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青龍偃月刀和丈八蛇矛(1 / 2)

曆史上的關羽,本來同張飛一樣,使的是一支“丈八蛇矛”。可是在《三國演義》裏他卻揮舞著一把那個時代尚未問世的青龍偃月刀。這是什麼原因呢?

中國的古典小說十分講究人物手中的道具,一刀一槍一物一器,往往成為人物的標誌。例如,金箍棒代表孫悟空,九齒釘耙標誌豬八成,兩把板斧正是李逵的象征,看到羽毛扇子人們會想起諸葛孔明,看到葫蘆和拐杖會令人聯想到壽星老頭和鐵拐李……

同樣,提起青龍偃月刀,人們會立即想到紅臉的關羽,說到丈八蛇矛,人們會想起黑臉的張飛。

在《三國演義》中,青龍偃月刀和丈八蛇矛一直伴隨著關羽和張飛的始終。在第一回桃園結義之後,劉、關、張就分別打造了自己的兵器。劉備的是雙股劍,張飛的是丈八蛇矛,關羽的則是一柄重達八十二斤的青龍偃月刀。這兵器還有一個奇怪的別名——“冷豔鋸”。從此,他們帶著這些兵器馳騁沙場,屢建殊勳。關羽帶著它斬華雄、斬顏良、誅文醜,過五關斬六將,威震華夏三十年。張飛帶著它鬥呂布、戰馬超,據水斷橋,一聲喝退萬眾曹兵。

比起張飛的丈八蛇矛,關羽的青龍偃月刀要威風得多。“丹鳳眼,臥蠶眉,麵如重棗的美髯公”手持這柄刀背青龍吞吐、刀刃寒光閃閃的大刀,不僅馳騁沙場,威風八麵,而且隻身在曹操和眾將麵前旁若無人地“刀挑錦袍”,至於駕一葉扁舟單刀赴會,出入東吳重鎮如無人之境,更是顯示了凜凜神威。

青龍刀簡直就是關羽的神聖化身,以至於作者還專門設計了一個黑臉周倉來扛它。因為關羽使過大刀,後來人們又把大刀叫做“關刀”。民間還產生了這樣的諺語:“關公門前耍大刀——不自量力”。

遺憾的是,這一切都是小說的藝術虛構。曆史上的關羽,非但沒用過青龍偃月刀,而且根本就不使大刀。

所謂青龍偃月刀,是一種刀刃呈半月形,刀上鑄刻有龍的長柄大刀。偃月,就是半弦月的意思。這種刀最早出現於唐宋時期,是軍營中用來操練以顯示威武雄壯的,並不用於戰場上的格鬥。明清時代的武科舉,其中一項考核內容為刀法。這種考試所用的刀就是青龍偃月刀,又稱關王刀或春秋刀,重量約三四十斤,有的竟重達百斤以上,應試的武生不僅要有膂力舉起刀,而且還得舞刀合格,才能博取功名。

由此可見,青龍偃月刀產生於三國時代之後好幾百年,關羽不可能看到它,更不可能使用它。

關羽不僅不用青龍偃月刀,也不使大刀。在《三國誌·關羽傳》中,通篇找不到一個刀字,也沒有明言關羽使用什麼武器。不過,在敘述他解白馬之圍誅殺顏良時卻這樣記道:

(關)羽望見(顏)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軍之中。

這裏,作者沒有用“斬”或“劈”一類的字眼,而用了一個“刺”字。可見關羽在馬上格鬥所用的兵器不是長柄的大刀。

關羽到底使用一種什麼兵器呢?從《三國誌》的敘述和當時的曆史情況看來,他使用的兵器很可能與張飛相同,是長矛。

在春秋戰國時代,陣前格鬥的長兵器主要是戈和矛,戈主要是用於橫擊和鉤殺,而矛則用於直刺。秦代以後,戈逐漸被淘汰,而矛則更加流行,直至隋唐時期仍不見衰落。矛根據柄的長度又分為幾種。長二丈的名“酋矛”,二丈四尺的叫“夷矛”,多用於步陣。一丈八尺的叫做“槊”或“矟”,為馬上所持。從兩漢直至隋唐,許多著名的武將都用它作為兵器。曹操父子每當興之所至。也喜歡抓一枝槊來個“橫槊賦詩”,抒發一番豪情。在《演義》第四十八回中,作者就安排誌得意滿的曹操在赤壁江上橫槊賦詩,吟詠他那首著名的《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