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楚國主管占巫的官,稱詹尹,亦稱占尹。詹尹之封邑為詹(故地在今江西樂安)。楚國詹尹之子孫以官名詹為氏,為羋姓詹氏。羋姓詹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楚官詹尹是羋姓詹氏的始祖。
(2)各民族詹姓的融合
秦漢以後,開始有其他民族融入詹姓之中,主要發生在南部,武夷地區的詹姓源於蠻族。
魏晉時期,侯官(故地在今福建閩侯)地區的詹氏,源於山越族。
清朝初期,北方地區蒙古人巴林氏有改為漢姓詹氏的。
148.曲姓之源
(1)漢族曲姓的來源
漢族曲姓源於姬姓,晉武公後裔,以封邑名為氏。
西周初期,周成王封其弟叔虞於唐(故地在今山西臨汾西南),史稱唐叔虞。後來唐叔虞長子燮文由唐侯改封為晉侯。
春秋時期,晉國傳至十一世晉昭侯時,晉昭侯封其叔父成師於曲沃(故地在今山西聞喜東),號曲沃桓公,史稱曲沃成師,曲沃成師家族勢力越來越強大造成了晉國分裂的局麵。晉國到晉緡侯時,公元前678年,曲沃桓公之孫曲沃武公,殺晉侯湣奪權取代晉,自稱公國,史稱晉武公。曲沃成師之子孫以封邑名曲為氏,為姬姓曲氏。姬姓曲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晉昭侯之叔曲沃桓公是姬姓曲氏的始祖。
(2)各民族曲姓的融合
三國時期,蜀漢的宕渠(故地在今四川渠縣)人有曲姓。
唐朝時期,西北奚人和契丹人有曲姓。
宋朝時期,今甘肅的土著中也有曲姓。
清朝初期,滿洲人中世居遼陽(故地在今遼寧遼陽)的有曲姓。
這些少數民族的曲姓後來大多被同化成漢族。
149.歐陽姓之源
(1)漢族歐陽姓的來源
漢族歐陽姓源於姒姓,越王勾踐後裔,以封地名為氏。
夏朝時期,夏後少康封其庶子無餘於會稽,也稱越(故地在今浙江紹興),即越國。
春秋時期,越國被吳國所滅。十九年後越王勾踐又複國。戰國後期,越王勾踐的六世孫越王無強時,越國被楚國所滅。越國滅亡後,楚王封無強之次子蹄於烏程歐餘山(故地在今浙江湖州南之故菰城之升山)之陽,稱歐陽,其氏族後人以居地名歐陽為氏,為姒姓歐陽氏。姒姓歐陽氏曆史有2500多年。越王勾踐後裔蹄是姒姓歐陽氏的始祖。
(2)各民族歐陽姓的融合
元朝時期,西南地區貴州黎平府新化縣的土司中出現歐陽姓。當代湖南西部的土家族中也有歐陽姓。
150.靳姓之源
(1)漢族靳姓的來源
漢族靳姓源於羋姓,楚莊王後裔,以采邑名為氏。
春秋時期,楚莊王封其小兒子子蘭於上官(故地在今河南滑縣東南)。
戰國時期,楚莊王的裔孫靳尚,是楚懷王之寵臣,為上官大夫,食采於靳(故地在今湖南靳江一帶)。靳尚之子孫以采邑名靳為氏,為羋姓靳氏。羋姓靳氏的曆史有2200多年。靳尚是羋姓靳氏的始祖。
靳尚得楚懷王夫人鄭袖信任,曾通過楚懷王夫人解救張儀。
(2)各民族靳姓的融合
南北朝時期,河西(即黃河以西)靳氏為匈奴屠各族之胤,東部鮮卑烏丸族也有靳氏。
清朝初期,滿洲人中也出現了靳氏。
151.祁姓之源
(1)漢族祁姓的來源
漢族祁姓有三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祁姓,黃帝後裔,以族名徽號為姓。
祁氏族在部落中擔任祈禱神明的職責,以“祁”為族名徽號,演變成文字姓的祁姓。黃帝後裔的祁姓之曆史有4600多年。黃帝是祁姓始祖。
“祁”源於“祈”,“祈”由“礻”(示,表示祭台)與“斤”(刀斧,表示宰殺牲畜)組成,本義是以牲祭神祈禱。“祈”氏族所居之邑為“祁”,祁氏族受封之地為祁(故地在今山西祁縣)。
②第二支源於祁姓,西周杜伯的後裔,以祖姓為氏。
夏朝時期,夏後孔甲時,帝堯之子丹朱的後裔劉累封於劉(故地在今河南偃師南的南劉聚),後來劉累氏族遷於河南魯山。
西周初期,周武王封劉累後裔於唐(故地在今山西臨汾西南),公爵,以奉堯祀,此唐國也稱晉唐。周成王時,晉唐叛亂,被周成王所滅。滅晉唐後,遷晉唐劉累的後裔唐公於杜(故地在今陝西長安東北),降為伯爵,為杜伯。
西周後期,周宣王時大夫杜伯無罪被殺,杜國子孫因失國大部分逃往中原各國。杜伯之子隰叔逃奔晉國,隰叔之子孫以祖姓祁為氏,為祁姓祁氏。祁姓祁氏的曆史有2700多年。杜伯之子隰叔是祁姓祁氏的始祖。
③第三支源於姬姓,晉獻公的後裔,以采邑名為氏。
春秋中期,晉獻公之裔孫奚為晉大夫,食采於祁(故地在今山西祁縣東),其子孫以采邑名祁為氏,為姬姓祁氏。姬姓祁氏曆史有2500多年。晉獻公裔孫奚是姬姓祁氏始祖。
(2)各民族祁姓的融合
元朝時期,甘肅行省的西祁土司中出現祁姓。
清朝初期,甘肅西寧(今青海西寧)的土司、青海的碾伯縣(故地在今青海樂都)的土司都為祁姓,均為蒙古人;後來的蒙古人中的乞顏氏、道勞特吉新氏、撒勒隻兀惕氏均有改為漢姓祁氏。
清朝時期,滿洲八旗中的奇德哩氏、喜特勒那氏、祁他拉氏、祁佳氏均改為漢姓祁氏。
152.路姓之源
(1)漢族路姓的來源
漢族路姓主要有三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隗姓,炎帝後裔,以國名為氏。
隗姓是炎帝薑姓的分支。
薑姓源自西北高原,神農氏炎帝的後裔留居今陝西寶雞、隴縣一帶融入戎狄的,為遊牧民族,史稱薑戎。後來逐漸東移,遷至今晉南一帶。由於薑戎生活在鬼魅出沒的崎嶇、險峻之山巒,以“隗”為族名徽號,演變成文字姓的隗氏,為隗姓。
黃帝時期,封神農氏炎帝隗姓之裔於路(故地在今山西黎城南),路國子孫以國名路為氏,為隗姓路氏。隗姓路氏的曆史有4600多年。炎帝是隗姓路氏的遠祖。
春秋時期,赤狄潞子國為路國後裔,春秋後期潞子國被晉所滅。
②第二支源於姬姓,帝堯之弟帝摯的後裔,以國名為氏。
黃帝之玄孫摯,是帝嚳與次妃常儀所生,帝堯之異母弟,為姬姓。摯做了九年共主,為帝摯,禪讓給堯。帝摯之孫玄元,有功於帝堯,封於路(故地在今山西黎城南),曆經帝舜、大禹稱侯。帝摯的後裔以國名路為氏,為姬姓路氏。姬姓路氏的曆史有4200多年。帝摯是姬姓路氏的始祖。
③第三支源於妘姓,顓頊後裔,以國名為氏。
帝舜時期,顓頊之玄孫陸終的第四子求言的氏族部落為妘姓。
西周初期,求言後裔一支被封於路(故地在今山西黎城南),為路國,其子孫以國名路為氏,為妘姓路氏。妘姓路氏的曆史有3000餘年。黃帝裔孫求言是妘姓路氏的遠祖。
(2)各民族路姓的融合
西漢時期,匈奴各部均有路姓。
三國時期,東南廬陵(故地在今江西吉安)路氏源於山越族。
南北朝時期,北魏鮮卑族的沒路真氏改為漢姓路氏。
清朝初期,滿八旗中的庫雅拉氏集體改為漢姓路氏。
這些少數民族路姓長期與漢族混居,多數已經漢化。
153.塗姓之源
(1)漢族塗姓的來源
漢族塗姓源於姒姓,塗山氏的後裔,以國名為氏。
夏朝時期,塗山氏族亦稱塗山國,與夏人同源,為姒姓。塗山國子孫以國名塗為氏,為姒姓塗氏。姒姓塗氏的曆史有4000餘年。大禹是姒姓塗氏的始祖。
大禹治水成功後,曾在塗山會盟。大禹之子夏後啟的母親是塗山氏族的人,史稱塗山氏之女,也稱閔妃。
(2)各民族塗姓的融合
清朝時期,兩湖地區的土家族中已有塗姓,與漢民相互交融,當今湘鄂地區多塗姓,與土家族的塗姓有密切關係。
154.蘭姓之源
(1)漢族蘭姓的來源
漢族蘭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姬姓,鄭穆公的後裔,以先祖之名為氏。
春秋初期,鄭文公之子為鄭穆公,名蘭。鄭穆公之母懷穆公之日,夢見天使送來蘭草,於是穆公出生後取名為蘭,也稱公子蘭。傳說鄭穆公病危時,命身邊侍從把房中的蘭草割掉,隨之而亡。其子孫將蘭草看作神草,穆公的一支庶出子孫以穆公之名蘭為氏,為姬姓蘭氏。姬姓蘭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鄭穆公是姬姓蘭氏的始祖。
②第二支源於羋姓,戰國楚人的後裔,以采邑名為氏。
戰國中期,楚懷王時,楚國的疆土一度東抵山東的南部莒縣、泰安一帶。楚國在今山東南部建立了蘭邑(故地在今山東蒼山西的蘭陵鎮),蘭邑楚人是一群十分喜好蘭草和蘭花的人群,把南方佩帶香草、種植蘭花的習俗帶到了北方,此邑命名為蘭。食采於蘭邑的楚國公族大夫子孫以邑名蘭為氏,為羋姓蘭氏。羋姓蘭氏的曆史有2300多年。楚懷王是羋姓蘭氏的始祖。
(2)各民族蘭姓的融合
漢朝時期,北部的匈奴貴族中有蘭姓。
南北朝時期,北魏鮮卑族中的烏洛蘭氏改為漢姓蘭氏;盧水胡、巴氐人均有改用漢姓蘭氏的,並同化為漢族。
元朝時期,元人喀喇氏中的一支也改為漢姓蘭氏。
當代常把蘭、藍兩姓混為一談,曆史上完全是兩個姓氏。
155.甘姓之源
(1)漢族甘姓的來源
漢族甘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夏朝時期,神農氏炎帝後裔所建的甘國(故地在今陝西戶縣北甘亭),其子孫以國名甘為氏,為薑姓甘氏。薑姓甘氏的曆史有4000多年。炎帝是薑姓甘氏的遠祖。
大禹之子夏後啟滅有扈氏(故地在今陝西西安一帶)時,甘國也淪亡。扈人東遷至扈城亭(故地在今河南滎陽),甘人也東遷至甘(故地在今河南宜陽)。
黃帝之玄孫棄,也稱後稷(即稷王),是帝嚳之子,為姬姓,是帝堯時代管農事之官。後稷的後裔周武王建立周朝。姬姓甘氏有兩支:
其一,是周武王的後裔,以國名為氏。
西周初期,周武王滅薑姓甘國,封其同姓親族於甘(故地在今河南宜陽),子爵,為周畿內小國甘子國。甘子國之子孫以國名甘為氏,為姬姓甘氏。此支姬姓甘氏的曆史有3000餘年。周文王是此支姬姓甘氏的始祖。
其二,是周惠王的後裔,以采邑名為氏。
東周初期,周平王東遷洛邑時,將姬姓甘國並為周邑。周惠王封少子太叔帶食采於甘(故地在今河南宜陽),為甘昭公,其子孫以采邑名甘為氏,也為姬姓甘氏。此支姬姓甘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周惠王是此支姬姓甘氏的始祖。
(2)各民族甘姓的融合
明朝時期,青海土族土司中出現了甘姓。
清朝時期,滿洲八旗中甘佳氏、噶魯氏等集體改為漢姓甘氏;蒙古人中的嘎查古特氏、噶赤克兀惕氏也改為漢姓甘氏。
156.裴姓之源
(1)漢族裴姓的來源
漢族裴姓源於自嬴姓,非子後裔,以封邑名為氏。
西周中期,秦部落活動於汧、渭兩水之間(今陝西千陽西、甘肅天水的東北一帶),伯益的後裔非子為秦部落首領,善於牧馬、訓馬。非子所供馬匹深得周孝王的喜歡,周孝王封非子於秦亭(故地在今河南範縣),為周朝附庸國。不久,秦嬴又西遷回秦部落活動故地秦穀(故地在今甘肅天水東北張家川)。秦氏族由秦亭西遷時,曾停留於棐林(故地在今河南新鄭東),此地因非子所居而得名,將“非”字下麵加上義符“木”為棐林,非子有支子留居於此。
春秋初期,鄭武公欲東遷東鄭(故地在今河南新鄭)時,將居於棐林(故地在今河南新鄭東)的非子後裔封於另地,並將其原來的“棐”字下麵的義符“木”改為“邑”,為之義符“邑”改為“衣”,為“裴”氏,為嬴姓裴氏。嬴姓裴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伯益的後裔非子是嬴姓裴氏的始祖。
非子的後裔自(故地在今山西聞喜東裴氏村)遷徙至解(故地在今山西解州),又遷至大解(故地在今河南洛陽南),後又遷至小解(故地在今河南洛陽西)。
(2)各民族裴姓的融合
唐朝時期,西域疏勒王裴夷鍵降唐,封為右驍騎大將軍,其後用漢姓為裴氏。
清朝初期,滿洲八旗中的培佳氏集體改為漢姓裴氏;朝鮮人中也出現了裴姓。
157.梅姓之源
(1)漢族梅姓的來源
漢族梅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係源於子姓,商湯的後裔,以國名為氏。
商朝初期,商王成湯之子商王太丁封其弟於梅(故地在今河南新鄭西北),伯爵。梅國之子孫以國名梅為氏,為子姓梅氏。“梅”即梅樹,古梅地是產梅之地。梅氏人群所居注遷移之地留下許多帶梅的地名。子姓梅氏的曆史有3600多年。商王成湯是子姓梅氏的始祖。
商朝末期,梅伯為商的忠臣,軾死諫被紂王所醢,即被剁成肉醬,爵廢。
西周初期,周武王封梅伯之玄孫於黃梅(故地即今湖北黃梅),號忠侯,子孫仍以梅為氏,為子姓梅氏。此子姓梅氏的曆史有3100多年。
②第二支源於姒姓,越王勾踐的後裔,以采邑名為氏。
夏朝時期,夏後少康封其庶子於越(故地在今浙江紹興),號無餘,後來建立了越國。
春秋時期,越王勾踐的後裔封於梅裏(故地在今江蘇無錫),其子孫以采邑名梅為氏,為姒姓梅氏。姒姓梅氏隨後散居沅湘(即湖南沅江、湘江一帶)。姒姓梅氏的曆史有2400多年。越王勾踐是姒姓梅氏的始祖。
(2)各民族梅姓的融合
漢晉時期,襄陽(故地在今湖北襄陽)梅姓,為南蠻大姓。
唐朝時期,西北地區北狄奚酋長有梅姓;貴州府開州有梅氏土司。
清朝初期,滿洲八旗中的梅佳氏、梅勒氏均集體改為漢姓梅氏;蒙古人的梅日根哈拉氏、俄勒斯特氏改為漢姓梅氏。
158.童姓之源
(1)漢族童姓的來源
漢族童姓是黃帝裔孫老童後裔,以先祖之號為姓。
黃帝之孫高陽氏顓頊繼帝位,為顓頊帝。高陽氏顓頊帝之孫號老童,老童之子孫有以其號童為姓的。童姓的曆史有近4400多年。黃帝裔孫老童是童姓的始祖。
夏朝初期,老童後裔童律,因隨大禹治水有功,其封地稱為童(故地在今江蘇睢寧與安徽泗縣之間),侯爵國。
(2)各民族童姓的融合
北宋時期,金國出現了童姓。
明清時期,滿洲人、蒙古人先後出現了童姓。
清朝時期,滿洲八旗大姓佟佳氏中有一部分人改為漢姓童氏。
159.翁姓之源
(1)漢族翁姓的來源
漢族翁姓源於姬姓,周昭王後裔,以采邑名為氏。
黃帝玄孫棄,是帝嚳之子,是帝堯時代管農事之官,官名為“後稷”,棄也稱後稷(即稷王),為姬姓。後稷的後裔周武王建立周朝。
西周初期,周昭王封其庶子食采於翁山(故地在今浙江定海東),其子孫以采邑名翁為氏,為姬姓翁氏。姬姓翁氏的曆史有3000餘年。周昭王是姬姓翁氏的始祖。
(2)各民族翁姓的融合
清朝初期,蒙古八旗中的弘吉剌氏集體改為漢姓翁氏;後來在滿族、土家族、侗族、壯族回族中先後出現了翁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