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關興一樣,張苞的故事也是出於小說的編造,而且較之關興更甚。關興至少還擔任過幾年侍中、中監軍的職務,而張苞則從未提任過蜀漢的一官半職。曆史上的張苞,是張飛的長子,但在張飛被害之前就“早夭”了。他留下了一個兒子名遵,官至尚書,後來跟隨諸葛亮之子諸葛瞻在綿竹抗拒鄧艾,臨陣戰死,同他的祖父張飛一樣,為劉氏盡了忠。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再看一看關羽的後代。按照史書的記載,關羽隻有兩個兒子——關平、關興,都是英年早逝。但在民間流傳的三國故事和幾種版本的《演義》中,關羽卻多出了一個“老三”,那就是關索。
現在流行的毛宗崗評本《演義》在諸葛亮南征時出現過關索,他自稱“荊州失陷,逃難在鮑家莊養病”,病愈之後,入川來投劉氏,在途中正好遇見南征大軍,諸葛亮便命他為前部先鋒。不過,他並沒有什麼重大的建樹,不是護軍守寨,就是接應他人,如此而已。
另外一種《三國》版本《全像通俗三國誌傳》,則對關索進行了全麵的介紹和描述,傳奇色彩十分濃厚。書中說,關羽在家鄉蒲州時,妻子胡氏正有孕在身,關羽殺了惡霸逃亡在外,胡氏生下一子,依外公胡員外長成。七歲時,元宵觀燈,迷失道路,被索員外拾取收養,後又送到班石洞花嶽先生處學武。因此將關、索、花三姓合為自己的姓名:花關索。關羽在荊州時,花關索前來認父,複了本姓,改為關索。之後,在劉備進軍東、西川時,關索屢立戰功,後來又去了雲南鎮守,獨當一麵。在劉備興兵伐吳時,關索已經病故了。
在雲南和貴州,至今流傳著許多關索的傳說,許多地名也與關索相聯係,以關家命名的山嶺、水源、城廓屢見不鮮。
貴州盤江上有一座橋,相傳最早為關索所建,故名“關索橋”;黔山最險峻的一座山峰,稱為“關索峰”,據說是因為關索攀登過。山腰有座關壯繆(關羽)祠,又名龍泉寺,寺有馬跑泉,清澈甘冽,傳說是關索在南征時用槍尖挖掘出來的。像這樣以關索命名的山嶺,貴州境內就有三處。
在雲南,以關索命名的地名就更多了。“關索嶺”在雲南也有好幾座。明清時期所修的地方誌裏,可以看到不少地方都有“關索廟”、“關索城”、“關索寨”,以及“關索飲馬池”等等,都與關索隨諸葛亮南征有關。在民間有如此眾多傳說的關索,在正史上卻見不到隻字記載,這個奇怪的現象,至今仍是學者們研究的課題。
在宋、明時期的筆記、小說、話本之中,也有不少關索的傳說。人們都知道。梁山好漢中有楊雄,綽號就叫“病關索”。另外,各種書籍記載的綠林豪傑、叛逆軍官、民間藝人,多以關索為號,如賽關索、小關索、朱關索、張關索、嚴關索等等,不一而足。為什麼宋代的人們如此偏愛關索這個名字呢?原因大概有兩個:一是關索的故事在民間流傳十分廣泛,關索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二是故事中的關索是英雄好漢,所作所為,很得人心,為人們所欽佩。
說到《水滸》,人們大概都知道梁山好漢中有一個大刀關勝,據說是關羽的嫡傳子孫。此人不僅外貌與乃祖十分相似,“堂堂八尺五六身軀,細細三柳髭須;兩眉入鬢,鳳眼朝天,麵如重棗,唇若塗朱”,而且也使一口青龍偃月刀,騎一匹火炭馬,也喜歡夜讀兵書,活脫脫一個關羽再世。
關勝這樣一個文學人物的產生,是出於人們對關羽的仰慕。其實,曆史上的關羽,應該是絕了後的。據《三國誌·關羽傳》裴鬆之注引《蜀記》,被關羽殺死的龐德,有個兒子名叫龐會,後來隨鍾會、鄧艾伐蜀。蜀漢滅亡後,龐會為父報仇,“盡滅關氏家”。
如果這個記載屬實,那麼關羽不可能存在三代以外的後裔。現在那些自稱關羽後代的人們,都是在攀附一個高貴的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