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人道是周郎赤壁(1 / 2)

赤壁之戰,是《三國演義》最輝煌壯麗的一幕。可是在今天的楚天大地,人稱是當年孫曹劉三家鏖兵的“赤壁”竟有九處之多。那麼,到底哪裏才是真正的赤壁呢?

赤壁大戰,是三國時代具有決定意義的一場大戰,也是中國曆史上最著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一場戰役。自從《三國演義》問世以來,赤壁這個地名更是深入人心,為廣大讀者所矚目。

那麼,當年孫、劉與曹操鏖兵的赤壁究竟在哪裏呢?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其實要回答清楚還頗要費些筆墨。因為,一千多年來,在湖北境內的長江、漢水兩岸竟陸續出現了九處“赤壁”,而且都被說成是赤壁大戰的古戰場,學者們也為此各執一辭,爭論不休,至今尚未了結。

早在南北朝時期,也就是赤壁之戰兩百多年之後,對於赤壁古戰場的所在地就有了不同的說法。

南朝宋人盛弘之的《荊州記》說,赤壁在今漢陽縣的臨嶂山,位於漢水之中。人稱“漢陽赤壁”,又叫“臨嶂赤壁”。

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則說赤壁在江夏(今武昌)金口鎮的赤磯山(在長江南岸),人稱“江夏赤壁”。

隋唐以下,新的說法不斷湧現。唐太宗的四兒子李泰主編的《括地誌》認為赤壁在蒲圻縣西北八十裏的赤壁山,人稱“蒲圻赤壁”。這片地方自南唐以後劃歸嘉魚縣,直至建國初期才重新劃歸蒲圻,所以又稱為“嘉魚赤壁”。

還有一處赤壁因為兩位大文豪之名而聞名遐邇,那就是位於今湖北黃州市(原黃岡縣)赤壁磯的“黃州赤壁”。凡有一點古典文學常識的人大都知道唐人杜牧的名篇《赤壁》,以及宋代蘇東坡的《前赤壁賦》和《後赤壁賦》,還有他那首流傳千古的《念奴嬌·赤壁懷古》。

杜牧和蘇東坡的詩文都說的是“黃州赤壁”,人們慕東坡之名,又把這裏稱為“東坡赤壁”。

除此之外,還有唐人編《漢陽郡圖經》所說的“漢川赤壁”(在今漢川縣西八十裏的赤壁草市,漢水之濱)。

另有“天門赤壁”,位於今天門市西,漢水之側。

清朝官修的《大清一統誌》又指出一處“赤壁”,位於嘉魚縣東北與江夏交界處的長江之濱,此處姑且稱為“武昌赤壁”。

今天的學者又指出兩處赤壁:

武漢大學曆史地理學教授石泉提出,今鍾祥市西北六十裏漢水東岸的赤壁崖,是當年的古戰場,可稱為“鍾祥赤壁”。

武漢鋼鐵公司職工楊采華,經過十多年的考證得出結論,赤壁古戰場應在新洲縣東南的曹家湖、俞家灣、墩子灣一帶的長江北岸,可稱“新洲赤壁”。

赤壁有九,但真正曾為古戰場的“周郎赤壁”隻能有一處,那麼,哪一處才是真正的“周郎赤壁”呢?

這九處赤壁之中,有四處位於漢水之濱:漢川、漢陽、天門、鍾祥。目前所能見到的各種史料,都明確地指出赤壁之戰是在長江之濱進行的。所以這些漢水之濱的赤壁都不可能是當年周郎破曹的古戰場。事實上,清代纂修的漢川、漢陽兩縣的縣誌也認為本縣的赤壁是附會的古跡,並非古戰場。

餘下的五處赤壁都在長江邊上,其中兩處在長江北岸:黃州和新洲,另外三處在長江南岸:蒲圻、武昌和江夏。

在長江兩岸的五處赤壁之中,“蒲圻赤壁”與史書的有關記載最為符合。

按照史書的記載,赤壁之戰的大致經過是這樣的:曹操取得荊州後,從江陵乘舟東下,與從柴桑(今江西九江)逆流而上的周瑜軍相遇於赤壁。雙方交戰,曹軍失利,退到江北。後周瑜部將黃蓋詐降,用火攻曹軍。隨後,吳將程普和劉備軍在北岸烏林乘勝進擊,終於大敗曹軍。

《三國誌·魯肅傳》記載:當魯肅向關羽索要荊州時,關羽反駁道:

烏林之役,左將軍(劉備)身在行間,寢不脫介(甲胄),戮力破魏……

烏林一戰也被寫進了《三國演義》。在小說第四十九、五十兩回中,諸葛亮運籌帷幄,選派三員大將分別前去伏擊敗逃的曹操,其中第一處便是由趙雲在烏林埋伏。由此可見,長江北岸的烏林,不僅是赤壁之戰的一處十分重要的戰場,同時也成了判斷真假赤壁的一個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