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吳國太和喬國老(1 / 2)

劉備“過江招親”得以圓滿歸來,使孫權和周瑜“賠了夫人又折兵”,除了孔明的錦囊妙計之外,還多虧了吳國太作主。其實,孫權這位繼母完全是《三國演義》作者“強加”給他的。

周瑜定下妙計,要騙劉備過江招親,然後將他扣留作為人質,逼迫他退還荊州。誰知到頭來弄假成真,“賠了夫人又折兵”。這固然是因為諸葛亮神機妙算,識破周郎用心,安排下錦囊妙計,但是,諸葛亮一整套計劃能夠順利實現,還全靠一位老太太作主,這位老人就是吳國太。

如果把孔明的一整套計策比做一副杠杆,那麼吳國太可以說是這副杠杆的“支點”。沒有這個支點,杠杆發揮不了任何作用。也就是說如果不是吳國太堅決作主將女兒許配給劉備,那麼,劉皇叔就不是東吳的乘龍快婿,而要成為孫權的階下囚。孔明的一整套錦囊妙計也就付諸東流了。所以,凡是熟悉“過江招親”這段情節的讀者,大概都不會忘記那位雖然滿頭銀發,但殺伐決斷不遜須眉的吳國太。

吳國太何許人也?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她是孫堅的吳夫人之妹,姊妹倆共事一夫,一同嫁給了孫堅,所以她算是孫堅的次妻。《演義》說,吳夫人生了孫策、孫權、孫翊、孫匡四兄弟,吳國太則生有一子一女,兒子名朗,女兒就是孫夫人。建安十二年,吳夫人去世,臨終前命孫權要像事奉親生母親一樣對待她的妹妹。有“大孝”之名的孫權後來果然十分孝敬吳國太,而吳國太也儼然一國之母,頗有威嚴。後來吳國太大罵孫權、周瑜,斷然推翻了他們的“美人計”,自作主張把女兒嫁給劉備,孫權雖然是一國之主,也隻有俯首聽命的份兒。

其實,這位頗有須眉氣概的吳國太,根本就是《演義》虛構的人物。曆史上從來就不曾有過這樣一位孫堅次妻。

如果查問有關史書,可以在《三國誌·吳書·妃嬪傳》中查到孫堅吳夫人傳。吳夫人是錢塘人,嫁給孫堅之後,生了四男一女,四男就是孫策、孫權、孫翊和孫匡,女兒之名則不見記載,很可能就是後來嫁給劉備的那位孫夫人。除此之外,在任何史書或筆記中都找不到所謂“吳夫人之妹——吳國太”的記載。由此可見,吳國太這個人物純粹出於小說作者的杜撰。

《演義》為什麼要虛構吳國太這樣一個人物呢?當然完全是出於“過江招親”這一重要情節的需要。

諸葛亮為劉備過江招親定下的錦囊妙計,是建立在這樣一個基礎之上的:有這樣一個人物,其身份地位必須在孫權之上,孫權也得對其俯首聽命,這個人可以不受阻攔地將孫權的妹妹許配給劉備,而且能夠保護劉備在虎穴之中安然無恙。這樣的人物,隻能是孫權的長輩:父親或母親。

但是,史書已經明確記載,孫權的母親吳夫人早在建安七年就去世了,《演義》的作者不便公然違背這樣的史實,便隻得為孫權再“找”一位繼母,而且要讓她在孫權麵前有親生母親一樣的權威,才能演出後麵的那場好戲。曆史上的孫堅確實還有一些身份低下的姬妾,其中一人也為孫堅生過一位“庶子”孫朗。但這樣的身份是不足以對孫權產生親生母親那樣的影響和作用的。

想來想去,《演義》的作者讓吳夫人有了這樣一位妹妹,她同姐姐一起嫁給了孫堅,她不是孫堅的小老婆,而是他的“次妻”。本來,吳夫人為孫堅生過四男一女,《演義》卻隻讓她生了四個兒子,那個女兒則變成了這位“次妻”所生,以便為她日後的“女兒須是我的”那句話作個鋪墊。為了讓這位“吳夫人之妹”日後有“國太”的名分和權威,《演義》在第三十八回專門用一段文字作個交待:建安十二年(其實是建安七年)十二月,吳夫人病危,臨終前招孫權、張昭、周瑜交待後事,要張、周二人盡心輔佐孫權。又對孫權說:“吾妹與我共嫁汝父,則亦汝之母也。吾死之後,事吾妹如事我。汝妹亦當恩養,擇佳婿以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