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西學東漸”下的中國科技(2 / 3)

徐壽早年也習舉子業,“嚐一應童子試,以為無裨實用,棄去”。但八股詩文顯然無法解決他一家人的生計問題。為了養家糊口,他隻好邊務農,邊經商。難能可貴的是,徐壽並沒有就此放棄對知識的追求。他抱定了經世致用的宗旨,開始在經籍中學習研究有用之學,並致力於科學技術的研究。徐壽在科技方麵的興趣極為廣泛,數學、天文曆法、物理、音律、醫學、礦學等等,無一不喜,無一不好。

鴉片戰爭以後,國人逐漸認識到西方列強船堅炮利,有識之士紛紛轉向西學,希冀以此救國。道光二十三年(1843),徐壽與同鄉華蘅芳結伴去上海。那時英國傳教士偉烈亞力在上海開辦了墨海書館,聘請算學名家李善蘭翻譯物理、動植物、礦物、生理等西學書籍。徐壽和華蘅芳在上海期間,曾多次向李善蘭請教質疑。徐壽還購買了一些靜電儀器回家中做實驗。相傳他曾為華蘅芳之弟華世芳表演過一次科學遊戲。他疊了一個小紙人,然後用摩擦過的圓玻璃棒指揮小紙人舞動,使年幼的華世芳驚詫不已。徐壽還曾將自己的水晶圖章磨成三棱柱,親自驗證了三棱鏡“光分七色”的現象。

鹹豐五年(1855),墨海書館刊印了英國醫士合信所著《博物新編》中譯本。該書內容涉及礦物、汽機、醫學、物理等知識。徐壽再次來到上海,得到此書,如獲至寶,並深為其中內容所吸引。從此書中,他學習了化學元素知識和一些化學實驗方法。尤其使他感興趣的是書中的造船技術和汽機原理,他對此深入鑽研,成為當時江南有名的技術人才。

鹹豐後期,洋務運動興起。曾國藩於鹹豐十一年(1861)向清廷保舉6人創辦實業,其中徐壽作為“才能之士,能通曉製造與格致之事者”,得到清廷重用。次年,徐壽受曾國藩委派去安慶軍械所專辦創造事宜。在安慶,徐壽接受的第一項工作是製造輪船。參與製造工作的有華蘅芳和徐壽之子徐建寅。華蘅芳在繪圖、測算和配置動力等方麵給予他極大幫助,徐建寅也“累出奇思以佐之”。他們曾到一艘外國輪船上去考察,仔細研究蒸汽機的工作情況。經過3個月的努力,製成了一個輪船汽機模型,轉速為每分鍾240轉。模型運轉成功以後,徐壽於同治二年(1863)試製成功了一艘小型木質輪船。船身長約3丈,暗輪。由於設計製作不夠完善,不能連續供給蒸汽,這艘輪船隻行駛了1裏。其後經過改進,輪船試航成功,航速約為一個時辰(2小時)25裏。同治三年(1864),軍械所由安慶遷往南京。徐壽等人在以往試製輪船的基礎上,繼續研究改進,於同治四年(1865),製造出一艘木殼明輪輪船。該輪船順水8小時行225裏,逆水14小時行225裏。曾國藩之子曾紀澤乘此船北上高郵,為船命名“黃鵠”。“黃鵠”號輪船除回轉軸、鍋爐等所需鋼材是從海外購進以外,所有工具和設備均是由中國人自己獨立製造完成的。它是中國造船史上第一艘自製的汽機輪船。

同治五年(1866),曾國藩回任兩江總督,即派徐壽到上海襄辦江南機器製造局。徐壽、建寅父子乘“黃鵠”號赴上海。在上海,徐壽父子從事造船工作多年,為中國的造船工業奠定了技術基礎。同治七年(1868),江南製造局設立翻譯館,徐壽父子參加了譯書工作。徐壽父子與傅蘭雅、偉烈亞力等人合作,先後譯出《汽機發韌》、《汽機必以》、《汽機新製》、《化學鑒原》、《營城揭要》等十餘部西方科技書籍。徐壽翻譯的化學書籍和其他技術書籍,所采用的原本基本上是西歐各國刊行不久的新書。如《化學鑒原》一書,是徐壽所譯化學書籍的代表作。美國人韋爾斯著,出版於1870年。出版當年,徐壽即和傅蘭雅合作翻譯此書,相當及時。《化學鑒原》在中國影響較大,30年以後出版的《東西學書緣》還稱道它為善本。

徐壽是將西方近代化學係統介紹到中國的先驅者,他翻譯的《化學鑒原》、《化學考質》、《化學求數》等書為西方近代化學在中國傳播奠定了基礎。他譯訂的24個元素名稱如:鋇、鉍、溴、碘、銥、鋰、鎂、錳、鉬、鈀、鉑、硒等都已成為標準譯名沿用至今。除化學元素名外,徐壽深感化學中還有許多繁難的譯名需要推敲,晚年他自己編寫了《化學材料中西名目表》和《西藥大成中西名目表》。

鐵路工程師詹天佑

詹天佑(1861~1919),字眷誠,廣東南海人。他出生於儒商之家,自幼聰穎豁達,好學深思。同治十一年(1872)七月,詹天佑考取容閎倡辦的“幼童出洋預備班”,赴美留學。在美國,他中學畢業後,接著考入耶魯大學土木工程係,專攻鐵路工程。在校期間,詹天佑刻苦學習,光緒七年(1881)五月,以優異成績畢業,獲得學士學位。詹天佑打算繼續在美國進行考察、實習、深造,不料清政府卻下達了全體留美學生撤回中國的命令,他無奈於同年秋回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