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招親”這出有驚無險的輕喜劇,其實是《三國演義》作者把曆史上的幾件真事糅合在一起,再讓兩位死人複活,最後找了一處風景絕佳的後山寶刹作為舞台,熱熱鬧鬧上演起來的。
在江蘇鎮江的北固山上,有一座著名的古刹——甘露寺。甘露寺之所以出名,不僅因為它霸踞山上,俯臨長江,氣勢宏偉,風景秀麗,更在於有一段劉備在此招親的故事。
《三國演義》寫道,孫權和周瑜為使劉備歸還荊州,設美人計騙他過江招親,準備把他扣為人質,迫使其部下用荊州將他換回。諸葛亮定下錦囊妙計,派趙雲護送劉備到東吳。趙雲依計而行,先取得喬國老的幫助,設法讓孫權母親吳國太在甘露寺相中劉備,招為女婿。結果弄假成真,孫權和周瑜妙計落空,“賠了夫人又折兵”。
至今,甘露寺尚有相親樓、試劍石(恨石)、走馬澗、祭江亭等遺跡,令遊人發思古之幽情,為“千古江山”增色不少。
“劉備招親”一段情節,跌宕有致,結構嚴密,層次分明,情節發展常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千古風流人物配以“天下第一江山”,令人痛快淋漓,禁不住拍案叫絕。
這一回書,也最能表現《演義》的真真假假,以真做假,以假亂真的藝術創造。
現在,讓我們先來看一看曆史上的“劉備招親”到底是怎麼回事。
曆史上的孫權確實曾把妹妹許配給劉備。《三國誌·先主傳》說,劉備當上荊州牧之後,聲勢壯大。在這種形勢之下,“(孫)權稍畏之,進妹固好”。可見孫權嫁妹,是為了鞏固雙方的友好關係。而且,從“進妹固好”的“進”字來看,孫權是把妹妹送到男家來成親的。因此,劉備並不是“相親”,而是“娶親”。劉備娶孫夫人的地點,《資治通鑒》和《讀史方輿紀要》都說是在石首縣(在今湖北省境內),此地距劉備的駐地公安很近,看來是合乎情理的。此事發生在建安十四年冬天。
劉備“過江”,是第二年的事。孫劉聯姻之後,雙方關係一度很融洽。於是劉備親自前往京口(今鎮江)麵見孫權,希望得到當時在周瑜管轄下的一部分南郡地方,以便安置自己日益增加的部屬。周瑜知道劉備來京口,立即上書孫權,反對借讓土地給劉備,還主張用“糖衣炮彈”消磨劉備的意誌,也就是所謂“美人計”。這是一封很有名的書信,特全錄於下,
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愚謂大計宜徙備置吳,盛為築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挾與攻戰,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資業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也。(《三國誌·周瑜傳》)
如果翻閱《演義》第五十五回,可以讀到這封書信。不過作者已經做過一些修改了。
孫權沒有采納周瑜的意見,劉備如願以償,得到了南郡的江北部分,然後很快返回了荊州。
《演義》說,劉備之所以能順利地招親,全仗兩位重要人物主持,那就是喬國老和吳國太。所謂喬國老,就是東漢末年的名臣橋玄,他的兩個女兒“大喬”和“小喬”後來分別嫁給了孫策和周瑜。所以,《演義》給他編了一個“國老”的名號。實際上,此老早在漢靈帝光和六年(183)就已經去世,距劉備娶親的建安十四年(209)已有二十多年。吳國太(即孫堅之妻孫權之母吳夫人)也早在建安七年(202)去世。這兩位老人根本不可能為劉備主持婚事。
至於劉備招親的地點甘露寺,那時根本還不存在。這座名刹建於何時,有好幾種說法。比較權威的說法是唐代名相李德裕為唐穆宗祈“冥福”而建,時間在唐敬宗寶曆年間(825-827)。還有一種說法興起較晚,認為甘露本寺始建於三國甘露年間,“甘露”是吳主孫皓的最後一個年號,也就是“三國歸晉”的那一年,即公元265年。這種說法,很可能是附會“甘露”二字。但即便如此,它始建之時,距離所謂劉備招親也有五十餘年了。
由此可見,“劉備招親”這場有驚無險的喜劇,是《演義》作者把曆史上的孫劉聯姻、劉備過江和周瑜獻“美人計”三件真事糅合在一起,再讓兩位已死之人複活,湊夠角色,最後找一處風景絕佳的後世名刹作為舞台,熱熱鬧鬧地上演起來的。
這出大戲在京劇裏,叫做“龍鳳呈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