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載曹操葬於高陵,但沒過多少年,高陵竟莫明其妙地失蹤了。隨後“漳河疑塚”的傳說便流傳開來。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一抔土尚巍然,問他銅雀荒台,何處尋漳河疑塚;
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麟古道,令人想漢代官儀。
這是掛在成都武侯祠劉備墓寢殿前的一副有名的對聯。它的大意是:劉備的墳墓還巍然矗立在這裏。試問,在漳河之畔荒蕪的銅雀台旁,到哪裏去尋找曹操的疑塚。三足鼎立的局麵已不複存在,剩下這古道和道旁的石麒麟,不禁使人遐想大漢的官儀排場。
幹百年來,曹操的“漳河疑塚”一直是個令人深感興趣的話題。
據《三國誌·武帝紀》記載,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220)正月庚子,曹操死於洛陽。半個月後的二月丁卯,安葬於鄴城以西,漳河附近的高陵。鄴城是曹操作為魏王的都城,曹操的大本營所在,其故址在今河北臨漳縣一帶。
可是沒過多少年,曹操的高陵竟莫明其妙地不見了蹤影。在唐代,人們對曹操這位“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還是很敬佩的。許多詩人都寫過憑吊曹操的詩文,這些懷古詩大多以“鄴下懷古”、“銅雀懷古”為題。鄴城和銅雀台都是一時勝跡,以之起興或者作為詩題本是很平常的。問題在於,在這許多詩文中竟找不到一首是以魏武帝陵為題的,這就令人感到奇怪了。原因何在?很簡單,這時人們已經無法確認曹操陵墓之所在了。
堂堂魏武帝的陵墓居然不知去向,這就給好事者們一個絕妙的話題。大約從宋代開始,“漳河疑塚”的傳說流行起來。不少筆記小說,乃至比較嚴肅的地理書都記載了這一傳說。曹操臨終前,恐後人發掘他的陵墓,於是命人設了七十二座假墳,也就是“疑塚”。使人真假難辨。
那麼,曹操的疑塚都在哪裏呢?許多記載都明確指出,從臨漳縣的講武城到磁州縣城之間,一個個封土堆像小山般布列在原野之上,那就是曹操的七十二疑塚。
疑塚的說法極具傳奇色彩,又同曹操的奸雄性格頗為相合,很多人對此深信不疑,而且還到鄴城的舊跡去踏勘,考證,憑吊那一堆堆黃土,抒發思古之幽情。宋代文人俞應符就寫過一首《七十二疑塚》,詩雲:
生前欺天絕漢統,死後欺人設疑塚。
人生用智死即休,何有餘機到丘壟?
人言疑塚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
盡發疑塚七十二,必有一塚藏君屍。
宋室南渡以後,宋、金兩國南北對峙。占據了中原的金人自然以曹魏為正統,因此每年都要以隆重的禮儀祭掃“漳河疑塚”。南宋著名詩人範成大出使金國,路經漳河時,曾寫詩諷刺此事:
一棺何用塚如林,誰複如公負此心。
歲歲藩酋為封土,世間隨事有知音。
毛氏父子在整理《三國演義》的時候,自然不會浪費這一絕妙的材料。於是在第七十八回“治風疾神醫身死,傳遺命奸雄數終”之中就出現了這樣一段文字:
(曹操)又遺命:“於彰德府講武城外設立疑塚七十二,勿令後人知吾葬處。”恐為人所發掘故也。
在這一回的回批中,毛宗崗還這樣罵道:
曹操平生無真,至死猶假,則分香賣履是也;臨死無真,死後猶假,則疑塚七十二是也。
由於《演義》的廣泛傳播,曹操疑塚的傳說更加深入人心,其他各種更為荒誕不經的傳說也不斷出現。
清人筆記《堅瓠續集》有如下記載:
順治初年,漳河水涸。有捕魚者見河中有大石板,其傍有隙,窺之漆黑。有大膽者以為其中有魚,乃入。進數十步見一石門,甚感奇怪,於是呼同伴盡入。剛一入內,見石屋中盡是美女,或坐或倚或臥,稍頃即化灰委地。屋中有一石床,床上臥一人,冠服如王者。旁立一碑,記為曹操也。於是眾人跪而斬之,碟裂其屍。雲雲。
近人鄧之誠的《骨董瑣記》卷三也有“曹操塚”一則:
壬戌正月三日,磁縣鄉民崔老榮,於彭城鎮西十五裏叢葬地開井為塋。地圮(倒塌)為黑穴,繼得石室,深廣有加,入石門者皆死。遂報縣令陳希賢,督工投以硫磺,久之,始入視。室之四壁,塗堊如新。中置石棺,前有刻石誌文,所敘乃魏武帝(曹)操也。前五十年發石室十餘處,皆無棺,至是真塚始現。石誌今藏縣署,不知文若何,他日當訪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