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曆史上的慈禧太後(1 / 3)

慈禧太後(1835~1908),姓葉赫那拉,鹹豐二年(1852)被鹹豐帝選入宮,封蘭貴人,鹹豐七年(1857)封為貴妃。鹹豐十一年(1861)七月十七日,鹹豐帝病死在熱河,載淳繼位,尊她為聖母皇太後,尊號為慈禧。九月三十日,慈禧太後發動政變,免除肅順等8人讚襄政務王大臣職。十月五日,改年號祺祥為同治,從此以垂簾聽政、訓政等手段,操縱朝政達47年之久。

發動政變,垂簾聽政

鹹豐十一年七月十七日,鹹豐帝在熱河(今河北承德)病危,立6歲獨子載淳為皇太子。遺命載垣、端華、肅順等8人為“讚襄政務王大臣”,輔佐年幼的皇太子載淳為帝(即同治帝),總攝朝政。載淳定明年改元祺祥,尊其生母為慈禧太後。鹹豐帝生前,八大臣與恭親王奕及部分廷臣不和,因此不讓奕分享權柄,僅命他在京辦理一切事宜。慈禧太後權勢欲極強,她聯合東宮慈安太後與八大臣爭權,暗中聯絡在京的奕為援。

奕和英國侵略者密謀後,借“奔喪”之名於八月一日趕到熱河,和慈禧太後密謀回京發動政變。時禦史董元醇出麵奏請兩太後“權聽朝政”,在讚襄政務王大臣8人之外,更派親王一二人參政。八月十一日,朝廷重臣審議董元醇的奏請,辯論激烈。八大臣認為清朝無此先例,令軍機處擬旨斥駁。慈禧太後串通慈安太後拒絕蓋印,將折旨留中不發。八大臣以“擱車”示威,迫使兩宮太後讓步,頒發駁斥董元醇奏折的諭旨。

而奕旋即返京布置,爭取到朝中大學士賈禎、周祖培,戶部尚書沈兆霖,刑部尚書趙光和握有兵權的僧格林沁、勝保等人的支持,做好發動政變的準備。

在兩宮太後催促下,八大臣同意回鑾北京。慈禧、慈安兩太後偕幼帝載淳先離熱河回京。肅順、奕等護送鹹豐帝靈柩後發。九月二十九日,兩太後抵京,即召見先行返京的奕,部署對策。九月三十日慈禧太後發動政變,解除載垣、端華、肅順等八大臣職務,史稱“辛酉政變”。十月初一日,任命奕為議政王,掌管軍機處;桂良、沈兆霖、文祥、寶為軍機大臣。五日,下詔廢祺祥年號,以明年為同治元年。次日,再下詔命載垣、端華自盡,肅順“斬立決”。隨後,又清除了八大臣的黨羽。九日載淳正式即位。從此兩太後垂簾聽政,但實際上慈禧太後掌握最高權力。慈禧太後以垂簾聽政掌握清朝大權達40餘年,她推行的對外“和好”,重用洋務集團和漢族軍閥官僚的統治政策,深刻地影響了晚清政局。

重用漢官,借師助剿

19世紀五六十年代,內有太平天國、撚軍等農民起義,幾乎占據清王朝半壁江山;外有英法聯軍侵略,直搗北京,逼得鹹豐帝倉皇出逃熱河。形勢可謂內外交困,棄都而逃的清廷君臣如何應對這一險峻局勢呢?恭親王奕認為:“綜計天下大局,是今日之禦夷,譬如蜀之待吳。吳與蜀,仇敵也,而諸葛亮秉政,仍遣使通好,約共討魏。就今日之勢論之,發撚交乘,心腹之害也,俄國……肘腋之憂也。英國……肢體之患也。故滅發撚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恭親王的這番話,使初掌大寶的慈禧太後茅塞頓開。

慈禧太後奪取最高統治權,是與外國人的支持分不開的。因為外國人看到,維持一個與其合作的半殖民地政府的統治,撲滅中國人民的反抗,有利於保護其在華利益。辛酉政變以後,公使卜魯斯在給本國外交部的報告中說:“在過去十二個月中,造就了一個與之具有友好往來可能性的派別,有效地幫助這一派人掌權是一個非同小可的成就。我們在北京建立了令人滿意的關係,在某種程度上已成為這個政府的顧問……這次危機之決定轉向有利於我們在華利益的方向,實受我們所執行路線的極大影響。”而《北京條約》一訂立,法、俄兩國首先提出幫助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的建議。法國專使葛羅表示,“所有該國停泊各港口的船隻、兵丁悉聽調遣”。俄使伊格那提也夫麵見奕表示為鎮壓南方太平軍,請清軍從陸路進攻,“該國撥兵三四百名在水路會擊,必可得手”。接著俄國把以前答應送給清政府的一萬支槍、若幹門炮運到中國。早在鹹豐四年(1854)就狂言“剿賊自任”的美國,現在則要求為清軍代運漕糧。

針對是否借用外兵這一問題,清廷進行了幾次討論,少數人反對,奕等多數官僚則表示歡迎“中外同心以滅賊為誌”。與此同時,麇集在上海的買辦官僚、大地主、大商人,則加緊活動,支持洋人組織洋槍隊。慈禧太後遂決定,違反常例,授權漢族官僚曾國藩統轄江蘇、安徽、江西、浙江四省軍務;並頒發“借師助剿”上諭。

同治元年(1862)三月,英國派軍艦把李鴻章淮軍從安慶運到上海,與英、法組成“中外會防局”,商定上海由洋人防守,得到清政府的批準。英國人和法國人組建了數千人的“常勝軍”,幫助清政府攻打太平軍。俄國也給清廷送來50門大炮和1萬支槍,並直接派兵攔截進攻上海的太平軍。各國“洋槍隊”的鼎力相助,極大地增強了湘軍、淮軍的戰鬥力。而太平天國的處境則每況愈下,終至無法扭轉敗局。同治三年(1864)六月十六日,曾國荃率領湘軍趕在“洋槍隊”之前轟破天京,將其搶劫後化為焦土。太平天國幹王洪仁,臨刑長歎說:“我朝禍害之源,即洋人助妖之事……如洋人不助敵軍,則吾人斷可長久支持。”之後,在各國“洋槍隊”的積極參與下,清軍很快剿殺了轉戰於四川大渡河畔的石達開部隊和馳騁於北方的撚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