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就為吳國太日後的身份地位定下調子,也為日後劉備“入贅”打下伏筆。後來的孫權果然待這位“姨母”如同母親。而這位由“姨母”而變成“母親”的“小吳夫人”也動不動能擺出“國太”的架子,訓斥孫權時便要拿出那句話:“我姐姐臨危之時,分付你甚麼話來?”一到這時,有孝子之名的孫權便隻好俯首聽命了。結果,劉備好事得諧,而孫權和周瑜隻得望洋興歎,“賠了夫人又折兵”。
不過,吳國太這個人物雖然出於虛構,但她的性格作風卻很像他的“姐姐”,也就是曆史上的孫堅吳夫人。據《三國誌·妃嬪傳》的記載,吳夫人是個有主見,又不乏殺伐權變的“女強人”。史書說,吳夫人在娘家時,便以才貌雙全而聞名。孫堅慕名前來求婚,吳家是個大族,看不起小吏出身的孫堅,不同意他的求婚,孫堅又慚又恨。吳夫人對娘家人說:“你們何必為了我而讓一家人冒大禍之險呢?如果我嫁到孫家沒有好結果,隻怪我命不好吧。”吳夫人就這樣嫁給了孫堅,為他生了四男一女。孫堅去世後,孫策和孫權相繼以少年統帶江東部眾,吳夫人幫助兒子治理軍國大事,“甚有補益”。有一次,孫策部下魏騰因為意見不合頂撞了孫策,少年氣盛的孫策要殺他,眾人勸止不住。吳夫人把孫策叫來,倚著井欄訓斥他:“你剛剛開拓了江南局麵,眾多大事還在草創之中,正急需優待人才。魏騰在你父親手下盡心盡力,很有功勞,你今天殺了他,就會讓眾人寒心,明日大家都會離你而去了。我不忍心見你父親的基業毀在你手中,不如先投井自盡了吧!”策見狀大驚,立即釋放了魏騰。從這件事上,可以看出吳夫人的智謀和權變。
在《演義》的吳國太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吳夫人的影子。吳夫人的剛強性格,對《演義》塑造吳國太不無影響。
最後,順便說一下,“國太”這個稱號,如同劉備的“皇叔”一樣,也出於《演義》的杜撰。中國曆史上,從來就沒有這樣的名號。在古代,帝王的母親,正式的名號是“太後”,俗稱“國母”。《演義》的作者大概認為,東吳雖然可稱一國,但當時孫權既未稱王,更未稱帝,稱為“國母”,似乎不太合適。想來想去,便生出了一個“國太”的名號。
至於喬國老的“國老”一號,則古已有之。“國老”是對“退休”大臣的一種尊稱。喬國老,據說就是東漢末年的大臣橋玄。他當過“三公”之一的大尉,是級別最高的大臣。稱他為“國老”是很合適的,並非因為他的大女兒嫁給了東吳國主孫策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