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中華當代大姓之源8(2 / 3)

②第二支源於任姓,黃帝後裔,以國名為氏。

西周初期,周武王封黃帝之子禺陽的後裔於祝(故地在今山東肥城南鑄鄉),為祝國。祝國之子孫以國名祝為氏,為任姓祝氏。祝國後來被齊所並。任姓祝氏的曆史有3000餘年。黃帝之子禺陽是任姓祝氏的遠祖。

③第三支源於祝史之官,以先祖之官名為氏。

商周時期,專職祭祀之官為“祝”。司祝是祭祀之官,亦稱祝史,也稱太祝。周朝有太祝、小祝、喪祝、甸祝、詛祝、夏祝、商祝、逸祝等祝官。

春秋時期,周、虢、衛、鄭、齊、宋均有司祝之官。祝史官之子孫以先祖官名祝為氏。祝史官之祝氏的曆史有3000多年。

(2)各民族祝姓的融合

南北朝時期,北魏代北鮮卑族的叱盧氏改為漢姓祝氏。

清朝初期,滿洲八旗中的愛新覺羅氏、喜塔喇氏等中的一部分改為漢姓祝氏。

136.紀姓之源

(1)漢族紀姓的來源

漢族紀姓源於薑姓,炎帝後裔,以族名徽號為氏。

炎帝後裔的一支始居於成紀(故地在今甘肅秦安北),以“紀”為族名徽號,演變成文字姓的紀氏,為薑姓紀氏。“紀”本義為纏束互不混雜的絲縷。紀氏族是以治理蠶絲著稱的氏族。薑姓紀氏之曆史有5000多年。炎帝是薑姓紀氏的始祖。

後來紀人順渭水東遷紀城(故地在今河南偃師緱氏鎮),再南遷至紀氏城(故地在今河南郟縣東)。

夏商時期,東遷至紀氏邑(故地在今山東曹縣東南)。

西周初期,周武王封炎帝的後裔於紀(故地在今山東曹縣東南),侯爵,為紀侯。後來紀人又東遷至今山東壽光南。紀人遷移經過、居住過的地方留下很多帶“紀”字的地名。

(2)各民族紀姓的融合

紀姓的組成比較單純,除唐朝時期有舒姓一支改姓紀外,一直是一脈相傳。

清朝初期,滿洲八旗中的錫瑪拉氏改為漢姓紀氏;蒙古人的紮賚特氏、吉如兀惕氏也均改為漢姓紀氏。

137.尚姓之源

(1)漢族尚姓的來源

漢族尚姓源於薑姓,薑子牙後裔,以先祖之尊號為氏。

商朝末期,薑姓後裔呂尚,尊號薑尚,又稱薑太公,也稱薑子牙、號太公望,又稱呂望。商末周文王尋賢,遇呂望於渭水之陽,立為師。周武王尊太公望為師尚父,佐武王滅商紂,建立周朝。

“尚”的象形字是酒器之形,本義為酒器,表示舉杯致敬之意,引申為崇尚、高貴之義。

西周初期,周武王封薑姓後裔薑尚於營丘(故地在今山東昌樂東南),公爵,為薑姓齊國,後齊國遷至今山東臨淄。薑太公其子孫有其以尊號尚為氏的,為薑姓尚氏。薑姓尚氏的曆史有3000餘年。薑太公是薑姓尚氏的始祖。

(2)各民族尚姓的融合

隋唐時期,北方東部鮮卑宇文部一支有尚姓,歸附李氏唐朝;西北吐蕃部落中也有尚姓,鮮卑人和吐蕃人在與北方漢族混居後很快同化為漢族,成為北方尚姓的重要組成部分。

138.畢姓之源

(1)漢族畢姓的來源

漢族畢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姬姓,周文王後裔,以國名為氏。

黃帝玄孫棄,是帝嚳之子,是帝堯時代管農事之官,官名為“後稷”,棄也稱後稷(即稷王),為姬姓。後稷的後裔周武王建立商朝。

商朝末期,後稷的後裔周文王第十五子高,隨周武王伐商,立大功而封於畢(故地在今陝西鹹陽東北),公爵,稱畢公高。畢公高之子孫以國名畢為氏,為姬姓畢氏。姬姓畢氏的曆史有3000多年。周文王之子畢公高是姬姓畢氏的始祖。

西周初期,畢公高負責處理被商紂王關押的犯人,采取寬大政策,平反了不少冤獄,表彰了因直諫而受迫害的忠臣,因而在朝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成為“周初四聖”之一。畢公高又是周康王的顧命大臣,輔政有力,形成了“成康之治”。

西周初期,周武王封黃帝之子禺陽的任姓後裔於畢(故地在今陝西鹹陽東北)。畢國之子孫以國名畢為氏,為任姓畢氏。任姓畢氏的曆史有3000餘年。

(2)各民族畢姓的融合

魏晉時期,北魏的河南鮮卑族出連氏集體改為漢姓畢氏;西域畢國胡人凡入居中國者都以國名畢為姓;南部的南越人中、北部的匈奴中都有畢姓;這些外來畢姓很快被同化為漢人的畢姓。

清朝初期,東北滿八旗中的弼魯氏集體改為漢姓畢氏;蒙古人的海那赫氏、畢瑪特氏;赫哲人的畢拉氏;達斡爾人的畢力夾氏等都改用漢姓畢氏。

139.耿姓之源

(1)漢族耿姓的來源

漢族耿姓主要有三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子姓,商湯的後裔,以居邑名為氏。

黃帝玄孫契,是帝嚳之子,為子姓。傳至契的十四世孫履,即成湯,滅夏建立了商朝,定都於亳(故地在今河南商丘北)。商朝六遷其都。商朝前期,商王仲丁時,將都城從亳遷於囂(故地在今河南滎陽與鄭州交界一帶);商王河亶甲時,又遷都於相(故地在今河南內黃東南);商王祖乙時,將國都從相遷於邢(故地在今河南溫縣東)。後來又從今河南溫縣的邢遷於今河北的邢(故地在今河北邢台)。古代“邢”讀作“耿”,河北之“邢”又稱“耿”。之後商都又從耿再遷於庇(故地在今山東鄆城北),再遷於奄(故地在今山東曲阜)。商王遷都時,留居今河北邢台者以耿為氏,為子姓耿氏。子姓耿氏的曆史有3300多年。商王祖乙是子姓耿氏的始祖。

商王盤庚時,商都從奄遷於殷(故地在今河南安陽西北),再未遷都。

西周初期,周武王封其同姓親族於耿(故地在今山西河津東南),侯爵。耿國之子孫以國名耿為氏,為姬姓耿氏。姬姓耿氏的曆史有3000餘年。周文王是姬姓耿氏的始祖。

③第三支源於嬴姓,春秋趙夙的後裔,以封邑名為氏。

西周中期,皋陶之子伯益的後裔造父,是周穆王的駕車大夫,因平定徐偃王之亂中立了大功,封於晉國之地趙(故地在今山西洪洞縣北)。趙氏成為晉國望族。

春秋中期,晉獻公滅姬姓耿國後,封造父的七代孫叔帶的後裔趙夙於耿(故地在今山西河津東南),趙夙之子孫以封邑名耿為氏,為嬴姓耿氏。嬴姓耿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伯益後裔趙夙是嬴姓耿氏的始祖。

(2)各民族耿姓的融合

清朝初期,世居遼寧的滿洲人、高麗人出現了耿姓;其後東北地區的蒙古人、錫伯人中也出現了耿姓。

140.蘆姓之源

(1)漢族蘆姓的來源

漢族本沒有蘆姓,漢族蘆姓源於其他民族改姓。

南北朝時期,北魏代北(故地在今山西北部)鮮卑族有一支莫蘆氏改為漢姓蘆氏,並融入漢人之中,從此漢族才有了蘆姓。莫蘆氏,也稱豆莫婁氏,這一氏族出自東夷的豆莫婁部落。豆莫婁部落生活在鬆花江流域及黑龍江下遊。蘆姓的曆史有1500多年。

(2)各民族蘆姓的融合

蘆姓一直活動在北方地區,到明清以後,陸續在西南地區的壯、瑤、苗等民族中出現了蘆姓;在東北地區的朝鮮族中也出現了蘆姓。

141.左姓之源

(1)漢族左姓的來源

漢族左姓主要有兩個來源:

①第一支是黃帝之臣左徹的後裔,以族名徽號為姓。

黃帝末期,大臣左徹是古左氏族部落的後裔。左氏族以“左”為族名徽號,演變成文字姓的左姓。左氏族是古代部落聯盟主的主要輔佐的氏族。左徹協助製造三鼎,三鼎成功之日,為黃帝去世之日,左徹為黃帝祭祀。黃帝之臣左徹的後裔左姓的曆史有4600多年。黃帝之臣左徹是左姓的始祖。

春秋時期,左徹後裔一支建立了左國(故地在今河北唐縣西北的左人鄉)。左國後來被狄人所滅。

②第二支出自西周各諸侯國的“左”官,以光祖官名為氏。

西周初期,各主要諸侯國均設有“左”官,專門掌管觀察天象和記錄君王言行,是王室和諸侯中重要的輔佐之官,由公族擔任並世襲,其支係子孫中均有左氏。

其一,源於姬姓,左公子官的後裔。

春秋時期,衛國和鄭國都設置左公子官,由公族子弟擔任,其後也有左氏,為姬姓左氏。姬姓左氏的曆史也有2600多年。

其二,源於薑姓,齊國左公子官的後裔。

春秋初期,齊國有右公子和左公子之官,為公族子弟所世襲。官為左公子之子孫有左公氏,後改為單姓左氏,為薑姓左氏。薑姓左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

其三,源於子姓,宋國左師官的後裔。

春秋時期,宋國設置左師官,由公族子弟擔任,其後人有左師氏,後改為單姓左氏,為子姓左氏。子姓左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

其四,源於羋姓,楚國左史官的後裔。

春秋時期,楚國有左史之官,楚公族左史官的子孫有以官名左史為氏的,後改為單姓左氏,為羋姓左氏。羋姓左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

(2)各民族左姓的融合

北宋時期,猶太人留居中國者有以左為姓的。

明清時期,今雲南巍山地區的土司中,有用漢姓左氏的。

清朝初期,滿洲八旗中的哈斯呼氏集體改為漢姓左氏,其中大部分後來成為漢人。

142.季姓之源

(1)漢族季姓的來源

漢族季姓主要有三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羋姓,黃帝後裔,以先祖之名為氏。

帝舜時期,祝融氏吳回之子陸終,是黃帝的裔孫。陸終第六子季連的氏族以“羋”為族名徽號,演變成文字姓的羋姓。季連的後裔有以其字季為氏的,為羋姓季氏。羋姓季氏的曆史有4200多年。黃帝裔孫季連是羋姓季氏的始祖。

②第二支源於姬姓,魯桓公後裔,以先祖行第為氏。

春秋時期,魯桓公之子魯莊公死後,魯莊公之三弟季友立莊公之子般為公。般被殺,季友奔陳。後來魯國複立莊公少子申。季友因大功於魯,為上卿,魯人稱為季子。季友的子孫有以其行弟季為氏的,為姬姓季氏。姬姓季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魯桓公之子季友是姬姓季氏的始祖。

③第三支源於薑姓,春秋齊公族後裔,以先祖行第為氏。

西周初期,周武王封薑姓後裔薑尚(即薑子牙)於營丘(故地在今山東昌樂東南),公爵,為薑姓齊國,後齊國遷至今山東臨淄,為周朝異姓諸侯國。

春秋時期,齊國公族中有以季為氏的,為薑姓季氏。薑姓季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薑太公是薑姓季氏的始祖。

(2)各民族季姓的融合

明朝初期,歸順明朝的蒙古將領被賜於漢姓的有季氏。

清朝初期,蒙古八旗的博爾濟特氏的一支改為漢姓季氏;蒙古人中的紮剌亦兒氏、吉如特氏、吉如兀惕氏均改漢季氏。

143.管姓之源

(1)漢族管姓的來源

漢族管姓源於姬姓,周文王後裔,以國名為氏。

西周初期,周武王封文王第三子叔鮮於管(故地在今河南鄭州舊城區),為管叔鮮。管叔鮮之子孫以國名管為氏,為姬姓管氏。姬姓管氏的曆史有3000餘年。周文王之子管叔鮮是姬姓管氏的始祖。

周武王命管叔鮮與蔡叔度、霍叔監視商紂王之子殷侯武庚。周武王死後,成王年幼,周公旦輔政。管叔、蔡叔不服,聯合武庚發起叛亂,不久被周公旦平定,管叔鮮被殺,管國滅亡。管國滅後地屬於檜(故地在今河南新密東北),後屬鄭(故地在今河南新鄭),戰國時屬魏(故地在今河南開封)。

春秋時期,管氏後裔東遷齊國的齊大夫管仲,食采於齊地管(故地在今山東章丘臨濟鎮北管城),管仲輔佐齊桓公稱霸,成為春秋五霸之首。管仲後裔齊大夫管蘇南遷於楚,食采於楚地管(故地在今湖北鍾祥北),管蘇助楚莊王稱霸,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2)各民族管姓的融合

清朝初期,滿洲八旗大姓之一瓜爾佳氏的一支錫伯瓜爾佳氏集體改為關、管兩姓。

144.符姓之源

(1)漢族符姓的來源

漢族符姓源於姬姓,魯頃公的後裔,以先祖之官名為氏。

戰國時期,魯頃公之孫公雅,出仕秦國,官為符璽令,掌管符璽、符令。“符”是古代朝廷傳達命令、調動兵將的憑證,又稱為符信,有虎、魚、龜形,金、銅、玉質,一分為二,以驗真偽。引申為符合之義,後形成一種有權力的官職。魯頃公之孫公雅支庶子孫以先祖官名符為氏,為姬姓符氏。姬姓符氏的曆史有2200多年。魯頃公之孫公雅是姬姓符氏的始祖。

(2)各民族符姓的融合

唐朝末期,河南宛丘(故地在今河南淮陽東南)人符姓南下,始入海南島,與黎人長期相處,黎人中也出現了符姓。

唐末五代時期,有郎姓族人冒姓符。

145.辛姓之源

(1)漢族辛姓的來源

漢族辛姓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己姓,帝嚳的後裔,以先祖之號為氏。

青陽氏玄囂之孫帝嚳是黃帝之曾孫,為高辛氏,繼顓頊帝之位,帝嚳之氏族為己姓,其封地為高辛(故地在今河南商丘西南高辛鎮)。帝嚳之子孫有以先祖號辛為氏的,為己姓辛氏。己姓辛氏曆史有近4300多年。帝嚳是己姓辛氏的始祖。

②第二支源於姒姓,夏後啟的後裔,以族名徽號為氏。

大禹之子夏後啟封其庶子於莘(故地在今陝西合陽南),史稱西莘。即夏朝時的有辛氏,也稱人莘氏。“辛”是“莘”的本字,是一種稱為細辛的中草藥。有辛氏所居之地盛產細辛,以“辛”為族名徽號,演變成文字姓的辛氏,為姒姓辛氏。姒姓辛氏的曆史有4000餘年。夏後啟是姒姓辛氏的始祖。

後來莘人又東遷於莘地(故地在今河南陝縣之辛莊)。再遷到達伊水(故地在今河南嵩縣)之濱。商朝時期,莘人自伊水舉族東遷,建立莘國(故地在今河南開封陳留鎮),史稱東莘。後來又繼續東遷於今山東曹縣西北。

(2)各民族辛姓的融合

南北朝時期,北周賜姬姓後裔項亶姓辛,其後皆顯於唐,為天水(故地在今甘肅天水)望族之辛氏。

明清以後,西北土族先民、北方滿洲人、蒙古人、朝鮮人中均出現了辛姓,多數漢化成北方漢族辛姓的一部分。

146.苗姓之源

(1)漢族苗姓的來源

漢族苗姓源於羋姓,楚國若敖後裔,以采邑名為氏。

春秋時期,楚國若敖之亂,若敖之裔孫楚令尹伯棼(即豐椒)因罪被殺,其子賁皇奔晉,晉平公使其食采於苗(故地在今河南濟源西南),又稱苗賁皇。賁皇之子孫以采邑名苗為氏,為羋姓苗氏。羋姓苗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楚國若敖裔孫苗賁皇是羋姓苗氏的始祖。

(2)各民族苗姓的融合

南北朝時期,朝鮮半島南部的百濟國人中有苗姓,入中原者被同化成漢人。

唐宋以來,經西北絲綢之路入中原的回回人中有苗姓。

清朝初期,滿洲八旗紛紛改為漢姓時,滿洲人、蒙古人都有改為漢姓苗氏的。

147.詹姓之源

(1)漢族詹姓的來源

漢族詹姓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姬姓,周宣王的後裔,以封邑名為氏。

西周後期,周宣王之子封於詹(故地在今河南武陟東南詹店),侯爵,其子孫以封邑名詹為氏,為姬姓詹氏。姬姓詹氏的曆史有2700多年。周宣王是姬姓詹氏的始祖。

②第二支源於羋姓,春秋楚詹尹的後裔,以先祖之官名為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