氏,入中國者改單姓為漢姓瞿氏。

215.艾姓之源

(1)漢族艾姓的來源

漢族艾姓主要有四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風姓,汝艾的後裔,以先祖之名為氏。

女媧氏為風姓。女媧氏的後裔有汝氏。

夏朝時期,夏後少康之臣汝艾是女媧氏的後裔,汝艾之子孫以先祖之名艾為氏,為風姓艾氏。風姓艾氏的曆史有3700多年。夏後少康之臣汝艾是風姓艾氏的始祖。

②第二支源於子姓,商王武丁後裔,以國名為氏。

商朝時期,商王武丁的後裔有艾國(故地在今河南湯陰),侯爵。艾國之子孫以國名艾為氏,為子姓艾氏。子姓艾氏的曆史有3200多年。商王武丁是子姓艾氏的始祖。

商朝末期,周武王滅商前,艾侯被俘而國滅。

③第三支源於薑姓,齊國艾孔的後裔,以封邑名為氏。

春秋末期,齊景公大夫艾孔,其封邑在艾陵(故地在今山東萊蕪東北),其子孫以封邑名艾為氏,為薑姓艾氏。薑姓艾氏曆史有2300多年。齊景公大夫艾孔是薑姓艾氏始祖。

④第四支源於羋姓,楚國大夫後裔,以封邑名為氏。

戰國初期,楚國吞並了吳國的艾邑(故地在今江西修水西),為楚國大夫采邑,楚國大夫之子孫以采邑名艾為氏,為羋姓艾氏。羋姓艾氏的曆史有2300多年。艾邑的楚國大夫是羋姓艾氏的始祖。

(2)各民族艾姓的融合

南北朝時期,北魏鮮卑族的去斤氏改為漢姓艾氏。

唐朝時期,留居中國的猶太人後裔有艾姓。

清朝以後,其他各民族,尤其是南方的少數民族中的艾姓主要是來自漢族。

216.沙姓之源

(1)漢族沙姓的來源

漢族沙姓主要有三大來源:

神農氏炎帝的氏族為薑姓。神農氏炎帝時期的諸侯國夙沙氏(故地在今山東膠東沿海地區),始煮海水為鹽。夙沙氏的居地是海邊沙灘之地,以“沙”為族名徽號,演變成文字姓的沙氏,為薑姓沙氏。薑姓沙氏的曆史有5000多年。炎帝是薑姓沙氏的始祖。

②第二支源於子姓,宋微子後裔,以采邑名為氏。

西周初期,周成王平定管叔、蔡叔與殷侯武庚叛亂後,封在平定叛亂有大功的商紂王庶兄微子啟,為宋公,以奉商祀。宋公稽之子丁公申繼位後,宋國南遷至商丘(故地在今河南商丘西南)。

春秋時期,微子啟的後裔食采於沙(故地在今河南寧陵北石橋鄉),沙邑是西周沙隨國之地,後被宋國所滅,成為宋邑。居於沙邑的微子啟之子孫以采邑名沙為氏,為子姓沙氏。子姓沙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微子啟是子姓沙氏的始祖。

③第三支源於古沙國,以國名為姓。

古沙國,在元城之沙亭(故地在今河北大名東南)。古沙國之子孫以國名沙為姓。古沙國沙姓的曆史有3000多年。

(2)各民族沙姓的融合

南北朝時期,朝鮮半島的百濟國的沙姓進入中原。

北宋時期,金國的女真人中有沙姓。

元朝時期,元人進入中原的有沙姓。

清朝初期,滿洲八旗中的富察氏、沙拉氏均改為漢姓沙氏;西南地區的沙姓氏族是當地人歸順清朝而改為漢姓沙氏,其中一部分來自漢族。

這些少數民族沙姓在長期與漢人混居多被同化為漢族。

217.鄢姓之源

(1)漢族鄢姓的來源

漢族鄢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妘姓,黃帝後裔,以國名為氏。

帝舜時期,黃帝的玄孫祝融氏吳回,吳回之子陸終。陸終第四子求言,求言的氏族為妘姓。

西周初期,求言的後裔一支被封於鄢(故地在今河南鄢陵西北),侯爵,為鄢侯。鄢國之子孫以國名鄢為氏,為妘姓鄢氏。妘姓鄢氏的曆史有3000餘年。黃帝裔孫求言是妘姓鄢氏的遠祖。

②第二支源於羋姓,楚大夫鄢將師的後裔,以國名為氏。

春秋時期,楚國大夫鄢將師食采於鄢(故地在今湖北宜城東南),其子孫以采邑名鄢為氏,為羋姓鄢氏,故楚地多鄢姓。羋姓鄢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楚大夫鄢將師是羋姓鄢氏的始祖。

(2)各民族鄢姓的融合

清朝初期,滿族人出現鄢姓;後來兩湖地區的土家族中也出現了鄢姓,這些民族的鄢姓多源於鄢姓漢人。

218.桂姓之源

(1)漢族桂姓的來源

漢族桂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古桂國,以國名為氏。

春秋時期,古桂國(故地在今湖南桂陽)盛產桂樹之地,以桂為國名。桂國之子孫以國名桂為姓。古桂國之桂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

②第二支源於姬姓,魯國季孫後裔,以音改氏。

春秋時期,魯莊公死後,魯莊公三弟季友立莊公之子般。般被殺,季友奔陳,後複奉立莊公之少子申。季友因大功於魯,為上卿,魯人稱為季子。魯莊公之弟季友的後裔有季孫氏。

秦朝時期,秦始皇焚書坑儒,魯國公族季孫氏的後裔博士季楨被殺,季楨之弟季眭懼禍,即命其子用其名眭的音以“桂”為氏,曰桂奕,為姬姓桂氏,居幽州(故地在今河北北部)。姬姓桂氏的曆史有2100多年。魯國季孫氏的後裔季眭是姬姓桂氏的始祖。

五代紛亂時,姬姓桂氏南渡散居廣信(故地在今江西上饒)等地。

(2)各民族桂姓的融合

清朝初期,滿洲八旗有改為漢姓桂氏的;蒙古八旗中的桂車特氏改為漢姓桂氏;西南地區的苗、土家、布依、傈僳等民族出現的桂氏,多為漢人融入。

219.竇姓之源

(1)漢族竇姓的來源

漢族竇姓源於姒姓,大禹後裔,以竇為氏。

夏朝初期,夏後仲康時,後羿把持朝政。夏後仲康憂鬱而死,後羿又立了仲康之子相任新的君主,為夏後相。兩年之後,後羿罷黜了夏後相,並將其放逐,自己稱後,史稱“太康失國”。

後羿篡夏後太康之位,也不管朝政,後羿之親信寒浞乘機篡政,殺死後羿,登上帝君之位。寒浞為了斬草除根,追殺夏後相,夏後相自殺而死。

夏後相自殺後,夏後相之妻、已有孕的有仍氏女自“竇”逃出,奔有仍氏(故地在今山東濟寧),生少康。“竇”是指孔穴。

少康長大後在夏的賢臣伯糜的幫助下,重新登上君位,為夏後少康,恢複夏朝的統治,史稱“少康中興”。

夏後少康有二子,長子杼,繼少康位,為夏後杼;次子龍,於中興後留居有仍氏,以竇為氏,為姒姓竇氏。姒姓竇氏的曆史有近4000年。夏後杼之子龍是姒姓竇氏的始祖。

(2)各民族竇姓的融合

魏晉時期,洛陽竇氏為氐族大姓。

南北朝時期,鮮卑沒鹿回部紇豆陵氏改為漢姓竇氏。

東晉末期,南羌也有竇姓。

唐朝天寶年間,賜西突厥王阿悉爛達幹為漢姓竇氏。

北宋時期,西夏黨項人也有竇姓。

清朝初期,滿洲人、蒙古人中均有竇氏。西南地區的佤、傈僳、壯等民族中的竇姓多為漢族融入。

220.鬱姓之源

(1)漢族鬱姓的來源

漢族鬱姓源於姬姓,春秋吳國大夫後裔,以采邑名為氏。

商朝末期,周文王之伯父太伯與仲雍率領吳氏族一起出奔荊蠻,沿長江而下,曆經四代最終到達江蘇無錫東的梅裏。吳伯、仲雍定居於今江蘇一帶稱為吳。

春秋時期,吳國大夫之食采於鬱(故地在今山東魚台鬱郎城)。其子孫以采邑名鬱為氏,為姬姓鬱氏。姬姓鬱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鬱邑吳國大夫是姬姓鬱氏的始祖。

(2)各民族鬱姓的融合

西漢時期,匈奴人有鬱姓。西域鬱立國(故地在今新疆奇台西北),其國人進入中原後以漢姓鬱為氏,後來這些鬱氏均融入漢族之中。

221.繆姓之源

(1)漢族繆姓的來源

漢族繆姓源於嬴姓,秦穆公後裔,以先祖之諡號為氏。

西周後期,秦莊公次子秦襄公因討西戎、護周平王東遷洛邑(故地在今河南洛陽)有功被封為諸侯,並賜以岐山以西之地。秦襄公東遷都城於汧(故地在今陝西隴縣南),於公元前777年立國稱秦,正式建立秦國。

(2)各民族繆姓的融合

清朝初期,滿人中出現繆姓,似也來自漢族。

222.暢姓之源

(1)漢族暢姓的來源

漢族暢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姬姓,周武王的後裔,以官名為氏。

西周初期,設置的禮儀官稱為暢月,又稱暢令、月令,是掌夜間宮廷燈火之官。暢月、暢令的後裔子孫,有以先祖官名為氏的,稱暢月氏、暢令氏,後改為單姓暢氏,為姬姓暢氏。姬姓暢氏的曆史有3000餘年。

②第二支源於薑姓,春秋齊國的後裔。

西周初期,周武王封薑尚(即薑子牙)於營丘(故地在今山東昌樂東南),公爵,為薑姓齊國,後齊國遷至今山東臨淄,為周朝異姓諸侯國。

春秋時期,齊國公族中有以暢為氏的,為薑姓暢氏。薑姓暢氏的曆史有2400多年。薑太公是薑姓暢氏的始祖。

(2)各民族暢姓的融合

曆史上暢姓無其他民族融入。

223.鞏姓之源

(1)漢族鞏姓的來源

漢族鞏姓源於姬姓,東周簡公後裔,以封邑名為氏。

東周中期,周敬王之卿士簡公封於鞏(故地在今河南鞏義西南孝義鎮),稱鞏簡公。鞏簡公之子孫以其封邑名鞏為氏,為姬姓鞏氏。姬姓鞏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周敬王卿士鞏簡公是姬姓鞏氏的始祖。

(2)各民族鞏姓的融合

東漢時期,羌族中有鞏姓。

北魏時期,生羌中有鞏姓。

清朝初期,滿洲人中也有鞏姓;滿洲錫伯部的孔古爾氏改為漢姓鞏氏。

224.卓姓之源

(1)漢族卓姓的來源

漢族卓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羋姓,戰國楚公族後裔,以先祖之字為氏。

戰國時期,楚威王之子公子卓的後裔以先祖之字卓為氏,為羋姓卓氏。羋姓卓氏的曆史有2300多年。楚威王之子卓是羋姓卓氏的始祖。

②第二支源於嬴姓,戰國趙人卓氏。

(2)各民族卓姓的融合

唐朝時期,吐蕃鬆讚幹布之吐蕃人有卓姓。當今,土家、黎、朝鮮族都有卓姓。

225.褚姓之源

(1)漢族褚姓的來源

漢族褚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子姓,宋共公後裔,以采邑名為氏。

黃帝玄孫契為子姓,契的後裔商湯建立商朝。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

西周初期,周成王平定管叔、蔡叔與殷侯武庚叛亂後,封在平定叛亂中有大功的商紂王庶兄微子啟於宋(故地在今河北趙縣),為宋公,以奉商祀。宋公稽之子丁公申繼位後,宋國南遷至商丘(故地在今河南商丘西南)。

春秋中期,宋共公之子公子段,字子石,食采於褚(故地在今河南洛陽南之褚氏亭),因“其德可師”,故號褚師,也稱褚師段。褚師段之子孫以采邑名褚為氏,為子姓褚氏。子姓褚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宋共公之子褚師段是子姓褚氏的始祖。

②第二支源於官職,以官名為氏。

春秋時期,宋、衛、鄭等國均設有“褚師”官職。褚師是主管集市貿易之官,相當於市長。官為褚師者,其子孫以褚師為氏,後來改為單姓褚氏。此褚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

(2)各民族褚姓的融合

近代,蒙、滿、回、傈僳族中才出現褚姓。

226.欒姓之源

(1)漢族欒姓的來源

漢族欒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姬姓,晉靖侯後裔,以采邑名為氏。

春秋時期,晉靖侯之孫賓食采於欒(故地在今河北趙縣西北)。晉靖侯之子孫以采邑名欒為氏,為姬姓欒氏,是春秋初晉國11個貴族之一。

姬姓欒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晉靖侯是姬姓欒氏的始祖。

②第二支源於薑姓,齊惠公的後裔,以先祖之字為氏。

春秋時期,齊惠公之子堅,字子欒,惠公之孫子雅之族以其父字欒為氏,為薑姓欒氏。薑姓欒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齊惠公之子子欒是薑姓欒氏的始祖。

(2)各民族欒姓的融合

近代,蒙古、土家、錫伯等民族才出現了欒姓,多為來自漢族的移民。

227.戚姓之源

(1)漢族戚姓的來源

漢族戚姓源於姬姓,衛武公後裔,以封邑名為氏。

西周初期,周武王將其同母弟封於康(故地在今河南禹州西北),侯爵,稱為康叔。周成王平定管叔、蔡叔及武庚叛亂後,移封康叔於衛(故地在今河南浚縣西南衛賢集),侯爵,為姬姓衛國。

春秋時期,衛康叔的八世孫衛成公時,衛武公之子公子惠孫的六世孫孫林父,字文子,亦作孫文子,為衛大夫,封於戚(故地在今河南濮陽北的戚城)。林父之支庶以封邑名戚為氏,為姬姓戚氏。姬姓戚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周文王之子衛康叔的裔孫孫林父是姬姓戚氏的始祖。

(2)各民族戚姓的融合

明、清時期,蒙古、滿人中出現了戚姓。

228.全姓之源

(1)漢族全姓的來源

漢族全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彭姓,黃帝後裔,泉氏同音之全氏。

帝舜時期,黃帝的玄孫祝融氏吳回,吳回之子陸終。陸終之子籛的氏族為彭姓。彭氏族初居西方今陝西一帶,彭氏族已經很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