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離心勢力的崛起(1 / 1)

隨著晚清政局的變動,從清王朝統治集團內部也產生了離心勢力,其中最顯著者,莫過於地方漢人督撫勢力和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集團的崛起,嚴重地削弱了滿清專製主義中央集權的統治。

在太平天國起義爆發前,清朝軍政大權多掌握在滿族權貴手中,封疆大吏多數為滿人。在鎮壓太平天國起義過程中,湘軍和淮軍取代了八旗和綠營,以曾國藩、李鴻章為首的漢族官僚,掌握了湘淮軍的指揮權。鹹豐十年(1860)六月,鹹豐帝任命曾國藩為兩江總督並加欽差大臣銜,督辦江南軍務,節製大江南北水陸各軍。鹹豐十一年,慈禧太後上台後,又命令曾國藩統轄贛、皖、蘇、浙四省軍務,節製四省督撫、提督以下文武官員,兩月後又加曾為太子少保、大學士銜,曾國藩集恩寵權勢於一身,由此成為最大實力人物。到同治三年(1864),曾國藩集團就有21人先後出任總督、巡撫。自湘軍和淮軍建立後,十多年內向各省軍營保舉的武職總數達10餘萬,僅三品以上者就有1萬多人。地方軍政長官也多出自湘、淮係將領,曾氏兄弟、左宗棠、劉長佑、劉坤一及李氏兄弟、張樹聲、劉銘傳等一大批人都以軍功官至總督或巡撫。

清朝的總督和巡撫,是地方最高長宮。但在太平天國事起之前,各地軍政統由中央管轄,民政、財政和司法,也由直隸於中央的各省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所分掌,督、撫不能隨意幹預。而自湘、淮將領居於督、撫之位後,手中握有重兵,為清政府所倚重,便借勢擴張權力,將地方民政、財政、司法諸大權統統把持起來,使兩司降同督、撫屬員。此後,督、撫專政成為慣例,既便不是湘、淮將領出身的,也都實掌全省軍政。清王朝的中央集權製度自此破壞,由此削弱了清政府對地方的控製,孕育著統治集團內部滿漢之間日後矛盾的深化。而這些情況的出現,又潛伏下清王朝最終覆滅的危機。

在20世紀初開展的清末新政中,袁世凱北洋軍閥勢力趁勢崛起。袁世凱於戊戌變法中出賣維新派,得到慈禧太後的歡心。隨後在鎮壓義和團運動中,深受帝國主義賞識。李鴻章死後,袁世凱繼任為直隸總督。清政府推行“新政”,給了袁世凱迅速擴張勢力的機會。光緒二十八年(1902),袁世凱奉命參與督辦新政事務,負責編練新軍。光緒三十一年(1905)袁世凱最先練成北洋新軍6鎮。而直到清朝滅亡前夕,全國建製完備的新軍總共才編成14鎮。袁世凱廣集黨羽,安插親信,使軍政、警政、路礦等大權盡歸北洋,從此成為手握重兵的最大軍閥和左右政局的關鍵人物。

清王朝後來借“預備立憲”之名,集權於滿洲皇室貴胄。例如袁世凱本人被革去8項兼差,被迫交出4鎮新軍,另一擁有雄厚實力的地方總督張之洞被調到中央,被剝奪軍政大權。溥儀即位以後,其父載灃監國,竟罷黜袁世凱,令其回籍,並陸續將軍政大權收歸於滿洲貴胄手中。宣統三年(1911)四月,清政府成立“皇族內閣”。不僅擊碎立憲派的幻想,而且也使漢族官僚徹底寒心,很多漢族官僚和立憲派人士轉而倒向革命陣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