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乾隆後期開始,吏治更加腐敗;同時清政府嚴格地實行閉關鎖國,禁錮思想,民生日趨艱難。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逐漸激化,大規模的反清起義不斷發生,清朝由盛轉衰。鴉片戰爭以後,內憂頻仍,外患漸重。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和改良運動中,漢族官僚集團勢力崛起,嚴重地削弱著滿洲皇權;而清政府內部的頑固派集團昏庸愚昧,加速了清王朝的崩潰。
鴉片戰爭以後,國內局勢更加動蕩不安,先後爆發了太平天國、撚軍、革命黨人等發起的大規模的反清起義,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的統治。與此同時,西方列強頻繁發動侵略戰爭,不僅陸續擴大了其在華權益,而且徹底征服了清朝統治者,成為中國的主宰,使清王朝完全成為受列強支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政權。內憂外患不斷加重,使清王朝的統治逐漸滑向崩潰的深淵。
鴉片戰爭後的十年間,清朝社會內部的矛盾加速激化,爆發了以太平天國農民戰爭為中心的全國各族人民的大起義。太平天國堅持鬥爭14年,勢力波及大半個中國,給清王朝和外國侵略者以沉重的打擊。太平天國農民戰爭期間,各族人民紛紛發動起義,形成全國範圍的反清高潮。
江南各省天地會及其支派紛紛發動起義,如鹹豐二年(1852),廣東天地會首領朱洪英、胡有祿在南寧起義,建立“升平天國”。鹹豐三年(1853),上海小刀會在劉麗川領導下發動起義,建立政權,稱“大明太平天國”。鹹豐四年(1854),廣東天地會首領陳開、李文茂在佛山起義,起義隊伍稱“紅巾軍”,在潯州建立“大成國”。此外,四川、江西、浙江、福建、台灣等地也相繼發生天地會的起義。
北方則有“撚軍”起義,鹹豐五年(1855),各路撚軍會集安徽蒙城,推舉張樂行為盟主,統一編製,分黃、白、紅、黑、藍5旗,人數達10萬。撚軍配合太平軍,流動作戰,給清軍以沉重打擊。
太平天國興起後,西南、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也紛紛舉行反清起義,如鹹豐五年(1855)貴州發生張秀眉領導的苗民大起義,一直堅持鬥爭到同治十一年(1872)。雲南有杜文秀和馬如龍領導的回民大起義。杜文秀起義軍於鹹豐六年(1856)攻占大理,建立政權,堅持鬥爭到同治十二年(1873)。同治元年(1862)陝甘地區發生回民大起義,與撚軍相呼應,聲勢浩大,堅持鬥爭10年之久。
上述全國各地的農民戰爭,有力地動搖了清政府的統治,八旗和綠營幾乎被完全摧垮,封建勢力遭到前所未有的掃蕩,清王朝內部也發生了重大變化,漢族地主官僚勢力上升,離心傾向加強。19世紀末20世紀初革命黨人發起的一係列武裝起義,更如疾風掃落葉一樣,使清政府整個國家機器處於搖搖欲墜之中。
列強對華發動的大規模的侵略戰爭有5次。道光二十年(1840),英國為實現商業擴1885),法國侵略越南,進而侵略中國,由此爆發中法戰爭。盡管清軍在軍事上取得了勝利,但勝利反成為清政府主動求和的“資本”,換取屈辱張和保護鴉片貿易,悍然出兵侵華,發動第一次鴉片戰爭。以此為起點,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鹹豐六年到十年(1856~1860),英、法為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火燒圓明園,使清政府喪權失地。慈禧太後掌管下的清政府,開始對列強予求予取,賣盡國家而不計。光緒九年到十一年(1883~的《中法新約》,不僅使法國勢力侵入中國西南地區,而且刺激了列強的侵華野心,進一步加劇了中國的邊疆危機。光緒二十年到二十一年(1894~1895),日本大舉侵略朝鮮和中國,發動甲午之戰。甲午中日海戰使清政府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清政府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再次割地、賠款。割地直接引發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巨額賠款則迫使清政府大舉外債,造成清政府在政治和經濟上全麵依附帝國主義。光緒二十六年(1900),中國掀起轟轟烈烈的義和團運動,英、俄、日、美、德、法、意、奧組成八國聯軍侵華,鎮壓義和團民。次年列強迫使清政府簽訂《辛醜條約》,慈禧太後表示“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