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是一尊“天神”,因此他的創傷也應該由一位神醫來醫治,才相得益彰。於是已經死去十多年的華佗,便複活過來為關羽“刮骨療毒”。
常為人們津津樂道的“刮骨療毒”,見於《三國誌·關羽傳》:
(關)羽嚐為流矢所中,貫其左臂,後創雖愈,每至陰雨,骨常疼痛,醫曰:“矢鏃有毒,毒入於骨,當破臂作創,刮骨去毒,然後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醫劈之。時羽適請諸將飲食相對,臂血流離,盈於盤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從上述文字可以看出,這段記載正是渲染關羽非凡的勇氣和意誌的絕好材料,於是《三國演義》的作者信手將其拈來,再大加創作改造,便成為今天讀者見到的這一段精彩動人的篇章。
現在,讓我們來看一看,《演義》和《三國誌》所寫的“刮骨療毒”有些什麼樣的區別。
按照《三國誌》的記載,“刮骨療毒”一事發生的具體時間並不明確,但至遲也在建安二十四年(219)關羽率軍攻打樊城,也就是所謂“水淹七軍”戰役之前。《演義》的作者獨出心裁,將此事移到了“水淹七軍”之後,讓關羽率得勝之師,身先士卒,親冒矢石,攻打樊城,被一弩箭射中右臂,箭頭有毒,直透入骨。
請注意這裏的一個細節,史書明明寫的是關羽左臂受傷,《演義》卻把它改成右臂,這一改動並非無意。因為右臂的作用比左臂要重要得多。左臂受傷,對人的活動影響並不大,“水淹七軍”之前,關羽同龐德對陣,左臂就中了一箭,但絲毫沒有影響他率軍作戰並大獲全勝。但右臂受了毒箭之傷,完全可能使人的上肢活動能力喪失大半。《演義》這一左一右的改動,就為“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關羽未能打下樊城找了一個絕妙的借口,而且也為日後關羽敗在徐晃手下,被迫撤離樊城,終至一敗塗地打下伏筆。《演義》第七十六回就這樣寫道:
(徐晃)揮大斧直取關公。公大怒,亦揮刀迎之。戰八十餘合,公雖武藝絕倫,終是右臂少力。關平恐公有失,火急鳴金,公撥馬回寨。
“刮骨療毒”的時間經作者這樣一改動,關羽的非凡神勇和超人意誌仍在,另外也為他的兵敗樊城找到了一個絕妙的理由。《演義》對關羽的維護,真可說是煞費苦心,無微不至。
說到“刮骨療毒”,人們自然會想到一代神醫華佗。按照《演義》的說法,“刮骨療毒”這一神奇手術的“主刀醫生”就是他老人家。
事實上,曆史上的華佗雖然與關羽同時代,但他早在十多年前,即建安十三年(208)已經被曹操殺死,根本不可能為關羽療傷。
《演義》的作者大概覺得,關羽有如“天神”,那麼他的創傷自然應該由一位神醫來醫治,才相得益彰。於是作者讓華佗“死而複生”,慕關羽之高義,主動從江東駕小舟來到關羽寨前,請為關羽療傷,而且不肯收取分文報酬。這自然為了說明關羽仁德忠義之名遠播天下,受人仰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