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華佗曾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麻醉藥——“麻沸散”,每有外科手術,先讓病人吸用此藥,待其昏迷喪失疼痛感之後,再施行手術。《演義》的作者明明知道此藥,但在這裏卻隻字不提——讓神勇的關公在昏睡中刮骨療毒,豈不大煞風景——而是讓關羽親自伸出臂膀,任由華佗切膚、刮骨。史書寫“刮骨療毒”時隻說“臂血流離,盈於盤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而小說則改動為華佗割骨時,“悉悉有聲”,周圍眾人皆掩麵失色,關羽卻飲酒食肉,同時還與幕僚馬良從容弈棋。具備這種鋼鐵意誌的人,已經不是凡人了。作者仍不滿足,又通過華佗的口說:“某為醫一生,未嚐見此,君侯真天神也!”寫到這裏,在作者眼中,關羽的腦後似乎已出現一道神聖的光環。
與“刮骨療毒”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演義》第七十回中華佗為曹操治療頭風的故事。
華佗為關羽療傷,是主動從江南前往診治,而曹操患頭風由來已久,華佗是曹操同鄉,也與他相距並不遠,卻不去為他治療。後來因大臣華歆推薦,曹操派人去召,華佗方才前來。
華佗為關羽治傷,始終得到關羽的完全信任和充分的尊重。但曹操召華佗治病時,對華佗的治療方案卻十分懷疑,認定華佗圖謀不軌,不由分說,將這位絕世名醫下獄處死。在這裏,關羽的豁達氣度和曹操的乖戾多疑,又一次形成鮮明對照。
寫到這裏,順便說說華佗之死。
曆史上的華佗,確實是死於曹操之手。不過,華佗被殺是建安十三年(208)左右的事,而曹操則死於建安二十五年(220),時間相差十三年之久,並非如《演義》所說,曹操殺了華佗之後,很快死於頭風。
華佗之死,也不是因為曹操懷疑他“圖謀不軌,欲為關羽報仇”。
按照《三國誌》和《後漢書》的華佗傳記載,華佗本是一個士大夫,雖然醫術如神,卻鬱鬱不得誌。因為在古代,醫者的社會地位是很低下的。
曹操患有頭風,由來已久。他召華佗醫治,華佗用針灸治療,往往隨手而愈,但不能除掉病根。這樣一來,華佗便成為曹操的私人醫生,隨時等候召喚。
華佗本來就不樂意以醫生立身揚名——作為一位士大夫,他的內心深處渴望的是治國平天下,建功立業——加上他脾氣倔強,不願時時被人呼來喚去,久而久之,他便厭倦了當曹操私人醫生這樣一個職業。有一天,他終於向曹操請求回家一趟,理由是回去取醫書和藥方。他一去便不願重返,曹操頭風發作,去信催他回來。不願受拘束的華佗就謊稱妻子生病,拖延不歸。久而久之,曹操不耐煩了,派人前去察看,發現華佗是在撒謊。曹操大怒,下今逮捕華佗,下獄審訊,隨即將華佗處死。
至於曆史上的曹操是不是死於頭風病,史無明載,《演義》所說,不過小說家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