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波瀾壯闊的革命運動(1 / 3)

晚清社會的變遷除社會改革外,還有社會革命這一形式。晚清70年間,中國社會發生了兩種性質不同的革命,一是以農民階級為主體的下層勞動人民的革命,以太平天國起義為典型;一是新興的資產階級革命,以辛亥革命為主體。這兩種性質不同的革命,都把矛頭直指清王朝,並提出各自改造社會的方案,深刻地影響了晚清社會的變化。

□太平天國起義

鴉片戰爭後,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激化了清王朝內部的階級矛盾。稅收負擔加重,天災人禍頻仍,廣大人民群眾無路可走,隻有揭竿而起。鴉片戰爭後的9年間,全國各族人民起義或大規模的抗捐抗糧暴動,竟爆發了200多起。廣東的洪秀全、馮雲山等人,創立“拜上帝會”,組織起義力量,於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十日(1851年1月11日),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發動反清大起義,建號“太平天國”。

太平天國起義軍一路轉戰,衝破清軍的圍追堵截。鹹豐元年(1851)二月,太平軍轉戰至武旋縣東鄉,洪秀全稱“天王”。八月太平軍攻克永安州(今廣西壯族自治區蒙山縣),洪秀全在此封“拜上帝會”的幾個骨幹為王:楊秀清為東王,蕭朝貴為西王,馮雲山為南王,韋昌輝為北王,石達開為翼王。洪秀全規定諸王受東王節製,並訂立了軍事、政治方麵的製度,頒行天曆。隨後太平軍自永安突圍北進,出廣西,轉戰湖南,又入湖北,於鹹豐二年(1852)十二月攻占武昌,聲威大震。第二年正月,太平軍水陸並舉,連克九江、安慶、蕪湖等地,兵臨南京城下。二月十一日,太平軍攻破南京。太平天國起義軍遂建都南京,改稱“天京”。隨後,太平軍展開北伐和西征,攻破清軍的江南、江北大營,肅清天京外圍之殘敵,在軍事上達到全盛時期。

建都天京以後,太平天國政權頒布《天朝田畝製度》,作為施政綱領。提出“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則,均分土地;以25家為一“兩”。地方基層政權則建立鄉官製度。規定“人人不受私,物物歸上主”,建立“聖庫”,實行供給製。以此建立“有田同耕,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這一製度反映了農民階級要求土地和均勻貧富的願望,但是社會經濟生活中的絕對平均主義則脫離了現實,違背了社會經濟發展規律;而且在當時戰爭環境中,也難以真正實施。所以在現實中,基本上還是“照舊交糧納稅”,實際上仍然承認地主占有土地和農民照舊交租納稅。

太平天國政權建立後,領導集團很快蛻化變質,貪戀聲色,競逐奢華,內部展開爭權奪利的鬥爭,最終釀成“天京事變”。事變的緣起是楊秀清權力欲惡性膨脹,以代天父傳言的方式逼洪秀全封自己為“萬歲”,使太平天國領導集團內部矛盾激化。洪秀全隨即命韋昌輝等人殺害楊秀清及其家屬部眾。楊秀清的部屬餘眾奮起反抗,雙方展開曆時兩個月的血戰。在混戰中,雙方戰死者共達二三萬人,金田起義以來的許多優秀將士死於這場自相殘殺的內亂。後來石達開自武昌趕回天京,對韋昌輝的濫殺無辜表示不滿。韋昌輝又起殺心,要殺石達開。石達開連夜逃出天京。韋昌輝將其留京家室全部殺害,並派兵追殺石達開。石達開逃至安慶,召集部眾4萬人起兵討伐韋昌輝,並上書洪秀全,要韋昌輝首級,否則便班師回京以清君側。這次事變以韋昌輝被洪秀全處死而告結束。但不久石達開因不滿洪秀全對他的猜忌和掣肘,於鹹豐七年(1857)五月,率20萬精銳部隊離開天京,單獨作戰。太平天國內部領導集團的分裂,極大地削弱了太平軍的戰鬥力,也使太平軍錯失了殲敵良機。而清軍趁勢反撲,重建江南、江北大營,對天京形成合圍之勢。