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西學東漸”下的中國科技(3 / 3)

歸國之後,詹天佑在鐵路工程方麵多有創新和發明,令世界為之矚目。光緒十四年(1888),詹天佑出任中國鐵路公司工程師,參與修建津塘鐵路(天津至塘沽)。詹天佑充分發揮專業特長,指揮作業,全長40多公裏的津唐鐵路,僅在80天內就完成全部鋪軌工程,提前竣工通車。光緒十七年(1891),清政府修築關東鐵路(含關內段),詹天佑升任為分段工程師。次年鐵路修至灤河,須建跨河大橋。這是一座2000餘英尺的17孔鋼橋。其中跨度長200英尺者5孔,100英尺者10孔,30英尺者2孔,共有橋墩16座,橋台2座,工程難度相當大。英、日、德工程師經過勘察,無一人敢接這項工程,詹天佑卻勇挑重擔。他仔細地勘探了灤河河床的地質構造,針對灤河水深流急的特點,采用壓氣沉箱法,修築橋墩。這在中國鐵路和橋梁修築史上是第一次,並獲成功。這一創新,大大加快了工程進度,令外國工程師驚歎不已。光緒二十八年(1902),詹天佑主持修建京漢鐵路新易支線(新城至易縣),這是中國工程師第一次獨負全責修建鐵路。在這條鐵路的修建過程中,他突破原來“路基須風幹一年才能釘道”的築路陳規,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一邊墊路基,一邊鋪鐵軌,結果在別人認為不可能完成的限期內如期竣工。

詹天佑在鐵路工程技術上的輝煌成就,集中體現在修築京張鐵路上(北京至張家口)。

張家口是屏藩北京西北的軍事重鎮,也是重要的南北貿易要衝。為繁榮經濟、鞏固政權,光緒三十年(1904),清廷批準督辦鐵路大臣袁世凱及其會辦大臣胡奏請,撥用關內外鐵路的部分餘利,修建北京至張家口的京張鐵路。這一消息傳出後,英、俄兩國為爭奪築路權而互不相讓。因關內外鐵路餘利存在英國彙豐銀行裏,如要撥用,必須先同中英公司協商。於是他們乘機要挾,舉薦英國人擔任總工程師。俄國公使則出麵反對,聲明以往清、俄兩國有約,規定長城以外鐵路不能由第三國承建,並乘機脅迫清廷指派俄人擔任總工程師。麵對這一情況,清政府決定自籌資金,自行設計修築京張鐵路。

京張鐵路雖然不長,但路段地形十分艱險複雜。按照歐美工程師的設計,南口關溝段要在懸崖絕壁上修起一條極陡的鐵路,其險無比;穿越八達嶺需要開鑿一條2000多米的隧道,工程之艱難險阻,世界罕見。為此各國報紙議論紛紛,有的甚至諷刺挖苦道:“中國能夠修此路的工程師尚未出生。”還有人說:“中國人想不靠外國人自己修鐵路,就算不是夢想,至少也要過50年才能實現!”

光緒三十一年(1905),京張鐵路開始興修。在袁世凱大力舉薦下,清政府任命詹天佑為京張鐵路總工程師兼會辦。詹天佑上任之後,立即組織起一支精幹的工程技術隊伍,投入到緊張的設計、勘探工作。他們很快擬定了線路方案——由豐台穿過南口關溝,經居庸關八達嶺往張家口,全線長200公裏。其中南口關溝路段地形複雜、山勢斜度大,工程難度之大、任務之艱巨,前所未有。但強烈的民族自尊心給了詹天佑巨大的動力,也激發了其卓越的創造力。

南口關溝段的設計施工,解決的關鍵是鐵路爬高和開鑿越嶺隧道。南口關溝與八達嶺高低相差180尺,如果按照一般的設計要求—火車爬山時,每升高一尺,至少有100尺的線路;但整個南口關溝段隻有33裏,在短距離內將鐵路大大抬高,按一般的做法勢必要增加彎度和長度,從而大大增加工程的負擔。而詹天佑打破常規,根據實際可能,采用了33‰的爬高坡度—即每修築1000米線路就墊高33米。而為了克服由此引起的火車上下陡坡的困難,他采用兩輛機車推拉列車的辦法,這樣既有效地減少了鐵路的長度和彎度,又保證了行車的安全和速度。

在青龍橋車站附近,修築了一條“人”字形鐵路,也用很陡的坡度,使火車先往西走一段,升高一層,然後再往東走一段,再上升一層,因而在原來有限回旋餘地的半山中,將鐵路抬高,同時也就將隧道的高度提高,減少了隧道的長度。這樣八達嶺的隧道長1091.18米,比外國工程師的設計減少了一半,大大節省了資金,縮短了工期。在開鑿八達嶺隧道時,詹天佑又改變了傳統開鑿隧道僅從兩端施工的做法,采用中部鑿井法,從山頂打下兩口豎井,到達路基高度,再分兩頭向洞口開鑿。這樣有6個工作麵可以同時施工,僅用18個月的時間就打通了隧道,使工期縮短一半。

宣統元年(1909)七月,京張鐵路全線竣工。原計劃6年完工,結果隻用了4年。它的全部工程都是由中國人自己修建的,共用工程款項6935086兩白銀,比預算節省356774兩白銀,是當時成本最低的鐵路幹線之一。京張鐵路修築成功,震驚了外國人,使中國人揚眉吐氣,極大地增強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從光緒十四年(1888)起,詹天佑先後從事津榆、津盧、萍醴、新易、潮汕、滬寧、滬嘉、京張、張綏、津浦、洛潼、川漢、粵漢、漢粵川等鐵路的修築,為開創和發展中國鐵路事業做出了傑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