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之子關興和張飛之子張苞,是蜀漢蒼穹之上的一對雙子星座,總是一左一右,成雙捉對地出現。不過,這對雄姿英發的少年將軍,隻是文學的虛構。
提起關羽的後代,人們首先會想到關平。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關平並非關羽的親生兒子,而是關羽在千裏走單騎追尋劉備的途中所收的螟蛉之子——義子。
其實,曆史上的關平並非關羽的義子,而是關羽的親生兒子。《三國誌·關羽傳》就明確記載了關羽被孫權俘虜後,與其子關平一同被殺害的事實。
《演義》為什麼要公然違背曆史記裁,將關平的血統作這樣的改變呢?按理說,就算讓關平作關羽的親兒子,對小說的情節似也無害。
在筆者看來,《演義》的作者不惜花費筆墨,改變關平的血統,同小說之中其他地方的虛構、移植一樣,都是為了突出關羽。在千裏走單騎這段重頭戲之中,作者不僅大力渲染關羽的義氣和神勇,還不惜筆墨大寫他如何受人仰慕。在關羽的仰慕者的行列中,既有裴元紹、周倉這樣的綠林豪傑,又有郭常、關定這樣的普通百姓。結果,周倉一片真誠,當上了關羽的親隨,而關定也主動讓次子關平跟隨關羽,再由劉備金口玉言,命關羽收他作為義子。毛宗崗讀到這裏,不禁提筆批道:“前玄德於途中遇殺妻為食之劉安;今關公於途中遇遣子為嗣之關定,亦遙遙相對。”確實,這兩處情節,都是為了表現劉備和關羽的深得人心。不過,劉安殺妻割肉為劉備充饑,讀來令人毛骨悚然,不近人情,而關定遣子追隨關羽,卻有一種別開生麵的人情味。前者可說是小說渲染劉備的又一處敗筆,而後者卻是小說對關羽的又一次成功的讚頌。
關平果然不負生父關定和義伯父劉備的一番苦心,自跟隨關羽之後,對義父關心體貼,可謂無微不至,竟比親生兒子還要孝順,最後跟著義父一同走麥城,一同畢命於孫權劊子手的刀下。小說中關平的所作所為,如果出自親生子,並不足為奇,而作為一個義子,正好成為‘義薄雲天”的關羽的一個絕妙的陪襯。這大概就是《演義》為關平改變身份的原因所在吧。
關興,是關羽的另一個兒子,《演義》對此人也作了大量的加工。對於關興其人,《三國誌·關羽傳》的末尾有簡短的介紹,說他少有美名,很得諸葛亮的器重,曆任侍中、中監軍之職,數年之後便病死了。史書並無隻字記載他在蜀漢政府中有任何重大的建樹。然而,《演義》的作者愛屋及烏,愛父及子,為關興這位沒有什麼作為的名父之子作了不少的虛構。先是讓他為劉備護駕,東征孫權,在陣前屢立戰功,還借助關羽的顯聖,手刃殺父仇人潘璋。其實,曆史上的潘璋並沒有死於戰場,他是在孫權嘉禾三年(234)壽終正寢的,其時已是劉備征吳的十二年之後了。諸葛亮北伐時,《演義》又讓關興多次隨軍出征,也是屢立戰功。後來,可能小說作者考慮到《三國誌》明確記載了關興“數歲卒”,不好繼續編造下去,就讓這位風華正茂的小將莫名其妙地死了。
說到關興,人們往往會想起張苞——張飛之子。在《演義》之中,張苞和關興是一對“雙子星座”,總是一左一右,成雙捉對地出現。這一對小關張的出場,是張飛的死訊傳到成都時。先是“人報一隊軍馬驟風而至,先主出營觀之。良久,見一員小將,白袍銀鎧,滾鞍下馬,伏地而哭,乃張苞也。”接著,“又報一彪軍兵蜂擁而至。先主令侍臣探之。須臾,侍臣引一小將軍,白袍銀鎧,入營伏地而哭。先主視之,乃關興也。”這兩段文字,幾乎一模一樣。從時間順序上看,關羽之死在前,關興欲為父報仇,本應立即來見劉備,可是作者卻把他安排在張苞之後,就是為了表現出一種戲劇效果。從此,蜀漢的蒼穹之上就出現了這一對不太耀眼的雙子星座。他們先是一左一右為劉備護駕東征孫權,各自手刃了殺父仇人潘璋和範強、張達。劉備死後,又一個擔任帳前左護衛使、龍驤將軍,一個擔任帳前右護衛使、虎冀將軍,追隨諸葛亮北伐。後來,張苞因追趕敵將,摔到山澗之中,傷重不治而死,同關興一樣,英年早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