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中華當代大姓之源8(1 / 3)

126.葛姓之源

(1)漢族葛姓的來源

漢族葛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風姓,葛天氏後裔,以族名徽號為姓。

伏羲氏時期,活動於今河南長葛一帶的一個部落稱葛天氏,以“葛”為族名徽號,演變成文字姓的葛氏,為風姓葛氏。葛地產一種豆科藤蔓植物叫做“葛”。風姓葛氏的曆史有6000多年。伏羲氏是風姓葛氏的始祖。

②第二支源於嬴姓,伯益的後裔,以國名為氏。

夏朝時期,封伯益的後裔於葛(故地在今河南寧陵北),伯爵。葛國之子孫以國名葛為氏,為嬴姓葛氏。嬴姓葛氏的曆史有4000餘年。伯益是嬴姓葛氏的遠祖。

(2)各民族葛姓的融合

西周初期,周成王時,有羌人葛姓。

南北朝時期,鮮卑族的賀葛氏集體改為漢姓葛氏。

清朝初期,世居遼寧的滿洲八旗中的墨勒哲埒氏、格濟勒氏、格佳喇氏集體改為漢姓葛氏;之後,東北地區的赫哲人葛依克勒氏,鄂倫春人的葛瓦依爾氏、葛欽氏、萬瓦依爾氏,蒙古人的土默特氏,裕固族的格勒克氏等,均改為漢姓葛氏,其中一部分同化為當地漢人。

127.嶽姓之源

(1)漢族嶽姓的來源

漢族嶽姓源於風姓,炎帝後裔,以族名徽號為氏。

帝堯時期,伏羲氏的後裔羲和擅長觀察天象,發明了日曆,為堯執掌曆法,是掌天地四時之官。羲和有四子,分掌四嶽之諸侯,稱四嶽。四嶽是堯、舜時之四方部落首領。“嶽”本義指高大的山。由於古人對高大險峻的大山有神秘畏懼之感,以山主為神靈。四嶽之族以“嶽”為族名徽號,演變成文字姓的嶽氏,為風姓嶽氏。風姓嶽氏的曆史有4200多年。伏羲氏後裔四嶽是風姓嶽氏的始祖。

(2)各民族嶽姓的融合

南宋民族英雄嶽飛遇害後,他的部分族人和後代有北上東北的,在今遼寧地區定居。明清時期,其中有滿化入旗籍的;有改為姓的。

清朝初期,在滿洲八旗改漢姓時,滿八旗中的嶽氏也恢複了漢族。

128.伍姓之源

(1)漢族伍姓的來源

漢族伍姓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是黃帝之臣伍胥的後裔,以族名徽號為姓。

黃帝時期,黃帝的謀臣伍胥善於軍事謀略,曾與鄧伯溫一起製定克敵攻城之策。伍胥的氏族以“伍”為族名徽號,演變成文字姓的伍姓。“伍”本義是指人之間的交錯,三人相雜謂參(叁),五人相雜謂伍。“伍”引申為隊伍、軍事謀略等義。伍胥後裔之伍姓的曆史有4600多年。黃帝謀臣伍胥是伍姓的始祖。

②第二支源於羋姓,楚臣伍奢後裔,以先祖之字為氏。

春秋時期,楚莊王時有臣伍奢,曾經參與楚莊王與晉國的爭霸,協助大將孫叔敖擊敗晉軍,以賢智和軍功升為大夫,伍奢的初封之地在今湖北南漳。伍奢之子孫有以其字伍為氏的,為羋姓伍氏。羋姓伍氏的曆史有2600多年。楚莊王之臣伍奢是羋姓伍氏的始祖。

後因伍奢被殺,其子伍子胥逃到吳國。伍子胥助吳王闔閭奪取王位,又攻破楚國。

(2)各民族伍姓的融合

唐、宋時期,南方的少數民族中的伍姓,是由漢族的伍姓融入今鄂、湘、黔地區的土著,成為當今苗、土家等民族中氏族的主要成分。

明、清時期,西北的回族中出現了伍姓,此伍姓源於回回人經名“吾斯瑪乃”首字譯音,並由甘肅向東南遷移,明末、清初定居於南京。

清朝時期,蒙古人中的台本氏、合賓哈拉哈氏、科爾喬得氏、他班昂氏、斡托兒氏均改為漢姓伍氏。

129.覃姓之源

(1)漢族覃姓的來源

漢族覃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西周初期,封伯益的後裔有十四國,其一為譚,子爵,史稱譚子國(故地在今山東章丘市西城子崖)。子孫以國名譚為氏。

春秋時期,齊桓公滅譚子國,譚子奔莒。子孫將譚去“言”旁改為覃氏,為嬴姓覃氏,嶺南多此姓。嬴姓覃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伯益是嬴姓覃氏的遠祖。

②第二支源於姬姓,周文王後裔,以采邑名為氏。

黃帝之玄孫棄,也稱後稷(即稷王),是帝嚳之子,為姬姓,是帝堯時代管農事之官。

商朝末期,後稷的後裔周文王滅商之前封其第十六子於獂戎故地,伯爵,為原國(故地在今甘肅隴西縣北)。

西周初期,周成王時,將原國移封至原鄉(故地在今河南濟源),伯爵。

東周初期,周平王東遷洛陽後,將原伯之地原鄉賜於鄭人蘇岔生,原伯東移至原武(故地在今河南原陽西的原武鎮)。周襄王時,封在朝做官的周大夫原伯毛食采於覃(故地在今河南溫縣東平皋村),也稱覃伯。覃與懷同在一地,故也稱覃懷。覃伯之子孫以采邑名覃為氏,為姬姓覃氏。姬姓覃氏曆史有2600多年。周文王後裔原伯毛是姬姓覃氏始祖。

(2)各民族覃姓的融合

當今漢族覃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其他民族融入,特別是今湖南和兩廣地區的覃姓,基本上是出於東漢時期巴郡五姓蠻的覃姓。覃、潭、譚、鐔字近音相同,實為一姓。澧中蠻、平州蠻中均有覃姓,後來成為今廣西、貴州、湖南等地的覃姓。

130.駱姓之源

(1)漢族駱姓的來源

漢族駱姓主要有四大來源:

黃帝之子禺陽的部落為任姓,其封地為任(古城在今河北任丘西北)。禺陽後裔一支封於駱(故地在今陝西周至西南),以“駱”為族名徽號,演變成文字姓的駱氏,為任姓駱氏。“駱”的本是黑鬃黑尾的白馬。駱氏族是古代馴服駱的部落。駱人居地所鄰之水將“駱”的義符“馬”改為“氵”稱洛水。任姓駱氏的曆史有4600多年。黃帝之子禺陽是任姓駱氏的始祖。

夏朝以前,駱人生活在今陝西周至西南的駱穀、駱關一帶,後來東移至今陝西北洛水地區。夏朝以後,又東移到今河南的洛水,此時駱人已形成大部落,稱洛氏族,洛氏族也就是駱氏族,其後裔有以洛為氏的,為任姓洛氏。

商朝時期,一部分東遷的洛人與東夷人的雜居,將如今叫做鵂鶹的一種水鳥作為族名徽號,稱為駱鳥,將“駱”改為“雒”,族名也改為雒,其後裔以雒為氏,為任姓雒氏。故洛水又稱雒水。北部的駱人以遊牧為主,被商朝趕出中原大地,向北遷移,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境內的古洛縣定居。南部的駱人定居洛水地區,建立了洛伯國,以農耕為主,後被商所滅。還有一部分駱人向西進入今四川廣漢北的古雒縣地區。這一時期,西北的戎、氐族人加入駱氏族。

西周初期,留在洛陽的駱人被封為子爵,在洛水上遊建立了駱國,不久被西戎所滅。古駱、洛、雒通用,駱人居住過的地方留下許多帶駱、洛、雒的地名。

②第二支源於薑姓,薑子牙的後裔,以先祖之字為氏。

西周初期,周武王封薑姓後裔薑尚(即薑子牙)於營丘(故地在今山東昌樂東南),公爵,為薑姓齊國,後齊國遷至今山東臨淄。

齊國薑太公的後裔有一公子駱,其子孫有以其字駱為氏的,為薑姓駱氏。薑姓駱氏的曆史有2800多年。薑太公後裔公子駱是薑姓駱氏的始祖。

③第三支源於出嬴姓,伯益的後裔,以國名為氏。

西周中期,非子之父大駱,大駱之子孫以其名駱為氏,為嬴姓駱氏。嬴姓駱氏的曆史有2800多年。伯益後裔大駱是嬴姓駱氏的始祖。

大駱之子成,建立了大駱國(故地在今陝西的洛河地區)。

④第四支源於姒姓,越王勾踐的後裔。

夏朝時期,夏後少康封其庶子無餘於會稽,也稱越(故地在今浙江紹興),號無餘,後來建立了越國。

春秋時期,越國被吳國所滅。十九年後越王勾踐又複國。

戰國後期,傳至越王勾踐的六世孫越王無強時,越國被楚國所滅。越國滅亡後,越王之裔孫東海王搖的子孫以騶為氏,後來改成駱氏,為姒姓駱氏。姒姓駱氏的曆史也有2200多年。越王勾踐後裔東海王搖是姒姓駱氏的始祖。

(2)各民族駱姓的融合

商周時期,西北的戎、氐族人加入駱氏。

南北朝時期,鮮卑族的他駱拔氏全部改為漢姓駱氏。

唐朝時期,西北地區的吐穀渾部落中有洛氏族,後來被同化為漢人。

宋朝時期,北方金國女真人的散答氏、獨鼎氏也集體改為漢姓駱氏。

清朝初期,滿洲八旗中的薩達克氏集體改為漢姓駱氏。

131.關姓之源

(1)漢族關姓的來源

漢族關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姒姓,夏臣關龍逢後裔,以族名徽號為氏。

夏朝末期,大禹姒姓同族賢臣關龍逢為安邑人(故地在今山西夏縣北),受封於關(故地在今河北欒城),其子孫以封邑名關為氏,為姒姓關氏。“關”(関)本義是門閂,引申為關閉、關口、關隘、關卡等義。姒姓關氏的曆史有3600多年。夏賢臣關龍逢是姒姓關氏的始祖。

夏後桀暴虐荒淫,不理朝政。賢臣關龍逢前去勸諫,觸怒了桀,被囚禁並殺害。

②第二支源於姬姓,春秋尹喜的後裔,以先祖之官名為氏。

西周初期,周武王封同姓親族於尹(故地在今河南宜陽西北),子爵,為周畿內小國尹子國。尹國國君世為周卿士。

春秋時期,周大夫尹喜在函穀關任關令,稱“關令尹”。相傳老子西遊出函穀關時,為尹喜寫下了《道德經》,共計五千言。尹喜將此書傳播於後世,也西出函穀關追隨老子而去。尹喜之子孫以其官名關為氏,為姬姓關氏。姬姓關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周大夫尹喜是姬姓關氏的始祖。

(2)各民族關姓的融合

清朝初期,滿洲八旗大姓之一的關佳氏、關爾佳氏、瓜爾佳氏、扈倫瓜爾佳氏、蘇完瓜爾佳氏、卦爾察氏、瑚錫哈哩氏、扈什哈哩氏、赫特拉那氏等均改為漢姓關氏。錫伯族的瓜爾佳氏,鄂倫春族的古拉依爾氏也都改為漢姓關氏。東北的蒙古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中也有改關姓的,其中有一部分同化成當地的漢人。

132.焦姓之源

(1)漢族焦姓的來源

漢族焦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西周初期,周武王封神農氏炎帝後裔之一支於焦(故地在今河南陝縣),焦國之子孫以國名焦為氏,為薑姓焦氏。焦國不久被周所滅,其國人東遷於焦城(故地在今河南中牟西)。薑姓焦氏的曆史有3000餘年。炎帝是薑姓焦氏的遠祖。

春秋時期,焦國受鄭國之迫南遷焦邑(故地在今安徽亳州)。後焦邑為陳地,又被迫北遷魯焦城(故地在今山東嘉祥青山東),春秋中葉,焦國被魯國所滅。

西周初期,周成王滅了炎帝後裔薑姓焦國(故地在今河南陝縣)。因召公奭輔佐周成王有功,召公奭之子孫封於譙(故地在今河南陝縣),為侯爵,譙國又稱焦國。譙國之子孫有以國名焦為氏的,為姬姓焦氏。焦、譙本為同姓。姬姓焦氏的曆史有3000餘年。周文王之子召公奭是姬姓焦氏始祖。

(2)各民族焦姓的融合

南北朝時期,甘肅和四川一帶氐人已經形成了南安郡焦姓大族;隨後在四川南部、雲貴地區的南中夷四姓中有焦氏,成為叟族大姓。

唐朝時期,吐蕃人有焦姓。

宋朝時期,西夏黨項族有焦姓。

清朝初期,滿洲八旗中的覺佳氏改為漢姓焦氏。

133.柳姓之源

(1)漢族柳姓的來源

漢族柳姓主要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姬姓,魯孝公的後裔,以采邑名為氏。

魯國是周朝的姬姓諸侯國,周公旦為始祖。

春秋時期,魯孝公之子公子展,公子展的後裔展禽,字季,曾任魯國士師,食采於柳下(故地在今河南濮陽東柳屯集),號柳下惠。柳下惠之子孫以采邑名柳為氏,為姬姓柳氏。姬姓柳氏的曆史有2500多年。魯孝公之子柳下惠是姬姓柳氏的始祖。

②第二支源於羋姓,楚懷王的後裔,以封邑名為氏。

戰國末期,楚國被秦國所滅。

秦朝末期,楚懷王之孫熊心,在秦末大起義時被各路義軍推為首領,號義帝,建都於柳(故地在今河南西華之西),其子孫以封邑名柳為氏,為羋姓柳氏。羋姓柳氏的曆史有2100多年。楚懷王之孫熊心是羋姓柳氏的始祖。

(2)各民族柳姓的融合

南北朝時期,在今河南魯山一帶的南蠻,稱魯陽蠻,已有柳姓,這支柳氏可能是羋姓柳氏西遷的一支。

134.歐姓之源

(1)漢族歐姓的來源

漢族歐姓有兩大來源:

①第一支源於有熊氏,黃帝後裔,以族名徽號為姓。

黃帝時期,有熊氏部落聯盟中的一支封於西方羌戎之地,因居於崎嶇山嶺之中,以“區”為族名徽號,演變成文字姓的區姓。

“區”(區)由“匚”(藏匿處)與“品”(眾庶之形)組成,表示逃亡藏匿之意。“區”本是崎嶇,藏匿、眾多等義。黃帝的後裔的區姓有4600多年的曆史。黃帝是區姓的始祖。

商朝時期,區人被迫遷到東南沿海一帶,區人自遷到海濱之後,以一種海鳥為區人的族名徽號,故以“區”與“鳥”組成,稱為“鷗”,即海鷗。這時區人又以鷗為姓。

因區人能製造一種能盛物的陶器,稱之為“甌”,區人也稱為甌人。這時區人又以甌為姓。

又有區人以“歐”為姓。“歐”由“區”與“欠”(伸腰張口之人形)組成,意為辛勤勞苦之區人。

區、歐、甌三姓同源,區人即鷗人、甌人、歐人。歐人始終是分散的部落,在遷移過程中留下帶歐、甌的地名,浙江的歐餘山就是區人居住過的地方。

大禹的氏族為姒姓。姒姓歐氏有兩支,均為越王勾踐的後裔:

其一,是越王無強的後裔,以封地名為氏。

春秋時期,越國被吳國所滅。19年後越王勾踐又複國。

戰國後期,越王勾踐的六世孫越王無強時,越國被楚國所滅。越國滅亡後,楚王封無強之次子蹄於烏程歐餘山(故地在今浙江湖州南之故菰城之升山)之陽,歐餘山之南,稱歐陽,其氏族後人以居地名歐陽為氏,後來有改為單姓歐氏的,為姒姓歐氏。此支姒姓歐氏的曆史有2200多年。越王勾踐後裔蹄是此支姒姓歐氏的始祖。

其二是東甌王的後裔,以國名為氏。

西漢初期,越王勾踐的裔孫閩君搖因滅秦有功,被封為東海王,建都東甌(故地在今浙江永嘉西南),稱東甌王,甌國又稱歐國,其子孫有以國名歐為氏的,為姒姓歐氏。此支姒姓歐氏的曆史有2100多年。越王勾踐後裔搖是此支姒姓歐氏的始祖。

(2)各民族歐姓的融合

古越地的東越人、閩越人就有歐姓。

漢晉時期,浙贛地區的山越人中也有歐姓。唐、宋時期,除一部分融入壯族的先民外,多數東越人、閩越人、山越人的歐姓都同化為漢族,成為兩廣、湘贛地區的重要姓氏。

135.祝姓之源

(1)漢族祝姓的來源

漢族祝姓主要有三個來源:

①第一支是顓頊帝的後裔,以族名徽號為氏。

黃帝之孫高陽氏顓頊繼帝位為顓頊帝。顓頊帝之子稱,稱之子老童,老童有二子重黎、吳回。

重黎、吳回二人在帝嚳時代先後任祝融氏。“祝”字表示祭祀時司告鬼神的人,本義為禱告求福。“融”本義為冰雪消融、春氣升騰。“祝融氏”是古代掌管火種、祭祀的首領的稱謂,代表著在氏族部落中極高的地位和權力。祝融氏以“祝融”為族名徽號,演變成文字姓時,有以祝為姓的,有以融為姓的。祝融氏後裔之祝姓的曆史有4400年。黃帝裔孫重黎、吳回是祝姓的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