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後,在第四十八回《宴長江曹操賦詩》中,作者又讓曹操麵對手下眾文武親口說出自己的“宿願”:
吾今年五十四矣,如得江南,竊有所喜——昔日喬公與吾至契,吾知其二女皆有國色。後不料為孫策、周瑜所娶。吾今新構銅雀台於漳水之上,如得江南,當娶二喬,置之台上,以娛暮年,吾願足矣。
曹操既然不惜興師動眾奪取二喬,那麼孫權和周瑜必然要誓死保衛自己的嫂子和夫人。於是,兩位弱女子居然成為赤壁之戰的一個重要原因了。
其實,隻要翻一翻史書,就會清楚地發現,無論孔明的激將,還是曹操的表白,都純屬子虛烏有,完全是《演義》的虛構。
曆史上的曹操確實修築了一座銅雀台,然而它的動工卻是赤壁之戰後兩年,即建安十五年(210)的事。又過了兩年,銅雀台方才完工,此時距赤壁之戰已近四年了。曹操雖然好色,但素性簡樸,後宮姬妾穿著也十分樸素。他不惜勞民傷財修築這祥宏偉壯麗的高台,與其為了“藏嬌”,不如說為了顯示自己崇高的地位與權力。在銅雀台落成之後,曹操緊接著又下令在其兩側修建了同樣宏偉壯麗的金虎台和冰井台,與銅雀台合稱“鄴城三台”。古代禮製規定,隻有天子才能建“三台”。曹操這樣做,無疑是為了向天下表示自己“威加四海”的豐功偉績和實際上的天子地位。
當赤壁之戰發生的時候(建安十三年,208),銅雀台連影子都還沒有,曹操又怎麼會說出“置二喬於台上,以娛晚年”的話呢?
至於曹植的《銅雀台賦》,是寫於赤壁之戰五年之後的建安十七年春天。高台落成之後,躊躇滿誌的曹操帶著兒子們登台賞玩,命兒子當場作賦以記其事。曹丕和曹植都完成了“作業”,但曹植的賦辭藻更為華麗,對乃父歌功頌德也更為高明,因此受到曹操的格外稱讚。不過,這篇流傳至今的《銅雀台賦》之中並沒有什麼“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的句子。這是作者杜撰,再經過諸葛亮的口說出來的。試想,父親有奪人之妻的念頭,兒子怎麼會知道?即便知道了,又怎麼敢寫進自己的作品,讓它四處傳揚呢?
在這裏,《演義》把曹操、曹植這對曠世難遇的名父子,挖苦得不成樣子。而諸葛亮隨機應變的機智、周瑜狹隘偏激的心胸個性,也同樣躍然紙上了。更妙的是,大喬、小喬在《演義》中從未露過麵,其傾國傾城的絕世姿容便在後世讀者的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能做到這一點的文學作品,古今中外都是罕見的。
順便說一句,古代的英雄史詩和傳說,就常常有為爭奪美女而不惜大動幹戈的故事。傳說中的古希臘特洛伊之戰,據說就是為了絕代佳人海倫。《三國演義》又寫曹操為奪取“二喬”而興兵。這正好說明,人類的文明之源總是彼此相通的。海倫和二喬的芳名,也因此而傳聞遐邇,流譽百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