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霍姓之源
(1)漢族霍姓的來源
漢族霍姓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葴姓,黃帝後裔,以族名徽號為氏。
黃帝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中的十二姓之一有葴姓。
夏朝時期,葴姓後裔所建立的諸侯國霍國(故地在今山西霍州東南),以“霍”為族名徽號,演變成文字姓的霍氏,為葴姓霍氏。葴姓霍氏的曆史有4000餘年。黃帝是葴姓霍氏的遠祖。
“霍”本由三個“隹”(鳥)與“雨”組成,後來簡為一個“隹”,用鳥群在雨中疾飛,表示群鳥突然起飛時發出的響聲。霍地是多鳥之地。
西周初期,周武王封其弟叔處於霍(故地在今山西霍州東南),為霍叔處。周武王命霍叔處與管叔鮮、蔡叔度監視商紂王之子殷侯武庚。周武王死後,成王年幼,周公旦輔政,管叔、蔡叔不服,聯合武庚發起叛亂。不久被周公旦平定,管叔鮮被殺;蔡叔度被囚;霍叔處降為庶人,轉封霍叔於遠離商都的霍城(故地在今河南汝州的霍陽聚)。北南兩地的霍國子孫均以國名霍為氏,為姬姓霍氏。姬姓霍氏的曆史有3000餘年。周文王之子霍叔處是姬姓霍氏的始祖。
春秋中期,晉獻公吞並了地處今山西霍州的姬姓霍國。
春秋末期,楚昭王滅了地處今河南汝州的姬姓霍國。
(2)各民族霍姓的融合
唐朝時期,武陵郡(故地在今湖南常德)蠻七姓中有霍姓,為兩湖地區的重要姓氏。
161.遊姓之源
(1)漢族遊姓的來源
漢族遊姓有兩支,源於春秋時期的姬姓鄭國和晉國。
①其一是春秋鄭穆公的後裔,以先祖之字為氏。
西周末期,周宣王封其弟姬友於南鄭(故地在今陝西華縣東),史稱鄭桓公。周幽王時,犬戎攻破西周都城鎬京,殺了周幽王與鄭桓公,鄭桓公之子在東鄭(故地在今河南新鄭)即位,為鄭武公,史稱新鄭。
春秋時期,鄭穆公之子公子偃,字子遊,其子孫以其字遊為氏,為姬姓遊氏。此支姬姓遊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鄭穆公之子子遊是此支姬姓遊氏的始祖。
②其二是春秋晉文侯的後裔。
春秋初期,晉國傳至十一世晉昭侯時,晉昭侯封其叔父成師於曲沃(故地在今山西聞喜東),號曲沃桓公,史稱曲沃成師,曲沃成師家族勢力越來越強大造成了晉國分裂的局麵。晉國到晉緡侯時,曲沃桓公之孫曲沃武公,殺晉侯湣奪權取代晉,自稱公國,史稱晉武公。曲沃桓公的子孫有以遊為氏的,為姬姓遊氏。姬姓遊氏的曆史也有2600多年。晉昭侯之叔曲沃桓公是此支姬姓遊氏的始祖。
(2)各民族遊姓的融合
五代十國時期,王審知被封為閩(故地在今福建)王。後來,五代南唐李璟滅閩國,閩王王審知後裔因國亡家破,為避難多改姓氏為遊氏、葉氏,寓意如遊蕩之樹葉飄零,不知所止。
162.阮姓之源
(1)漢族阮姓的來源
漢族阮姓源於偃姓,皋陶的後裔,以國名為氏。
帝堯時期,少昊的後裔皋陶任大理之職,即司法官,主征伐刑戮之事,皋陶之子孫世襲大理之官。帝堯賜皋陶為偃姓。
商朝時期,皋陶的後裔遠封於阮(故地在今甘肅涇川東南),為殷商小國,阮國子孫以國名阮為氏,為偃姓阮氏。偃姓阮氏的曆史有3600多年。商朝末期,周文王滅了阮國。皋陶是偃姓阮氏的遠祖。
(2)各民族阮姓的融合
西晉末期,河南陳留人阮敷任交州(故地在今越南境內)太守,因中原政局混亂,率族居留交州不歸,其子孫繁衍昌盛,成為越南大姓;與當地南越族混居,土著人也多從阮姓。凡留居中國境內的阮姓,當地的土著與漢族長期混居,多被同化。當今廣西的壯族中多阮姓,廣東也多阮姓。
163.尤姓之源
(1)漢族尤姓的來源
漢族尤姓有三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神農氏炎帝後裔蚩尤,以先祖之名為氏。
神農氏炎帝時代末期,榆罔為帝王時,政務廢弛,炎帝之裔蚩尤作亂。欲奪榆罔天下,將榆罔逐出空桑(故地在今山東曲阜),並追至阪泉(故地在今河北涿鹿),蚩尤在阪泉築城守,自稱“炎帝”,亦稱阪泉氏。
炎帝氏族與黃帝氏族聯合,經多年數十次戰爭,阪泉之戰蚩尤聯軍被打敗,蚩尤餘部向南敗退。
神農氏炎帝後裔蚩尤之子孫有以尤為氏的,為薑姓尤氏。薑姓尤氏的曆史有4600多年。蚩尤是薑姓尤氏的始祖。
②第二支源於山越族之尤氏。
三國時期,吳國鄱陽(故地在今江西南昌地區)尤氏,出自山越族。山越族是秦漢時期東南地區的土著後裔一支,進入晉朝以後被漢化,融入到漢人之中。山越族尤氏的曆史有1800多年。
③第三支源於姬姓,沈氏改尤氏。
商朝末期,後稷的後裔周文王封其第十子季載於冉(故地在今陝西西安附近),伯爵。季載是周武王之母弟,世為周卿士,稱冉伯。
西周初期,冉國東移至聃(故地在今河南修武西聃村),亦稱聃伯。冉國的一支轉封於沈(故地在今河南平輿北),侯爵,其子孫以封地名沈為氏,為姬姓沈氏。
五代時期,閩(故地在今福建)王名王審知,閩人為避“審”音,姓沈者將“沈”去“氵”為“尤”,為姬姓尤氏。姬姓尤氏的曆史有1100多年。聃伯是姬姓尤氏的遠祖。
(2)各民族尤姓的融合
清朝初期,滿洲人中,尤其黑龍江地區的赫哲人一支改為尤姓;西北地區的回回人中,以伊斯蘭教經名尤素夫為名的,選用漢姓時用首音字為尤氏。
164.舒姓之源
(1)漢族舒姓的來源
漢族舒姓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偃姓,皋陶的後裔,以國名為氏。
西周初期,周武王封偃姓皋陶後裔於舒(故地在今山東滕州南),子爵。“舒”的本義是舒展,由舒展引申用作野鵝的別名,即舒雁、舒鴨。舒地是因多野鴨、野鵝而得名。後來舒人隨徐人南遷建立舒國(故地在今安徽廬江西),子爵。舒國子孫以國名舒為氏,為偃姓舒氏。偃姓舒氏的曆史有3000餘年。皋陶是偃姓舒氏的遠祖。
春秋中期,徐國滅舒子國。後來舒人又複立舒國,還建立了舒庸、舒鳩、舒蓼、舒龍、舒鮑、舒龔等小國,史稱群舒(故地在今安徽廬江、舒城一帶)。群舒子孫均以國名舒為氏。
黃帝之子禺陽的氏族為任姓,其封地為任(故地在今河北任丘西北)。任氏族後來南遷至今山東濟寧東南。
西周初期,周武王封黃帝的任姓後裔有謝、章、薛、祝、佗舒、呂、泉、畢等國,皆是小國。舒國子孫以國名舒為氏,為任姓舒氏。任姓舒氏的曆史也有3000餘年。黃帝之子禺陽是任姓舒氏的遠祖。
(2)各民族舒姓的融合
清朝初期,滿洲八旗的舒穆祿氏、舒覺羅氏、舒佳氏、舒穆魯氏、他塔拉氏,錫伯族的舒穆爾氏,均集體改為漢姓舒氏。
165.柯姓之源
(1)漢族柯姓的來源
漢族柯姓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姬姓。
黃帝之玄孫棄,也稱後稷(即稷王),是帝嚳之子,為姬姓,是帝堯時代管農事之官。姬姓柯氏有兩支:
其一,是春秋吳公子柯盧的後裔,以先祖之字為氏。
商朝末期,後稷的後裔周文王之伯父太伯與仲雍率領吳氏族一起出奔荊蠻,沿長江而下,曆經四代最終到達今江蘇無錫東的梅裏。吳伯、仲雍定居於今江蘇一帶稱為吳。
西周初期,周武王封仲雍之曾孫周章於吳(故地在今江蘇無錫),公爵,建立吳國,亦稱句吳。
春秋時期,吳國公子柯盧,亦作柯蘆,柯盧子孫以其字柯為氏,為姬姓柯氏。此支姬姓柯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吳國公子柯盧是此支姬姓柯氏的始祖。
其二,是春秋衛國柯邑人的後裔,以采邑名為氏。
西周初期,周武王封其同母弟於康(康國故地在今河南禹州西北的夏王少康的古城),稱為康叔。周成王時,將康叔轉封於衛(故地在今河南浚縣西南衛賢集),史稱衛康叔。
春秋時期,衛國有一地名稱柯(故地在今河南內黃北),食采於此地者以地名柯為氏,為姬姓柯氏。此支姬姓柯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周文王之子衛叔康是姬姓柯氏的遠祖。
②第二支源於薑姓,齊大夫的後裔,以采邑名為氏。
西周初期,周武王封薑姓後裔薑尚於營丘(故地在今山東昌樂東南),公爵,為薑姓齊國,後齊國遷至今山東臨淄,為周朝異姓諸侯國。
春秋時期,齊國大夫食采於柯澤(故地在今山東東阿西南),其子孫以采邑名柯為氏,為薑姓柯氏。薑姓柯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薑太公是此支薑姓柯氏的遠祖。
(2)各民族柯姓的融合
南北朝時期,北魏改代北(故地在今山西北部)鮮卑族的柯拔氏為柯氏,此後融入漢人中,成為河南柯姓望族;西羌人也有柯姓。
清朝以後,東北的滿洲人、錫伯人、蒙古人,西北的裕固人等了都出現了柯姓。
166.牟姓之源
(1)漢族牟姓的來源
漢族牟姓源於曹姓,黃帝後裔,以國名為氏。
帝舜時期,顓頊之玄孫陸終,是祝融氏吳回之子。陸終第五子晏安的部落封於盛產棗之地曹(故地在今陝西周至),為曹姓。
西周時期,有一牟國(故地在今山東萊蕪東),子爵,是顓頊之玄孫陸終第五子晏安的後裔,曹姓。“牟”本義是牛的叫聲,牟地之人將牛稱為“牟”。牟國子孫以國名牟為氏,為曹姓牟氏。曹姓牟氏的曆史有3000餘年。黃帝裔孫晏安是曹姓牟氏的遠祖。
(2)各民族牟姓的融合
漢晉時期,今重慶涪陵地區百越中的一支中有牟姓,很快被漢化。
167.滕姓之源
(1)漢族滕姓的來源
漢族滕姓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古滕姓,黃帝後裔,以族名徽號為氏。
黃帝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中的十二姓之一有滕姓,滕氏族受封於滕(故地在今河南輝縣西北的田窯),以“滕”為族名徽號,演變成文字姓的滕姓。黃帝後裔的滕姓有4600多年的曆史。黃帝是滕姓的始祖。
“滕”本義是水向上湧,有奔騰之義。
西周初期,周成王封周文王第十四子錯叔秀於黃帝的後裔滕姓之地(故地在今河南輝縣西北的田窯),侯爵,為滕侯。滕國之子孫以國名滕為氏,為姬姓滕氏。姬姓滕氏的曆史有3000餘年。周文王之子錯叔秀是姬姓滕氏的始祖。
周公旦、薑太公東征平定徐(故地在今江蘇徐州)、奄(故地在今山東曲阜)等十七國後,移封滕國於滕(故地在今山東滕州西南)。滕國後降為子爵。
(2)各民族滕姓的融合
北宋時期,南方的俚人出現了滕姓。
清朝初期,北方的蒙古人中的紀勒格勒德氏、特梭估斯氏都集體改為漢姓滕氏。
168.穀姓之源
(1)漢族穀姓的來源
漢族穀姓源於嬴姓,伯益的後裔,以居地名為氏。
西周中期,秦部落活動於汧、渭兩水之間(今陝西千陽西、甘肅天水的東北一帶),伯益的後裔非子為秦部落首領,善於牧馬、訓馬。因非子為周孝王養馬有功,被封於秦亭(故地在今河南範縣),也稱秦嬴,為周朝附庸國。後來秦嬴又西遷回秦部落活動故地秦穀(故地在今甘肅天水東北張家川)。非子後裔的一支以居地名“穀”為氏,為嬴姓穀氏。嬴姓穀氏的曆史有2800多年。伯益後裔非子是嬴姓穀氏的始祖。
(2)各民族穀姓的融合
南北朝時期,北魏改昌黎(故地在今河北昌黎)鮮卑一支穀會氏為漢姓穀氏。
唐朝時期,東夷人的穀那氏改為漢姓穀氏。漢族郤姓中有人因事去邑(阝)部改姓穀。以上改姓均發生在北方地區。
169.柴姓之源
(1)漢族柴姓的來源
漢族柴姓源於薑姓,齊文公後裔,以采邑名為氏。
西周初期,周武王封在滅商中有大功的薑尚(即薑太公)建立齊國。
春秋時期,齊文公之子公子高的六世孫高傒,在齊桓公時任齊國正卿。高傒的十代孫子羔,衛大夫,是孔子弟子,食采於柴(故地在今山東新汶西),稱高柴。高柴之子孫以采邑名柴為氏,為薑姓柴氏。薑姓柴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齊文公後裔高柴是薑姓柴氏的始祖。
(2)各民族柴姓的融合
明朝時期,賜降明有功的蒙古人中多人為柴氏。
清朝初期,滿洲八旗中的賽密勒氏集體改為漢姓柴氏,隨後達斡爾人中也出現了柴氏。
170.卜姓之源
(1)漢族卜姓的來源
漢族卜姓源於官名,卜官的後裔,以官名為氏。
古代有卜官。“卜”本義為占卜,即灼燒甲骨,根據裂紋取兆,以占吉凶。商、周時期人們用火燒龜甲,觀察裂紋來測吉凶為占卜。
卜官是占卜之官,商、周兩朝,直至春秋時的晉、秦、魯、楚國,皆有卜官。卜官之子孫有以其官名卜為氏。其中以周文王之子滕叔繡之後的卜氏最為著名,係姬姓,為姬姓卜氏。姬姓卜氏的曆史有3000餘年。
(2)各民族卜姓的融合
卜姓血係一直比較複雜,組成有姒姓、子姓、姬姓、嬴姓、羋姓等。
魏晉時期,北魏改匈奴的須卜氏為漢姓卜氏。
宋朝時期,南蠻族也有卜姓。
清朝初期,滿洲八旗中的布爾察氏、布尼氏、布爾尼氏、卜佳氏等集體改為漢姓卜氏;蒙古人中的博斯沁氏、布忽圖惕氏,赫哲人的卜拉氏,錫伯人的卜占那氏、卜庫索裏氏,達斡爾族人布頓強氏,也都改為漢姓卜氏。
171.成姓之源
(1)漢族成姓的來源
漢族成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姬姓,周文王後裔。
黃帝之玄孫棄,也稱後稷(即稷王),是帝嚳之子,為姬姓,是帝堯時代管農事之官。後稷的後裔周文王之子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
姬姓成氏有四支:
其一,是周文王之子叔武的後裔,以國名為氏。
商朝末期,周文王封其第七子叔武於郕(故地在今陝西岐山一帶),伯爵。
西周初期,郕國移封於今山東鄄城東南。周穆王時,郕國東遷後,也稱盛國(故地在今山東寧陽北盛鄉城)。郕武之子孫以國名郕為氏,後去“阝”為成氏,為姬姓成氏。此支姬姓成氏的曆史有3000餘年。周文王之子郕武是此支姬姓成氏的始祖。
其二,是周文王親族季戴的後裔,以國名為氏。
西周初期,周武王將親族季戴封於今河南範縣濮城一帶,子爵,也稱為“郕”。郕國之子孫以郕為氏,也為姬姓郕氏;後來去“阝”為成氏,也為姬姓成氏。此支姬姓成氏的曆史也有3000餘年。周文王親族季戴是此支姬姓成氏的始祖。
其三,是東周畿內成國的後裔,以采邑名為氏。
東周時期,周朝畿內小國成國(故地在今河南洛陽東),子爵,古稱成周之地,後來成為周的一邑,成國之子孫以采邑名成為氏,為姬姓成氏。成周之地之姬姓成氏的曆史有2700多年。周平王是此支姬姓成氏的始祖。
其四,是姬姓魯國大夫公孫成的後裔,以食邑名為氏。
春秋時期,魯國大夫公孫宿,食采於成(故地在今山東寧陽東的華豐鎮),也稱公孫成。公孫成之子孫以采邑名成為氏,為姬姓成氏。此支姬姓成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魯國大夫公孫成是此支姬姓成氏的始祖。
②第二支源於羋姓,楚國若敖的後裔,以先祖之號為氏。
春秋時期,楚國國君若敖之孫令尹子玉,號成得臣,其後裔以其號成為氏,為羋姓成氏。羋姓成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楚國若敖之孫成得臣是羋姓成氏的始祖。
(2)各民族成姓的融合
漢晉時期,北方的匈奴族有成姓。
宋朝時期,南方的蠻夷有成姓。
明清時期,今湘貴雲地區的土著都有成姓。
這些少數民族成姓長期與漢人混居早已同化為漢族。
172.饒姓之源
(1)漢族饒姓的來源
漢族饒姓源於媯姓,帝舜後裔,以國名為氏。
帝舜時期,帝舜之子商均的支子被封於饒(故地在今河北饒陽東北)。“饒”是富饒之義。饒國之子孫以國名饒為氏,為媯姓饒氏。媯姓饒氏的曆史有4200多年。帝舜之子商均是媯姓饒氏的始祖。
戰國時期,饒國淪為齊國一邑,齊臣饒君為舜之裔孫。後來,饒邑歸趙。
(2)各民族饒姓的融合
饒姓基本上沒有其他民族融入。
明清以後,在南方地區的土家族、壯族、瑤族、布依族、彝族中先後出現了饒姓,主要是漢族融入到少數民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