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處赤壁之中,唯有“蒲圻赤壁”最符合條件。它的北岸,自古以來就有一處地名叫烏林。
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縣誌》說:
赤壁山,在蒲圻西百三十裏,北崖烏林與赤壁相對,即周瑜黃蓋舉火焚曹公船處。
因此,古代各種談及赤壁的史書、地理書和方誌,大部分認為“蒲圻赤壁”是當年的古戰場,是真正的“周郎赤壁”。而當今的絕大部分學者也都接受這一說法,各種曆史教科書,都明確指出赤壁古代戰場在蒲圻境內。湖北省政府也把“蒲圻赤壁”明確定為“赤壁之戰遺址”,列入湖北省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
近年來,在“蒲圻赤壁”附近出土了大量東漢、三國時代的刀、劍、鏃等兵器,為這處赤壁為古戰場提供了實物依據。
“蒲圻赤壁”還是一處風景絕佳的遊覽勝地。嶙峋百丈的赤壁磯,突兀大江邊上,江水洶湧,直撲山壁。尤其是漲水時節,激浪飛濺,高達丈餘,聲如雷鳴,遠震裏許,氣勢磅礴。曆代名士騷人,登臨憑吊,留下了不少墨跡、詩文和圖像。其中臨江絕壁上的楷書“赤壁”二字,字徑達150×104厘米,氣勢雄健、遒勁蒼古,相傳係周瑜親筆所題。
與赤壁磯毗連的還有南屏、金鸞二山,均蒼翠如繪。南屏山頂有拜風台,又名武侯宮,相傳是諸葛亮祭東風的七星壇遺址。金鸞山腰則有鳳雛庵,相傳赤壁大戰中獻“連環計”的龐統當年就隱居於此。雖然都屬後人的附會,但足以引人抒發思古之幽情。
“蒲圻赤壁”之為周郎赤壁似乎已成為無可辯駁的事實。但其他幾處“赤壁”也有各自的論據,由此引發了長達千年之久的爭論,這種爭論主要集中在“蒲圻赤壁”與“黃州赤壁”之間。
這一爭論最早發生在唐朝的一對大名鼎鼎的祖孫之間。祖父杜佑,著名的史學家,《通典》一書的作者,當過宰相,他認為赤壁古戰場在蒲圻。孫子杜牧,著名的詩人,認為古戰場在黃州。但是孫子的意見得不到人們的讚同。
到了北宋,大文豪蘇東坡貶官居於黃州,寫了著名的前、後《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詞中有“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的句子。
於是,“黃州赤壁”的名聲又響了起來。
其實,蘇東坡並沒有確認“黃州赤壁”是古戰場。所以他用“人道是”,也就是“人們說是”的意思。當時的蘇東坡明為“黃州團練副使”,實際上是犯了“嚴重錯誤”被“監視居住”於此地,不能隨便離開州境。於是,他雖然明知“黃州赤壁”並非古戰場,但為了發思古之幽情,消胸中之塊壘,隻能灑脫一些,“認假當真”了。
但是,蘇東坡的名氣實在太大了,他的“戲言”也被人當了真。於是黃州與蒲圻之爭又時斷時續,繼續下去。
事實上,多年來人們對這兩處赤壁早已作了結論。“蒲圻赤壁”是周郎赤壁,是武赤壁,是當年的古戰場。“黃州赤壁”是東坡赤壁,是文赤壁。
“黃州赤壁”雖然不是赤壁之“正宗”,但絕不會因此而“掉價”。因為,“赤壁”雖有附會之嫌,但東坡卻是貨真價實。何況在中國曆史上,蘇東坡的分量遠比那個“羽扇綸巾,雄姿英發”的周郎要重得多。
“黃州赤壁”同“蒲圻赤壁”一樣,也是一處絕佳的遊覽勝地。由於歲月的變遷,黃州赤壁所在的赤鼻磯已經離江心有了一段距離,無複東坡當年那種斷岩臨江,突兀崢嶸的景象。不過,當遊客徜徉於山上綠樹紅牆之中的二賦堂、酹江亭、問鶴亭、留仙閣等處,觀賞著東坡的件件墨寶和曆代文人琳琅滿目的題詠時,同樣可以閉目遙想當年那種“亂石穿空,驚濤裂岸,卷起千堆雪”和“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景象,照樣可以抒發“一尊還酹江月”的思古幽情。如果你要在這裏高聲詠誦“二龍爭戰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烈火張天照雲海,周郎於此破曹公”的李白詩句,也不會有人笑你張冠李戴,搞錯了地方,因為你可以理直氣壯地反問:
“蘇東坡都可以,我為什麼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