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青龍偃月刀和丈八蛇矛(2 / 2)

南北朝時的名將薛安都,時人稱其有“關張之勇”。他使用的兵器就是矟。《南史·薛安都傳》有一段文字記載他陣前格殺叛將魯爽:

安都望見爽,便躍馬大呼,直往刺之,應手倒。左右範雙斬爽首。爽世梟猛,鹹雲“萬人敵”,安都單騎直入斬之而反,時人皆雲關羽斬顏良不是過也。

我們再來看一看《三國誌·關羽傳》中關羽陣斬顏良的記載:

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袁)紹諸將莫能當者。

兩段文字描寫的情景是如此相似,以至今人懷疑《南史》的作者在抄襲《三國誌》。由此看來,關羽“刺”顏良於馬下的,很可能就是薛安都使用的那種矟。

曆史上的張飛,倒確實是使長矛的。《三國誌·張飛傳》有明確的記載:

先主……使飛將二十騎拒後。飛據水斷橋,瞋目橫矛曰:“身是張益德。可來共決死!”敵皆無敢前者。

張飛用的什麼樣的矛,史無明文。不過,作為一員馬上的武將,他使用的應該是長一丈八尺的槊(矟),這種兵器在當時或稍後的時期內又被稱為“丈八蛇矛”。十六國時的猛將陳安就曾使一支丈八蛇矛而威震當時。《晉書·劉曜載記》雲:

(陳)安左手奮七尺大刀,右手執丈八蛇矛,近交則刀矛俱發……及其死,隴上歌之曰:“隴上壯士有陳安,軀幹雖小腹中寬,七月大刀奮如湍,丈八蛇矛左右盤,十蕩十決無當前。”

所謂“蛇矛”,並不像後世的圖畫那樣矛頭如蛇形,而是指整個兵器長如蛇形。“丈八蛇矛”這個名稱看來頗有些殺氣,很適合張飛的火爆性格,又符合史實,所以為《三國》故事的說書人們采用,成為張飛的象征。

《演義》的作者為什麼要違背曆史,讓使矟的關羽去揮舞一柄他那個時代根本就沒有產生的青龍偃月刀呢?

前麵說過,中國的古代民間文藝十分講究人物手中的道具,各種小說中主要人物中的武器,各有特色,很少雷同。《西遊記》裏唐僧的三個徒弟以及路上遇到的妖怪,幾乎沒有使用過相同的兵器。再看《說唐》中的主要人物:秦瓊使鐧,羅成使槍,程咬金用斧頭,楊林使囚龍棍,李元霸使雙錘,宇文成都用鎦金镋……很少相同。在《演義》中,關羽和張飛是第一流的角色,如果讓他們都使用同一種兵器,豈不讓人覺得單調乏味?

更重要的是,關羽是小說精心塑造的一尊高大完美的神聖形象,在三國如雲般的武將之中鶴立雞群。這樣一尊“天神”自然應該使用不同尋常的兵器。在中國的“十八般兵器”之中,刀居第一,有“大刀為百兵之帥”之說。而在古往今來出現的各種各樣的刀中,青龍偃月刀的形狀是最威風的,可以說是兵器中的“王中王”。讓這位“麵如重棗,丹鳳眼,臥蠶眉,身高九尺,髯長二尺”,胯下一匹赤兔馬的關羽執上一柄威風八麵的青龍偃月刀,不正像一尊天神來到凡間嗎?

《演義》讓關羽使用青龍偃月刀,反過來又抬舉了這種刀的身份。明代的《三才圖會·器用》說:“關王偃月,刀勢既大,其三十六刀法,兵仗遇之,無不屈者,刀類中以此為第一。”

這樣一來,本來並不用於上陣格殺的青龍偃月刀,倒真的成為“百兵之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