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司姓之源
(1)漢族司姓的來源
漢族司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周朝官名,以先祖之官職名為氏。
西周時期,為國掌管政事的官吏稱為“司”。周朝至各諸侯國都設有司寇之官,是專掌刑獄的大臣。
春秋戰國時期,司馬、司徒、司城等官皆為官署之官名。久居各司官位的,其子孫以先祖官名為氏,有司馬氏、司徒氏、司城氏;後來有改單姓為司氏的。這些司氏的曆史有近3000年。
②第二支源於姬姓,鄭國大夫後裔,以先祖之字為氏。
西周末期,周宣王封其弟姬友於南鄭(故地在今陝西華縣東),史稱鄭桓公。
春秋時期,鄭國傳20位於姬嘉,史稱鄭簡公。鄭簡公時,有大夫為司臣。司臣之子孫以其字司為氏,為姬姓司氏。姬姓司氏曆史有2500多年。鄭國大夫司臣是姬姓司氏的始祖。
(2)各民族司姓的融合
清朝以前,漢族司姓無其他民族融入。
清朝初期,居今遼寧撫順的滿洲人中有司姓。今黑龍江富裕的柯爾克孜族格爾額斯氏、蒙古人杜爾伯特氏均改為漢姓司氏。
199.費姓之源
(1)漢族費姓的來源
漢族費姓主要有四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嬴姓,伯益的後裔,以先祖之字為氏。
帝堯時期,少昊的後裔皋陶任大理之職。皋陶之子伯益,字大費。
帝舜時期,伯益之封地為費(故地在今山東費縣西北),伯益之子孫以其字費為氏,為嬴姓費氏。嬴姓費氏的曆史有4200多年。伯益是嬴姓費氏的始祖。
②第二支源於姒姓,大禹的後裔,以封邑名為氏。
西周後期,周幽王將王妃褒姒母家的姒姓族人轉封於費(故地在今山東費縣西南的費城),其子孫以采邑名費為氏,為姒姓費氏。姒姓費氏的曆史有2700餘年。褒姒之父是姒姓費氏的始祖。
③第三支源於姬姓,均為魯國的後裔,以封邑名為氏。
魯國是姬姓諸侯國。姬姓費氏有兩支:
其一,是魯懿公的後裔。
西周後期,魯國第十位國君為魯懿公,魯懿公之孫封於費(故地在今山東魚台西南),伯爵,為費伯。費伯之子孫以封邑名費為氏,為姬姓費氏。這支姬姓費氏的曆史有2700餘年。魯懿公是這支姬姓費氏的始祖。
其二,是魯桓公的後裔。
春秋時期,魯國吞並姒姓費氏之地,封魯桓公之子季友於費(故地在今山東費縣西南的費城)。季友之子孫以封邑名費為氏,為姬姓費氏。這支姬姓費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魯桓公是這支姬姓費氏的始祖。
④第四支源於羋姓,楚大夫後裔,以先祖之字為氏。
春秋時期,楚平王大夫費無極,其子孫以先祖之字費為氏,為羋姓費氏。羋姓費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楚國大夫費無極是羋姓費氏的始祖。
(2)各民族費姓的融合
秦漢時期,丹陽(故地在今安徽宣城)的山越族有費姓。
南北朝時期,北魏改代北(故地在今山西北部)鮮卑族的費連氏為漢姓費氏。
清朝初期,滿洲八旗中的費佳氏、費莫氏、均改為漢姓費氏。
200.蒙姓之源
(1)漢族蒙姓的來源
漢族蒙姓主要有三大來源:
伏羲氏太昊後裔有一支封於蒙山的顓臾(故城在今山東費縣西北顓臾村),為蒙山氏,以“蒙”為族名徽號,演變成文字姓的蒙氏,為風姓蒙氏。“蒙”是草本植物,亦名女蘿、王女、菟絲。盛產蒙草之山為蒙山(在今山東蒙陰西南)。風姓蒙氏的曆史有6000多年。伏羲氏太昊是風姓蒙氏的始祖。
西周時期,東蒙主是主持祭祀蒙山的官,世居蒙山,是蒙山氏的後裔。
②第二支源於姬姓,黃帝後裔,以封邑名為氏。
黃帝之孫高陽氏顓頊帝之氏族為姬姓。
帝堯時期,顓頊帝之後裔被封於蒙(故地在今河南商丘東北),其子孫以封邑名蒙為氏,為姬姓蒙氏。姬姓蒙氏的曆史有4200多年。黃帝之孫顓頊帝是姬姓蒙氏的始祖。
春秋時期,楚大夫食采於蒙(故地在今湖北荊門西之蒙山)。其子孫以采邑名蒙為氏,為羋姓蒙氏。羋姓蒙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黃帝裔孫季連是羋姓蒙氏的遠祖。
(2)各民族蒙姓的融合
唐朝時期,西南夷,即南蠻人,蒙姓是大族;南詔(故地在今雲南大理)蒙氏有入中原者以蒙為姓。
明、清時期,雲南永平、貴州土司中均有蒙姓。
當今在壯、彝、侗、毛南、水、布衣、瑤、苗、佘、土家等均有蒙姓。
201.席姓之源
(1)漢族席姓的來源
漢族席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席老翁,帝堯時席老翁的後裔。
帝堯時期,擊壤而歌的席老翁之子孫以席為姓。席老翁以播種耕稼為事,堯聞而嘉之,尊為席老師。此支席姓的曆史有4200多年。帝堯時席老翁是此支席姓的始祖。
②第二支源於姬姓,周武王後裔,荀氏改席氏。
西周初期,周成王封其弟於荀(故地在今山西新絳),荀國子孫以國名荀為氏。
春秋時期,荀國被晉武公所滅。晉大夫荀林父之孫伯黶,為晉之典籍官,伯黶之子孫以其官名籍為氏。
秦朝末期,楚漢相爭之際,晉大夫籍談的13代孫籍環,為避西楚霸王項羽名籍之名諱,將籍氏改為席氏,為姬姓席氏。姬姓席氏的曆史有2200多年。晉大夫籍談後裔籍環是姬姓席氏的始祖。
(2)各民族席姓的融合
清朝時期,滿洲八旗中有席姓,滿族席姓原本是漢人席姓入旗滿化,清朝後期,與漢人混居的又漢化成漢族。
清朝後期,蒙古族的席熱臣氏、謝卜樹氏、西日勒特兀惕氏有改為漢姓席氏的;青海的土族席納氏也有改漢姓席氏的。
202.晏姓之源
(1)漢族晏姓的來源
漢族晏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曹姓,黃帝的後裔,以先祖之字為氏。
帝舜時期,黃帝的玄孫祝融氏吳回,吳回之子陸終。陸終之子晏安的氏族部落始封於盛產棗之地曹(故地在今陝西周至),以“曹”為族名徽號,演變成文字姓時,為曹姓。晏安之子孫有以其字晏為氏,為曹姓晏氏。曹姓晏氏的曆史有4200多年。黃帝裔孫晏安是曹姓晏氏的始祖。
②第二支源於薑姓,春秋齊大夫的後裔,以采邑名為氏。
春秋時期,齊頃公大夫晏嬰,係齊公族,其封地為晏(故地在今山東齊河縣西北),諡號桓,史稱晏桓子,其子孫以采邑名晏為氏,為薑姓晏氏。薑姓晏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齊國大夫晏嬰是薑姓晏氏的始祖。
(2)各民族晏姓的融合
晏姓曆史上幾乎無其他民族融入。
203.隋姓之源
(1)漢族隋姓的來源
漢族隋姓源於姬姓,西周隨國後裔,以國名為氏。
西周時期,姬姓侯爵國隨(故地在今湖北隨州南),其子孫以國名隨為氏,為姬姓隨氏。姬姓隨氏的曆史有3000餘年。周文王是姬姓隨氏的始祖。
南北朝後期,隋文帝楊堅在北周時,被封於隨(故地在今湖北隨州南),為隨國公。楊堅先滅北周,後滅陳,建立“隨朝”,為避奔走不寧之義,便將“隨”(隨)去掉“辶”變為“隋”,稱為“隋朝”。“隋”(陏)本與“墮”是同一個字,本義為撕肉拋地進行祭祀,讀作duò,引申指落下。自此以後“隋”專用以表示朝代名,讀作suí。
隋朝以後,姬姓隨氏子孫有改為隋氏的,為姬姓隋(suí)氏。姬姓隋氏的曆史有1400多年。
(2)各民族隋姓的融合
隋姓與陏姓是不同的姓氏,曆史上幾乎沒有其他民族融入隋姓。自隋朝以後,古隨(suí)姓改為隋(suí)姓;古隋(duò)姓改為陏(duò)姓。
204.古姓之源
(1)漢族古姓的來源
漢族古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商朝時期,少昊的後裔封於古(故地在今河南鹿邑),也稱作古方,亦作苦國。古國之子孫以國名古為氏,為嬴姓古氏。嬴姓古氏的曆史有3600多年。少昊是嬴姓古氏的遠祖。
商朝末期,古國被薑姓厲人(故地在今河南鹿邑東)所滅。
②第二支源於姬姓,周太王後裔,以先祖之號為氏。
黃帝之玄孫棄,是帝堯時代管農事之官,官名為“後稷”,棄也稱後稷(即稷王),是帝嚳之子,為姬姓。
帝堯時期,因後稷管理農業有功,被封於邰山(位於今山西稷山、聞喜、萬榮和運城四地交界處),此山故稱稷山,今稱稷王山。
夏朝時期,夏後孔甲時,後稷的後裔向北遷移,進入古周國之地(故地在今山西臨汾地區),史稱大周。後來又越過呂梁山進入屈地(故地在今山西吉縣及石樓屈產河一帶)。在夏、商的1000多年中,周人一直活動在今山西境內。
商朝後期,周部落西遷進入今陝西長安以西地區。後稷的後裔公劉率族人又西遷到豳(故地在今陝西旬邑西),移居過陝西之稷山(在今陝西武功西南),形成姬姓先周部落。
商朝末期,公劉的裔孫周太王古公亶父為避狄人之難,自邠(故地在今陝西彬縣)移國於岐(故地在今陝西岐山北),自號古公。古公亶父南遷到岐山南的周原(故地在今陝西鹹陽),建立城邑,始定國號為周。
周武王建立周朝後,追諡其祖父古公亶父為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後裔有以其號古為氏的,為姬姓古氏。姬姓古氏的曆史有3100多年。後稷的後裔古公亶父是姬姓古氏的始祖。
(2)各民族古姓的融合
魏晉南北朝時,北魏改鮮卑族的北吐奚氏為漢姓古氏。
北宋時期,金朝女真人中有古姓。
205.強姓之源
(1)漢族強姓的來源
漢族強姓源於姬姓,鄭國大夫後裔,以先祖之名為氏。
西周末期,周宣王封其弟姬友於南鄭(故地在今陝西華縣東),史稱鄭桓公。周幽王時,犬戎攻破西周都城鎬京,殺了周幽王與鄭桓公。
周幽王被殺後,周平王遷都洛邑(故地在今河南洛陽)後,史稱東周。周平王遷都洛邑後,鄭桓公之子鄭武公在東鄭(故地在今河南新鄭)即位,史稱新鄭。
春秋初期,鄭莊公之子鄭伯突,即鄭勵公,在位四年,鄭大夫祭仲專政。鄭厲公指使其母族親信雍糾殺之,謀泄,雍糾被祭仲之黨大夫強鉏所殺,鄭厲公出奔蔡國避難,曆16年後回國複位。治亂前事,強鉏被厲公刖殺,強鉏後人以其名強為氏,為姬姓強氏。姬姓強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鄭國大夫強鉏是姬姓強氏的始祖。
(2)各民族強姓的融合
東晉末期,洛陽(今河南洛陽)望族的強氏是氐族。
北宋時期,金國的女真人都烈氏改為漢姓強氏。
清朝初期,滿洲八旗中的強恰哩氏、強奇裏氏均集體改為漢姓強氏,成為滿族姓。
206.穆姓之源
(1)漢族穆姓的來源
漢族穆姓均由先祖諡號而得氏。主要有三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子姓,宋穆公後裔,以先祖諡號為氏。
西周初期,周成王平定管叔、蔡叔及武庚叛亂之後,封在平定叛亂中有大功的商紂王之庶兄微子啟於宋(故地在今河北趙縣),公爵,以奉商祀。宋公稽之子宋丁公申繼位後,宋國南遷至商丘(故地在今河南商丘西南)。
春秋初期,宋武公之子宋宣公,死後傳位於其弟和,即宋穆公。宋穆公在位九年,遺詔傳位給宋宣公之子夷,即宋殤公,命自己的兒子離開宋國去鄭國,因之穆公死後諡號為穆。穆公之子孫為恭敬祖先,故以先祖的諡號穆為氏,為子姓穆氏。子姓穆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宋穆公是子姓穆氏的始祖。
②第二支源於嬴姓,秦穆公後裔,以先祖諡號為氏。
西周中期,秦部落活動於汧、渭兩水之間(今陝西千陽西、甘肅天水的東北一帶),伯益的後裔非子為秦部落首領,善於牧馬、訓馬。非子所供馬匹深得周孝王的喜歡,周孝王封秦為周朝附庸國。
西周後期,秦莊公次子秦襄公因討西戎、護周平王東遷洛邑(故地在今河南洛陽)有功被封為諸侯,並賜以岐山以西之地。秦襄公東遷都城於汧(故地在今陝西隴縣南),公元前777年立國稱秦,正式建立秦國。
春秋中期,秦國經16世傳至秦穆公,攻滅周邊十二國,稱霸西戎,秦國開始強大。秦穆公的後裔有以其諡號穆為氏的,為嬴姓穆氏。嬴姓穆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秦穆公是嬴姓穆氏的始祖。
③第三支源於姬姓,以先祖諡號為氏。
姬姓穆氏有兩支,出自姬姓鄭國、魯國:
其一,是春秋鄭穆公的後裔。
春秋時期,鄭國第11位君主,為鄭穆公,名蘭。鄭穆公死後,其子孫以先祖諡號穆為氏,為姬姓穆氏。此支姬姓穆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鄭穆公是此支姬姓穆氏的始祖。
其二,是戰國魯穆公的後裔。
戰國時期,魯國第31位君主,為魯穆公,名顯。魯穆公死後,其子孫以先祖諡號穆為氏,為姬姓穆氏。這支姬姓穆氏的曆史有2300多年。魯穆公是此支姬姓穆氏的始祖。
(2)各民族穆姓的融合
漢、晉時期,西域穆氏源於昭胡九國之穆國。
南北朝時期,北魏改鮮卑族的丘穆陵氏為漢姓穆氏。
唐宋時期,來中原的猶太人後裔有穆氏。
明清時期,蒙古人木斯臣氏、篾兒乞德氏、奧矣毛都氏均改為漢姓穆氏;滿洲八旗中的烏雅氏、穆爾察氏、穆佳氏、穆延氏、穆察氏、烏肅氏、庫雅拉氏、穆魯氏改為漢姓穆氏。
207.姬姓之源
(1)漢族姬姓的來源
漢族姬姓是黃帝的後裔,以族名徽號為姓。
黃帝原姓公孫,因居軒轅之丘(故地在今甘肅天水一帶),名曰軒轅,為軒轅氏。黃帝長於姬水(故地在今陝西岐山縣一帶),因姬水邊是多熊之地,又稱有熊氏。有熊氏以是熊腳印之圖形,有足跡之義。黃帝之子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其首為姬。姬姓的曆史有4600多年。黃帝是姬姓的始祖。
黃帝之曾孫帝嚳,帝嚳之子棄,為姬姓。棄為帝堯時期的管農事之官,官曰後稷,是周之先祖。周朝是姬姓後裔周武王所建。
(2)各民族姬姓的融合
南北朝時期,北魏鮮卑族有改為漢姓姬氏的;這一時期又出現漢族周姓改姬姓的。
宋朝時期,金國的金章宗詔示,凡太宗諸子完顏氏之宗姓者皆加山為崇姓,其餘完顏氏之宗姓皆改為姬姓。
208.宮姓之源
(1)漢族宮姓的來源
漢族宮姓源於姬姓,主要有兩大支:
①第一支出自官名,以先祖官名為氏。
周朝時期,設有掌宮門之官為“宮”,其子孫有宮氏,為姬姓宮氏。“宮”本義是室,泛稱房屋;古代比較講究的大型建築、宮殿、廟宇為宮。這支姬姓宮氏的曆史有3000餘年。周武王是這支姬姓宮氏的始祖。
②第二支源於姬姓,魯桓公的後裔,以先祖號為氏。
春秋時期,魯桓公之庶子仲慶父,也稱公子慶父,世為魯卿,謂之仲孫氏。古謂庶長為孟,故又曰孟氏。慶父六代孫魯孟僖子之子仲孫說,食采於南宮(故地在今河南洛陽東),號南宮敬叔,其子孫以先祖號南宮為氏,為姬姓南宮氏。
春秋時期,魯哀公時,孔子弟子南宮適,其支庶有改南宮氏為宮氏的,為姬姓宮氏。姬姓宮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孔子弟子南宮適是這支姬姓宮氏的始祖。
(2)各民族宮姓的融合
清朝初期,滿洲八旗中的恭佳氏改為漢姓宮氏;蒙古人宮固如德氏、瑙木沁氏、失保赤氏均改為漢姓宮氏。
209.景姓之源
(1)漢族景姓的來源
漢族景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羋姓,春秋楚國公族的後裔。
春秋時期,楚王族分族有昭、屈、景三姓,楚公族景差為大夫,景差的後裔,為羋姓景氏。羋姓景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黃帝裔孫季連是羋姓景氏的遠祖。
②第二支源於薑姓,春秋齊景公後裔,以先祖之諡號為氏。
春秋末期,齊國的第26位國君杵臼去世後諡號為景,為齊景公。齊景公支庶子孫以其諡號景為氏,為薑姓景氏。薑姓景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齊景公是薑姓景氏的始祖。
(2)各民族景姓的融合
滿、蒙、回、朝鮮、傣、傈僳、藏、阿昌等族均有景姓。
210.米姓之源
(1)漢族米姓的來源
漢族米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西域米國,以國名為姓。
漢朝時期,西域米國,也稱弭秣賀,為昭武九姓之一。原居昭武城(故地在今甘肅張掖西北)。後為匈奴所敗,遷居中亞(故地在今烏茲別克斯坦境內)撒馬爾幹東南。
唐朝時期,弭秣賀屬於唐朝管轄。米國人留居中國者以國名米為姓。西域米姓的曆史有1400多年。
②第二支源於羋姓,係羋姓改米氏。
北宋時期,書畫家米芾,自稱是戰國時楚公族的後裔,本姓羋,後改為同音字米。羋姓米氏的曆史有800多年。米芾是羋姓米氏的始祖。
(2)各民族米姓的融合
米姓一直比較複雜,西域人是米姓主流,之後其他民族融入一直沒有中斷過。
唐朝時期,回紇仆固部、沙陀部有米姓。
北宋時期,西夏黨項人有米姓;金國女真人的石抹氏改為漢姓米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